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进第一人:张骞

时间:2022-06-25 09:47:58

1

张骞,陕西汉中城固人。关于他的出生年月,史书上没有记载,但是,从张骞出使西域和去世的时间来看,他大约生于汉文帝刘恒在位的中后期,到汉景帝刘启时,他已经进入青年时代了。汉武帝刘彻时,他在朝廷担任“郎”的职务。“郎”设立于秦,是郎中令手下的属官,西汉官制承秦制,这个官职的种类很多,人数甚众,而且等级差别大,有议郎、中郎、侍郎等,多达上千人。这些郎虽然职位不高,但他们可以接近皇帝,是皇帝左右的侍从,随时都有望被皇帝赏识,提拔为更高一级的官员。

2

张骞担任郎官时,正逢汉武帝一改汉初保守的对外政策,欲图以积极进取的姿态经略天下。从匈奴降者口中,汉武帝得知一个消息:敦煌与祁连山(这个祁连山,据著名考古学家王建新教授讲,指的是今天的天山)之间的大月氏国多次受到匈奴的攻击,匈奴单于攻破大月氏并杀了国王,以其头骨做了酒器,大月氏人被迫抱恨西迁,无时不想向东报仇雪恨。当时,由于交通等诸方面因素,大汉对西域知之甚少。汉武帝觉得这是一个机会,既可以联合大月氏攻打西域,也同时能了解西域的情况,为日后的开疆策略做准备。于是,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决定“招募能使者”出使西域。当时,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小国林立,“各有君长,无所统一,兵众分弱”,都在匈奴的控制之下;葱岭以西虽有众多民族和邦国,由于匈奴的阻隔,从来与汉朝不通音信,视同绝域。道路遥远、地理方位模糊不清、匈奴的阻隔、语言风俗的差异等等,都意味着本次出使有极大的风险。出使西域对汉王朝来说,是一项新的工作,要求使者有高度的事业心和坚忍不拔的毅力,还可能有生命危险。在“非人所乐往”的情况下,张骞挺身而出,以“郎”的身份应募,决心出使西域。汉武帝批准了张骞的应募,并为其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如挑选壮士、选择良马、配置向导等。张骞也理解汉武帝的意图,在争取盟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了解西域,以使者的身份了解西域各国情况,为汉武帝实施开疆政策走出关键的第一步。

3

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张骞率汉、胡共百余人的使团从陇西出使大月氏,其中只有一人留下了姓名:堂邑父,是一名胡人。当时,从河西至盐泽(罗布泊)为匈奴占据,张骞从这里经过时,为匈奴所得,被押送单于王庭。军臣单于对张骞说:“月氏在匈奴北方,汉朝怎么能派使臣去那里,如果我想派使臣去南越,汉朝能允许吗?”于是便把张骞等人扣留了起来。匈奴给他娶了妻子,匈奴妻子还为他生了儿子,然张骞持汉节不失。匈奴是游牧民族,在这期间,张骞也是跟着他们到处迁徙奔波的,被扣押十多年后,时机终于来临,张骞在匈奴防备松弛时,带领堂邑父等人逃出,奔西域而去。往西走了数十天,终于到了大宛(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大宛国王早听说汉朝富饶,想与其建立经济文化联系,由于种种原因又“欲通不得”,见了张骞,大喜,问曰:“你们来此有什么事?”张骞回答说:“我是汉朝出使大月氏的使者,被匈奴挡住了去路,今逃亡出来,请国王派人做向导送我们去,如能到月氏,返回汉朝,一定送丰厚的礼物来报答国王。”国王听了以为有道理,就派向导送张骞等人至康居,康居又将张骞送至大月氏。这时,大月氏已立太子为王,在征服了大夏(今阿富汗北部)后,在那里定居下来,“殊无报胡之心”,又认为汉朝遥远,张骞又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计划无法实现。

