大学教师英语课堂上的语码转换研究

时间:2022-06-25 09:50:03

大学教师英语课堂上的语码转换研究

摘要:本研究通过问卷和访谈调查了中国大学教师英语课堂上的语码转换情况。研究发现:英语教师课堂语码转换是一种普遍现象。大部分师生认为英语教师应该进行语码转换,并对教师语码转换的作用持肯定态度。英语专业教师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师的语码转换情况不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教师语码转换 二语/外语课堂 态度 功能

1 引言

课堂语码转换(即母语与二语/外语之间的转换)研究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美国的双语教育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对双语课堂的研究扩展到双语/多语环境的地区。近年的研究开始关注单语环境下外语课堂上目标语的使用。对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的作用主要有两派观点。Ellis和Wong-Fillmore等反对在外语课堂教学中使用学习者的母语。(转自Turnbull,2001)也有研究者认为语码转换在外语教学中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并认为教师在课堂上应最大限度使用目的语。(Atkinson,1987;Schweers,1999;Cook,2001;Levine,2001;陈立平,2004)研究还发现教师语码转换主要有三种功能:解释、翻译和情感功能。(Auerbach,1993;Polio & Duff,1994;Mattson & Burenhult,1999)

值得注意的是,国外课堂语码转换研究的结论并不完全适应于国内课堂。同时,中国大学里的英语教师分为大学英语和英语专业教师两类。那么,面对不同的学生和教学目的,这两类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的情况是否存在差异?基于此,本研究旨在调查大学阶段的师生对英语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的态度、教师语码转换的类型、作用以及两类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的异同。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问题

本研究旨在回答以下三个主要问题:大学师生对英语教师课堂语码转换持何种态度?教师在什么情况下会进行语码转换?英语专业教师和大学英语教师的语码转换情况是否存在差异?

2.2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湖北某工科大学200名学生作为受试者进行问卷调查,包括100名非英语专业一、二年级学生和100名英语专业一、二年级学生。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7份。此外,还选取该校32名英语教师进行了调查,包括22名大学英语教师和10名英语专业教师,包括6名助教、20名讲师及6名副教授;8名为男性,24名为女性。调查共发放教师问卷32份,回收有效问卷31份。

2.3 研究工具

本调查分两个部分:自编的调查问卷以及对教师的访谈。问卷分学生和教师版,由三个部分组成:A部分是个人信息;B部分包括三个问题,调查对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的态度;C部分有五个问题,调查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的具体情况:频率、类型和作用等。问卷的数据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描述受试者对教师语码转换的态度以及教师语码转换的类型和作用,用独立样本T检验检测两类英语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的差异。此外,本研究还从接受问卷调查的32名教师中挑选四位进行了面谈,其中,大学英语教师和英语教师各2名,讲师和副教授各2名。访谈由八个开放式问题组成,旨在进一步了解他们对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的看法。

3 研究结果

3.1 问卷调查结果

研究表明,100%的受试教师表示在课堂上的确存在英语与母语之间的转换现象。100%的受试学生表示,其英语教师在英语课上使用过汉语。超过49%的受试学生认为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应该使用汉语,约44%的同学表示“不赞同”,还有7%表示“不清楚”。其中,近60%的大学英语学生对此持赞同态度,约40%的同学表示“不赞同”或“不清楚”;而英语专业学生中只有约40%表示“赞同”,近一半同学反对教师进行语码转换。

大学英语学生和英语专业学生对教师语码转换的态度存在显著差异(P=.025)。有更多的大学英语学生对教师语码转换持容忍态度(均值为2.7576),而英语专业的同学更多持反对态度(均值为3.1122)。(每个选项按likert量表有5个标准,从“很同意”(1分)到“很不同意”(5分)。大学英语教师和英语专业教师对教师语码转换的态度却不存在显著差异(P=.942)。两类教师的态度从整体来看很接近,均值分别为2.5714和2.6。

研究发现,教师在英语课堂上使用汉语主要是用来翻译术语或难句(CS1);解释英语语法现象(CS2);阐述中英文在语法以及文化方面的差异(CS5);强调某一内容的重要性(CS4);活跃课堂气氛(CS8)等。

