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普通高校舞蹈教育中渗透多元文化教育的思考

时间:2022-06-25 07:11:33

关于在普通高校舞蹈教育中渗透多元文化教育的思考

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教育在普通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独特功能和作用已得到普遍认同。然而,就普通高校舞蹈教育的具体实施而言,仍处于开设几门舞蹈类课程和成立舞蹈团、舞蹈社团的阶段,无论是教育内容或教育形式都未能真正实现其在提高人文素质方面的有效性,舞蹈教育并没有融入素质教育的有机整体之中。

就学科性质而言,舞蹈教育乃至各类艺术教育在人类知识谱系中属于人文科学的范畴,与其他人文学科融通互补,是普通高校大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发挥其在提高人文素质方面的作用,是关系到普通高校舞蹈教育之根本意义的核心问题,更是落实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

一、舞蹈教育的基本属性

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表达形式,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表现。在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以前,它已经深深根植于远古时代的人类生活和劳动,成为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漫长的原始社会历史阶段,人类试图用语言来表达所有的喜怒哀乐,表达对天地、自然、万物的种种疑惑,然而,人类很快发现,言语是那么的贫乏无力,远不足表达我们复杂的情感和思虑。然后,我们就在语言字句上加上了富有感彩的声音,以咏、以吟、以唱来宣叙我们对神秘世界的询问。可是声音依然不足以表达那些无法言语的对生老病死、宇宙星河、山川江海的不解,最终,我们借助了手足比划、身体动作把头脑中想象的、观念的东西化为形象性的、象征性的、可感知的行为来转述我们对生命、自然、世界的认识,舞蹈由此产生了。[1]

从舞蹈的起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舞蹈不仅仅是表达内心情感和思想的媒介,还是人类认识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它与人类社会生活各方面息息相关。“舞蹈用作媒介的材料,即人体动作,对其周围环境的反映距离生活的经验,却比其他任何艺术都要近一些,人体动作的确正是生命的本质所在。”[2]从这个意义上理解,舞蹈并不是为了纯粹“审美”而产生的,它是人类维系生活、生存和生命的一种与生俱来的方式,它深深根植于人类社会生活,具有认知人类社会和表述历史文化的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舞蹈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表演形式,其审美特征日趋突显;舞蹈的审美属性得到人们普遍认识,日复一日便发展成为其本质属性。然而,舞蹈的属性是多方面的,除了审美的属性外,舞蹈还具有象征的、人文的、社会的等其他属性。

从属性的角度理解,舞蹈教育不完全等同于审美教育;从学科的角度理解,舞蹈教育的特性应是人文性,而不是工具性。遗憾的是,长久以来,我国普通高校舞蹈教育始终紧跟专业舞蹈教育的脚步,将关注点过于放在舞蹈的审美层面和动作技术层面,忽略了舞蹈教育最基本也是最鲜明的人文属性及其价值。

笔者认为,不同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对象决定了舞蹈教育属性及其功能倾向的差异。面向普通高校大学生的舞蹈教育,其人文属性不可忽略,更不能将舞蹈的审美属性与人文属性相割离,而应该在人文视野下努力追求审美与文化的相融与交叠。普通高校大学生的舞蹈教育并不是单纯为了锻炼形体,也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对舞蹈美的欣赏和认识,而是为了在培养学生发现美、感知美、创造美的能力的同时,使学生理解舞蹈背后的精神支撑和人文内涵。

二、普通高校舞蹈教育的特点

普通高校舞蹈教育与专业舞蹈教育存在着本质的差别,两种舞蹈教育具有不同的指导思想和不同的人才培养方向。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校舞蹈教育是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通识教育,是一种发展式全面性的教育,因而在教学方法和内容上绝不能等同于专业舞蹈教育的删减和简化。

就教育对象而言,大学生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群体,是社会文化的重要传承者,他们对艺术的态度会影响整个社会。普通高校舞蹈教育是一种开放式的教育,面向在校普通大学生,每一个对该舞蹈感兴趣的学生都可以进行选修,因而,参与选修课学习的学生人数比较多,大家的兴趣也比较广泛。那么如何才能在有限的课时内传递出最有价值的信息,授课教师需要根据普通高校大学生的特点来制定教学目标,探索出适应现代高等教育观念的舞蹈教育方法和内容。