张骞在月氏、大夏停留一年多后,穿越塔里木盆地沿着南山(今昆仑山、祁连山)经羌人地区回长安,不料想又为匈奴扣留。在匈奴留了一年多,逢匈奴军臣单于死,其弟左谷蠡王伊稚斜打败太子,自立为单于,国内乱,张骞带着在匈奴娶的妻子和堂邑父趁机逃亡归汉。

张骞从建元三年(前138)出使,到元朔三年(前126)返回长安,历十三年,去时一百余人,回来时只有他与堂邑父二人。汉武帝拜张骞为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

这次出使西域,尽管没有达到当初的直接目的――联合大月氏打匈奴,但实际收获是巨大的。张骞在大月氏、大夏的一年多时间里,获得了许多有关西域的第一手材料。他主要去了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四个国家,还了解了这四个国家近旁五、六个大国的情况,根据他深入细致的考察,张骞详尽而实在的叙述了他对西域各国的见闻,将在大宛、大夏、大月氏、康居等所得到的山川地势、自然气候、地理方位、城邑物产、商业贸易、人口兵力、国际关系、民族历史、风俗习惯以及神话传说等,系统地向汉武帝作了汇报。

4

张骞在报告了上述情况之后,还提出了一个经四川、西南夷、通身毒(今印度)而后到西域的建议。他对汉武帝说:我在大夏时,见到四川特产邛竹杖、蜀布。问大夏人怎么得到这些产品的,回答说是:大夏商人从身毒买来的。身毒在大夏东南数千里。由此推断,大夏距汉万二千里,在汉西南。今身毒国又在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说明身毒距蜀不会太远。现在,出使大夏等西域各国,如从羌人地区经过,羌人受匈奴控制,通行很危险;如果从羌人北边走,则是匈奴控制地区,则为匈奴所得。如果从蜀地去身毒再到西域,又无盗寇,不是一条方便的途径吗?汉武帝听了张骞所说大宛、大夏、安息、大月氏、康居等国的情况,认为如能联通西域,可“广地万里”,“威德遍于四海”,他觉得此法可行,于是派张骞负责打通西南夷到身毒而达西域的道路。

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张骞到了犍为(今四川宜宾)统筹指挥探求经西南夷至西域的道路。他派使者分四路出发,进行探索。但是,四路使者皆走了一、二千里路程后,分别在氐、、、昆明等地受到当地一些部族的阻挠,被迫返回。然而,往昆明一路的使者返回后说从昆明西行千余里,有滇越,又称作“乘象国”。他们认为蜀地的物产邛竹杖、蜀布先由四川运至滇越,而后又转至身毒的。但要到滇越路途不通,更不要说去身毒了。这样,张骞这次寻求从西南夷通西域的道路没有成功。此事虽未成功,但对日后汉朝经营西南夷提供了一些信息。

5

张骞此次出使西域回来后,曾参加了反击匈奴的战争。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卫青率六将军:即中将军公孙敖、左将军公孙贺、前将军赵信、右将军苏建、后将军李广、强弩将军李沮,及十余万骑兵,出定襄迎击匈奴。因张骞有在匈奴待过十多年的历史,熟悉匈奴情况,所以汉武帝派张骞以随军校尉(掌管屯兵的武官,仅次于将军)的身份,随卫青出战。这次战争,由于张骞具有较多的沙漠行军经验和地理知识,掌握了匈奴军活动特点,汉军因他“知善水草处,军得以无饥渴”,使士兵始终保持了旺盛的战斗力,长驱直入,歼敌万余人,深入匈奴腹地数百里,使匈奴遭到巨大的失败,匈奴单于不得不把王庭迁徙到远远的沙漠外(今蒙古国境内),汉军取得了重大胜利,因而班师回朝,按功行赏,汉武帝封张骞为“博望侯”。