本研究还调查了教师语码转换类型的使用频率。翻译、讲语法和阐述文化差异这三类的使用频率远高于其它类型。98%的教师使用汉语主要是用来翻译术语或难句;60%的教师用汉语解释英语语法现象,还有55%的教师用汉语来阐述中英文在语法以及文化方面的差异。其中,对英语专业教师来说,100%的教师表示会用汉语来解释难词;50%认为应该用汉语来阐释文化差异;40%用汉语来讲解英语语法等。而大学英语教师的使用情况略有不同:95%的教师选择“翻译”;40%选“讲解语法”;30%选择“强调内容的重要性”。

对“教师在课堂上使用汉语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是否有帮助?”这一问题,高达95.3%的大学英语教师认为语码转换有助于学生的英语学习;同时,也有80%的英语专业教师持相同观点,还有20%的英语专业教师对此表示“不清楚”。

学生和教师对教师语码转换的作用的看法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P=.392)。与学生相比,有更多的教师对语码转换的作用持肯定态度(教师均值为1.9848,学生均值为1.8710)。

3.2 访谈结果

所有的受试教师在问卷上都表示在英语课堂上使用过汉语,所以对四位教师的访谈主要围绕“为什么使用汉语”来展开。访谈内容表明,做法因人而异。

教师1有15年的英语专业课程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经验,主要用汉语来讲解语法点;每两节课会花10分钟左右的时间做翻译练习。她认为教师原则上应全部用英语来授课,可是外语不同于二语学习,中国大学生缺乏英语环境,所以全英语教学会导致学生理解上的障碍。教师2有13年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经验,特别推崇母语在外语学习中的地位,表示每次课会有1/5的时间用汉语来解释难词、语法、文化差异、报听写。认为“非英语专业学生从整体来看英语水平有限,全英文授课达不到预定效果。当然,这也可能与我的英语表达能力有关,做不到用简练的英语把复杂的概念一次讲清楚。况且,学生四六级考试的压力还比较大,上课时老师有时还得讲解考试题,不可避免会转换到汉语。”教师3有9年的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程教学经验,认为“教师应该严格控制母语的使用量”。她用汉语来讲解语法和布置作业。她说,“用汉语讲语法是为了加深印象,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英文差异;不用英语来布置作业主要是担心学生不能完全听懂英文,因为学生上完两节课后很累,注意力也不够集中。”教师4有6年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经验,表示“不可避免会使用母语”,其每次课汉语使用量约为15%,主要用来重复所讲内容和讲笑话以驱除学生的疲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他认为“教材内容多,反复用英语来讲解难点的话就有可能完不成教学任务,而用汉语讲解就会节省很多时间;同时,学生听讲也会觉得很舒服。”

由此可见,教师语码转换在英语课堂很常见。大部分师生均认为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进行语码转换,并对教师语码转换在教学中的作用均持肯定态度;不过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其持否定态度。教师使用学生母语的频率依次为讲解难点和文化差异、翻译难词、强调重点、节省时间、营造舒适的课堂气氛等。

4 讨论与启示

4.1 讨论

研究发现,英语教师课堂语码转换是一种普遍现象,这与前人的研究结论相似。(Polio &Duff,1994; Cook,2001; Levine,2003,etc.)国内学者也发现,尽管我们倡导在大学层次的英语课上用英语授课,但教师使用汉语也较频繁。(Liu Aichun,2003)语码转换是教师普遍使用的策略,师生对此均持肯定态度。(陈立平,2004)

在对教师语码转换的态度方面,有更多的英语专业学生持否定态度,而非英语专业学生更依赖母语。两类教师应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Prodromou(2002)也发现: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母语使用持不同态度。英语学得越多,学生对母语的依赖会越少。和学生相比,有更多的教师对语码转换持肯定态度。这说明,教师可能过于依赖母语。陈立平(2004)的研究结论与此相同。

就教师语码转换类型而言,本研究发现,教师主要用母语讲解术语、语法和文化差异等。这与前人研究既有相似又有不同。Auerbach(1993)肯定了母语在课堂管理、语言分析和语法讲解方面的积极作用。Polio & Duff(1994)提到,教师可用母语来表达词汇;讲解语法;翻译目的语中的难词以及弥补学生理解上的明显不足等。Mattson & Burenhult(1999)认为语码转换包括话题转换、情感功能和重复功能。Cook (2001)指出,母语可用于转达和检查词义;解释语法:用于组织课堂;用于测试。此外,对欧洲语言环境的研究也有类似观点,母语主要用于语法讲解、词汇翻译和移情作用(Rolin-Ianziti,2002)。