1.知识结构的多样性

普通高校具有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学科整体优势,尤其是一些综合性大学,学科覆盖面宽,课程门类较多,专业优势较突出。选修舞蹈鉴赏课的学生来自不同的院系专业,具备不同的知识结构和学科背景。学科间的相互交叉渗透对于普通大学生知识综合构成具有积极作用。普通高校舞蹈选修课可以通过融合的模式将舞蹈置于历史、社会、科学等领域中,结合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充分发挥舞蹈与其他学科知识的互动作用,促进人才全面发展。

2.人文素养的丰富性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大学生不仅要学有专长,更要具备深厚广博的人文素质和修养。普通高校大学生虽然欠缺舞蹈基本功和身体协调的训练,但他们自身的人文知识,尤其是对艺术内涵的理解力,使得他们更能寻求舞蹈与其他优秀人文艺术之间的“审美通感”,便于他们通过舞蹈去理解和分析其他优秀文化艺术成果,催化内心情感体验,提高人文修养。

3.思维方式的创新性

现代大学教育的理想和使命是培养和造就新世纪的一代高素质创新性人才。普通高校大学生具有不同的基础学科背景,对事物认知的思维方式比较多元化。如文科专业学生更容易从文学、美学、历史的角度去感知舞蹈形象;理科专业学生则会偏向通过空间、时间、速度、力度等认知的角度去思考舞蹈动作。普通高校舞蹈教育要积极引导学生以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角度去理解舞蹈,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笔者认为,引入多元文化教育观,有利于探索出既适应现代高等教育观念,又适应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普通高校舞蹈教育体系。

三、多元文化舞蹈教育

1.多元文化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Multi-cultural Education)又称“多重文化教育”,或“多种文化教育”,[3]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社会民族复兴运动的产物,由初始的美国民族教育模式逐渐演化为遍及欧洲大陆、亚洲乃至世界各个国家的一种国际教育运动。随着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多元文化教育已形成为一个意义非常宽广的概念。美国教育家詹姆斯・班克斯(James・A・Banks)提出,多元文化教育至少有三层含义:一种理念或一种观念;一个教育改革运动;同时是一个教育改革过程。多元文化教育坚持这一理念,即所有学生,不管他们是何种性别,来自于何种社会阶层、种族或具有何种文化背景,都应该在学校取得平等的学习机会。[4]本文所引用的“多元文化教育”,在概念上不等同于狭义的少数民族教育,而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教育”;在教育对象上不仅仅面向少数民族学生,而是全体学生;在教育目标上强调在多样和多变的文化背景中追求多种文化的多元共存,共同发展。美国北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教授马希尔认为,“当代学校实行多元文化教育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所有的学生进入文化多样化的世界,以适应生活的需要。”[5]

2.多元文化舞蹈教育

多元文化舞蹈教育是在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基础上形成的,它是以舞蹈为载体、文化为核心的开放式教育。多元文化舞蹈教育所关注的不仅仅是舞蹈样式本身,还包括舞蹈的文化背景、实施过程、生活方式、宗教习俗及其动作中所体现的文化价值观。多元文化舞蹈教育主要是将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精华融入现有的舞蹈选修课程中,以体现舞蹈文化多元的观念。在内容上,不仅要加入世界各国舞蹈和少数民族舞蹈经典的内容和作品,还要增加不同种类、民族、风格舞蹈的文化传统、历史习俗和精神来源。

多元文化舞蹈教育符合多元文化教育的合理对象――全体学生,强调受教育者的普遍性;多元文化舞蹈教育的目标就是让学生理解和学会如何面对舞蹈的多样性,去接纳不同舞蹈所具有的差异,培养一个人的多元文化适应力和运作力,最终在文化的继承与选择中实现人类的共同进步与发展。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多元文化舞蹈教育突显出普通高校舞蹈教育的学科优势和人才培养的特点。

多元文化舞蹈教育是将舞蹈放在各个时代、民族、地区的文化、社会和历史背景中加以学习,将舞蹈家及其作品与同时代的思想家、科学家和艺术家及其优秀成果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它最大的特点是舞蹈不再是游离于整个社会文化之外的孤立现象,而是与整个人类的进步、科学的发展、诸门类艺术的兴衰同步的文化现象。[6]如此,舞蹈不再仅仅是娱乐休闲的代名词,而是代表一个民族本质和特征的文化现象。