张骞寻求从西南夷通西域的道路没有实现后,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又派张骞以卫尉(九卿之一,掌管宫廷警卫,负责皇帝的安全)与李广同出右北平(今辽宁凌源),张骞和李广各带一支人马,准备分兵两路,夹击匈奴。然而这次战斗没有配合好,李广率四千骑兵,按时到达目的地后,遭遇匈奴右贤王率领四万名骑兵的围击,士卒死者过半,所杀匈奴士兵也超过自己的死亡数。或许因为此战之地并不是张骞在西域期间所待过的地方,或者因向导失利,张骞迷了路,两天后,他的一万骑兵才赶到,终于打退匈奴。张骞迟到,延误军机,责任重大,按军法当死,他用钱赎死罪,被贬为庶人。

6

张骞虽然失了侯位,成了平民,但由于他对西域有深入了解,汉武帝还是常常召见他,询问有关匈奴的事务。汉武帝对大臣的赏罚分明,对张骞亦如此,张骞心里也没有什么芥蒂,依旧知无不言,这说明两人没有私怨,而且都对国家怀有深深的责任感。同时,张骞对自己延误军机造成的巨大损失也一直心怀愧疚,想找办法将功折罪。于是,在汉武帝汉找他谈西域的事情时,他提出了一个联合乌孙,断匈奴右臂,收乌孙等国为外臣的建议。

张骞奏道:“臣意大夏、大宛诸国,兵弱好利,无若先联合乌孙,以断匈奴右臂。”然后他具体分析说,他在匈奴之时,听说匈奴西边乌孙国国王叫昆莫。昆莫之父难兜靡统治时乌孙与大月氏都是住在祁连、敦煌之间的一个小国。后来,大月氏攻杀难兜靡,夺其地,民众也逃奔了匈奴。那时昆莫刚出生,后其傅父抱着他投奔匈奴,单于就收养了他。昆莫长大后,单于把逃亡到匈奴的乌孙人交还给他,并让他带兵打仗,屡立战功。他为父报仇,对大月氏发起进攻,将其赶到大夏之地。昆莫越来越强大,单于死后,便不再依附匈奴,成为可以抗衡匈奴的西域大国。现在,汉朝接连大败匈奴,浑邪王已降汉,乌孙原来居住的祁连、敦煌间的土地无人居住,蛮夷也恋着“故地”,又爱好汉朝的财物。如果此时送乌孙厚礼,招其东归故地,汉朝再把公主嫁给乌孙国王为夫人,结为兄弟之邦,这样就断了匈奴右臂。如果联结了乌孙,从乌孙以西大夏之类的国家都可以招来作汉朝的外臣。

张骞的分析,正符合当时的实情,汉武帝完全同意他的意见,于是拜他为中郎将(秩比两千石,相当于郡守一职),第二次出使西域。和第一次出使西域一样,张骞要在联合盟国的同时再次了解西域各国情况,为汉武帝提供更翔实的西域情报,他又一次做了开疆策略的先驱。这时汉武帝已连续发动几次较大规模的对匈奴的战斗,河西走廊已打通,匈奴势力向西北转移,通往西域的道路已基本无阻,张骞此行之同时有为大汉王朝在西域树立形象的目的,扬大汉威德于四海,让西域诸国了解大汉的富庶与威风。

7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带着随从三百人,每人马二匹,“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再次出使西域。