至于教师语码转换的作用,80%以上的教师认为有积极作用,这与Atkinson(1993)的结论相似。但值得注意的是,与学生相比,有更多的教师对语码转换的作用持肯定态度;与非英语专业教师相比,有更多的英语专业教师对语码转换的作用持肯定态度。这说明,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教学语境下应该适当调整课堂用语,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访谈结果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总之,教师语码转换的情况因教师和教学目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4.2 启示

一方面,大学教师应养成全英语授课的习惯。(1)设定全英语授课的要求。在外语学习环境下,教师是学生的主要语言学习榜样(Turnbull,2001)。在从业之初,就用英语授课的教师会习惯使用目的语而非母语。一旦养成依赖母语的习惯,师生都会对全英文授课感到不舒服。目前,中国《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很多学校采取分级教学的模式。这也要求教师对较高层次的学生进行全英文授课。对英语专业学生来说,基本上所有的课程都与英语有关,所以更需要英语环境,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英语输入。(2)借助语言修饰手段和非语言策略让学生理解授课内容。教师可以采取“重复”、“放慢语速”、“paraphrase”和“简化用语”等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难词、难句和文化差异等。还可以借助肢体语言和图像、动画、视频等多模态材料来辅助教学。(3)让学生认识到上外语课并不意味着要听懂教师的每个词。教师要经常提醒学生“理解的关键在于对整体的把握”。同时,要学好英语,除听讲以外,更需要实践,融听说读写为一体。当然,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提高听力水平,自身也要做到用简洁的英语来授课。

另一方面,如果确有必要,母语可以作为一种教学策略融入其它策略之中。但要记住:遵循母语使用最小化的原则。课堂教学讲求效率,如果一个英语语法知识点讲了两、三遍,学生都不能掌握的话,那教师就可以转向母语以节省时间,然后迅速转回英语。母语只用于翻译难点,讲解语法、文化差异,测试和活跃课堂气氛等。教师使用母语应做到“节约”和“不明显”。使用母语只是捷径,而不是最后的手段。(Aachen,1998)。

5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语码转换在中国大学的英语课堂上是一普遍现象。师生对此多持支持态度,《大学英语》课程教师和英语专业教师的态度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教师针对不同的群体和不同的教学语境做进一步的研究,做到因材施教,使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当然,鉴于本研究的样本不够大,其结论也有一定局限性。课堂语码转换,特别是学生的语码转换情况,仍然是未来研究的选题。同时,有关语码转换的作用或成效的实证研究也是值得关注的重点。

参考文献:

[1]Aachen,R.. Code-switching in a bilingual history lesson: The Mother Tongue as a Conversational Lubrica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Bilingualism,1998,1(2):81-99.

[2]Atkinson,D. The Mother Tongue in the Classroom: A Neglected Resource[J].ELT Journal,1987,41(4):241-247.

[3]Auerbach,E.R. Reexamining English Only in the ESL Classroom[J].TESOL Quarterly,1993,27(1):9-32.

[4]Cook,V. Using the First Language in the Classroom[J]. The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 2001,57(3):531-548.

[5]Flyman-Mattsson,A.& Burenhult,N. Code-switching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of French[J]. Working Papers,1999( 47):59-72.

[6]Levine,J. Student and Instructor Beliefs and Attitudes about Target Language Use,First Language Use,and Anxiety: Report of a Questionnaire Study[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03,(87)3:343-363.

[7]Liu Aichun. Teacher codeswitching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n English-as-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EB/OL].2007-5-9/2008-11-1.

[8]Myers-Scotton,C. Social motivations for codeswitching[M]. Evidence from Africa.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9]Polio,C.& Duff,P. Teachers' language use in university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s: A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English and target language alternation[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4 (78):313-326.

[10]Prodromou L.‘The Role of the Mother Tongue in the Classroom’ [J]. IATEFL ISSUES,2002,(4-5):6-8.

[11]Rolin-Ianziti,J. Justifying selected uses of the learners’ first language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within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EB/OL].2002-6-26 /2008-11-2.

[12]Schweers,C. Using L1. in the L2 Classroom[J].English Teaching Forum,1999,37(2).

[13]Turnbull,M. There is a role for the L1in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but…[J].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2001,57(4):531-540.

[14]陈立平.英语专业教师在课堂上语码转换调查[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7(5):34-36.

本文为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成果(编号:2007d237)。

上一篇:项目教学法促进中职英语与专业的有效结合 下一篇:基于网络环境下交互式教学模式的《数控加工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