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原创:贫困山区留守儿童状况调查

时间:2022-06-25 09:42:05

独家原创:贫困山区留守儿童状况调查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迅猛浪潮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远离家乡,大量涌入外地打工,使得大批的孩子脱离父母的直接监护,成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由于这些留守儿童长期远离父母,缺亲情,少关爱,导致其安全、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的问题日益突出。这一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也越来越备受社会的关注。关于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大量的调查:

一现况及存在问题:

(一)监护管理问题。

1、认识不深,教育方法落后。监护人不管是母亲、父亲或祖辈,大都浅薄地认为监护责任就是让孩子吃饱穿暧、不出事。他们大都因家务繁忙,没有时间辅导孩子学习。而祖辈教育孩子由于观念和方法滞相对落后,存在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的隔代教育倾向,造成部份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缺失。同时由于祖辈的文化素质较低,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特别是对高年级的学生存在重养轻教,忽视孩子的全面发展。

2、素质不够,教育力不从心。从调查情况看,在留守儿童中由隔代教育的占留守儿童总数的19.8%,他们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加上他们有的忙于农活维持生活,无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无精力监护孩子,使得他们难以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对孩子进行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只能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

3、精力不足,教育强度低下。留守儿童中由单亲监护的占有相当的比例,在家庭教育问题上,由于他们的父亲或母亲外出打工,造成“父亲教育缺失”或“母亲教育缺失”,加上生产劳动和家务劳动要落在一方家长身上,使得家庭劳动强度增大,家教精力严重不足,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儿童自身问题。

1、缺乏自主,成绩较差。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较差成为普遍现象,由于他们缺乏家长及监护人的正确督促和引导,逐渐养成了自由散漫、贪玩厌学的不良习惯,不能完成家庭作业,对一些有益的课外读物和社会实践活动也采取排斥的态度,致使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差,学习成绩逐渐下降。

2、缺乏亲情,感情空虚。由于外出务工父母常年与子女分离,联系较少造成亲情缺失,这种情感上的空白是监护人无法替代的。大多数留守儿童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要求。

3、缺乏交流,性格缺陷。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与父母交流沟通的机会,监护人则对他们的关注不够,直接影响了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部分儿童表现出心理方面的异常,如感情脆弱、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

4、缺乏管教,习惯不良。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发展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有的留守儿童或流动儿童表现出不遵守规章制度,经常说谎,在家骗监护人,在校骗老师,不服管教,我行我素,在学校纪律散漫,常有迟到、早退、打架的现象,有的则迷恋网吧和游戏厅,导致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的存在。

5、缺乏自律,生活紊乱。由于缺乏家长的监护和管理,临时监护人在生活上又难以给他们很好的照顾,部份留守和流动儿童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不良习惯,如长期不洗头、不洗澡、不理发、不修指甲、早上不洗脸、晚上不洗脚、不常换洗衣服,有的经常不吃早饭,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长发育。

二原因分析。

(一)社会原因。

1、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和与这种制度相伴产生的农民工子女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

2、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和教育成本是摆在农民工及其子女面前的难以逾越的鸿沟。

3、外来务工人员工作的不稳定性、妻儿居住条件等因素构成了留守儿童现象产生。

4、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问题,直接促使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二)家庭原因。

1、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工作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外出务工谋生。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矛盾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

2、教育能力与子女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外出务工家长整日忙于生计,没有时间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很少往家里打电话或写信,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

3、文化素质与子女发展要求之间产生矛盾。监护人由于年龄、文化、身体和精力等综合因素,大部份都将监护责任理解为让孩子吃饱穿暧、不出事,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母亲或父亲因家务繁忙,没有时间辅导孩子学习。而祖辈教育孩子由于观念和方法滞后,存在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的隔代教育倾向。无助于孩子全面发展。

(三)学校原因。

由于留守儿童家庭生活的不完整性,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很多困惑和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帮助、疏导,需要通过老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的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三落实措施及主要做法。

近年来,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长问题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各级妇联组织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优势和资源优势,将此项工作摆上重要日程,以加强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等问题为切入点,抓好落实。

(一)组织机构,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各级妇联组织积极协调,成立了留守儿童组织机构,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二)深入调查,摸清留守儿童问题。各县区妇联通过入户走访、发放调查问卷、个别走访和集中座谈等方式,就留守儿童的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教育中存在着学业失控、道德失范、心里失衡等诸多的问题,市妇联要求各级妇联组织根据调查结果和当地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因地制宜,开展各项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活动。

(三)建服务站,丰富留守儿童生活。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发展、教育、保护等权利,为每一个留守儿童建立详细的档案和成长记录袋,规定班主任老师要通过家访、电话、书信等方式与学生家长及监护人沟通,保持长期联系,做到学校和家庭齐抓共管,形成“学校——班主任——家长——监护人”综合管理网络。

(四)开展活动,解决留守儿童需求。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开展家庭教育知识讲座、送家庭教育知识等活动。并为留守儿童确定帮扶教师,制定帮扶工作制度,帮扶教师在校期间,及时进行角色上的转换,即由单纯学习上的指导者转变为对孩子生活、学习、情感、心理等各方面均有关照的临时父亲或母亲。同时畅通学校与家长的联系渠道,要求班主任每学期至少对留守学生进行两次以上家访,发现问题及时与临时监护人沟通,共同研究处理。此外,帮扶教师每学期都向在外务工家长邮寄学生思想、学习情况信息反馈表,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成长情况。

(五)积极行动,服务留守儿童事业。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和心理上的困难和问题,妇联号召各级妇联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活动。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同时深刻认识到其重要性、艰巨性、曲折性与长期性。因此我们必须加快进程,按照计划步骤竭尽全力,狠抓落实,把服务留守儿童工作打开一个新局面。

上一篇:法院书记员年度个人总结 下一篇:独家原创:办公室机关窗口工作经验交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