张骞到了乌孙,乌孙王昆莫对汉使与对匈奴单于使的礼节一样,张骞对此不满,就对昆莫说:“这是天子所赐的币帛,如果王不下拜就退还所赐币帛。”昆莫下拜接受了所赐币帛,其他的礼品也照此接纳。接着,张骞又对昆莫说:“乌孙如能迁徙到匈奴浑邪王原来居住的地方,汉朝就可以遣公主为昆莫夫人,结为兄弟,共拒匈奴,破匈奴不难。”这时,乌孙国实际已经分裂为三。原来,昆莫有十余个儿子,第二个儿子叫大禄,会带兵,带领一万多骑兵居住在别的地方。大禄的兄长就是太子,太子之子叫岑娶。太子早死,死前对其父昆莫说:“应以岑娶为太子,不能让他人取代。”昆莫为太子早死而伤感,就答应了这一要求。大禄则怒其父不让他取代太子,就收罗众兄弟,率部众反叛,计划攻岑娶和昆莫。昆莫恐怕大禄杀岑娶,遂让岑娶统万余骑到别的地方居住;昆莫自有万骑以自备。这样,乌孙国一分为三,昆莫虽是国王,却已无法控制全国,加之乌孙距匈奴近、离汉朝远,不知汉朝的实际情况,而昆莫已年老,大臣们又惧怕匈奴,因此,昆莫不敢擅自对张骞有什么承诺。但他表示愿意与汉朝建立良好关系,并派向导、翻译人员送张骞回国,及使臣数十人、好马数十匹至长安,答谢汉武帝。

公元前115年,张骞回国,乌孙使者盛赞汉朝的广大和富庶。昆莫了解了汉朝的情况,遂重视与汉朝关系,要求和亲。汉武帝将江都王刘建之女细君公主嫁给昆莫;细君死后,汉武帝又把解忧公主嫁给乌孙王岑陬。乌孙与汉往来不绝,“乌孙归去不称王”,就是赞扬张骞出使乌孙功绩的。

这次出使西域,张骞还分遣副使至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国,对西域诸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张骞回到汉朝后,被任命为大行(专门负责外交事宜),位列于九卿。公元前114年,张骞去世。之后,他所派遣的通大夏等国的使者和这些国家所派遣的人来到汉朝,汉朝与西域各国开始频繁往来。有意思的是,以后汉朝派使者去西域各国都说是博望侯,以取信于他们,外国也因此信任汉使,足见张骞的影响。

这时,汉朝开始修筑令居以西的亭障,又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域的国家,又加派使者到安息、奄蔡、黎轩、条枝、身毒国。使者相望于道,络绎不绝。汉朝派出到外国的使团,多则达数百人,少的百余人;一年中派出的使团,多者十余批,少者五六批,路远的才能回来,近的数年就可以回来。

8

实际上早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汉人和西域就有贸易往来,但这种交往限于民间,张骞出使西域,不仅为西域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打下了坚实基础,而且促进了中原地区与西域各国各个层面的交流。

张骞亲自走过的道路,在葱岭以东有沿天山南麓而行的“北道”和沿昆仑山北麓而行的“南道”;在葱岭以西,有由大宛经康居、大月氏而至大夏的路线。他派遣的副使,把西行之路又延伸到安息与身毒。此后,这条道路不断向西延伸,一直通到意大利的威尼斯。这条贯穿亚欧的大道,就是闻名古今中外的“丝绸之路”。经“丝绸之路”,中国丝绸远销希腊和罗马,西方文化开始东进,汉朝与西域各国的文化、经济密切交流,商业贸易蓬勃发展,互通有无。

张骞以他守信的气节、顽强的意志、远大的眼光,出色地完成了西行的任务,汉武帝得以将其统治力量扩大到西域地区,之后汉朝又设置使者校尉直至西域都护,完善了对西域行施中央政府之权利,西域各国臣服于汉朝,各少数民族和汉民族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张骞之行所带来的副产品――“丝绸之路”的开通,影响更为深刻,创造了历史上的辉煌。“丝绸之路”畅通上千年之久,这也许是张骞自己生前也未曾预料到的,中西交通打通后,中国与中亚、阿拉伯地区、欧洲、北非以及南亚次大陆在物产、科技、经济、文化方面得以相互交流,从而促进了互相进步与发展。直至近年,国内国际上对这条陆上的丝绸之路,都给予着经久不衰的关注,正说明了它在古代所起的作用之重,此功应首推张骞。

上一篇:浅议工作式教学法在服装工艺结构课程中的应用 下一篇:把学习乐趣还给学生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