四、在普通高校舞蹈教育中渗透多元文化教育的意义

1.改变了“审美一元论”的舞蹈教育观念

多元文化舞蹈教育观点,丰富了普通高校舞蹈教育的内涵与外延,改变了普通高校舞蹈教育“审美一元论”的观念,将文化与审美作为普通高校舞蹈教育的两大基石。多元文化舞蹈教育不仅契合了大学生知识结构、人文素养和思维方式上的优势,保持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相一致的现代教育观念;另一方面,有利于开拓“以舞蹈为媒介、文化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使舞蹈鉴赏课真正融入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机整体之中。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强调舞蹈教育的文化属性并非要否定审美在舞蹈教育中的价值和意义,而是要强调审美虽然是舞蹈教育最重要的属性,但对舞蹈的认识并不仅仅单纯属于审美的范畴,大学生对舞蹈的认知更不能止步于审美。事实上,在舞蹈欣赏中,舞蹈文化与舞蹈审美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概念,作为文化的舞蹈是审美的观照物,作为审美的舞蹈又有其文化的意味。如果单单从审美的角度去理解舞蹈,一方面会使得舞蹈教育陷入瓶颈,因为我们既无法理解舞台及艺术舞蹈之外其他丰富的舞蹈形态,也很难去解读其他文化背景下的各种舞蹈观念和思想,从而错失掉许多丰富的舞蹈形式;而另一方面会与普通大学生接受舞蹈教育的层次和要求相背离,加深了当代大学生对于舞蹈认识上的鸿沟。这些正是普通高校舞蹈教育体系中长期存在的一种缺失。

2.顺应了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潮流。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就对在高等教育中如何培养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国际化人才这一主题开始了全面的研究。美国杨百翰大学的“中国舞蹈海外学习项目”正是基于跨文化交流研究的产物,是美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实践举措。

黄嘉敏在《21世纪大学艺术教育中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一文中明确指出,美国的高等教育十分注重提升学生在多元文化环境中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效交流和沟通的能力。“中国舞蹈海外学习项目”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要帮助学生跳出自己的文化封闭圈,用国际性的眼光去看待不同国家的文化,用“海纳百川”的心胸去拥抱多元世界,用平等对话的民主精神去创造和享受“和而不同”。[7]

“中国舞蹈海外学习项目”是以中国舞蹈文化为基本媒介,但并不停留在对中国舞蹈动作和技法的模仿上,也不是欣赏或掌握几个不同风格的舞蹈动作和组合,而是要通过对一切与中国舞蹈相关联的文化内容进行学习,从而去思考这些艺术形式后面更深的文化因素,最终达成文化间的交流与对话。中国舞蹈海外学习项目的例子让我们看到舞蹈教育对于现代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意义和作用。

多元文化舞蹈教育正是将舞蹈放在一个大文化的概念之中,强调了舞蹈多样化的属性,以及世界多元舞蹈共生的观念,它反对将舞蹈仅作为“艺术审美对象”来看待,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关注舞蹈背后的“深层文化背景”;同时,强调通过学习和欣赏不同国家、民族、类型的舞蹈,来培养对不同文化的识别力和敏锐性,以开放、理解和宽容的心态去面对文化的多样性,最后培养学生在自觉吸收他人文化优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增强融会贯通、发展和丰富自身文化的能力。[8]多元文化舞蹈教育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多元文化意识、跨文化交流能力,也促使我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产生根本性的改变;它顺应了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趋势,有利于推动普通高校舞蹈教育走出一条既具有素质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又符合现代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的道路。

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具有文化底蕴;社会的创新进步,必须具有文化支撑。当代中国的大学作为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基地,肩负着文化育人的重要使命。普通高校实施多元文化舞蹈教育,不仅使舞蹈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在同一平台上共同实现,也使舞蹈教育的宽度、广度与深度得以延伸;多元文化舞蹈教育升华了艺术教育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意义与价值,实现了“艺术育人”的根本使命,同时对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洛琴.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46.

[2]约翰・马丁.生命的律动[M].欧建平,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15.

[3]胡森.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第1卷)[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6.

[4]王军.世界跨文化教育理论流派综述[J].民族教育研究,1999(3).

[5]李瑾瑜,奂平清.对多元文化教育的四种误解及其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1999(3).

[6]瓦尔特・索雷尔.西方舞蹈文化史[M]欧建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700.

[7][8]黄嘉敏.21世纪大学艺术教育中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美国杨百翰大学海外舞蹈学习项目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1(2).

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一篇:浅议建安大型企业税务风险防范与管控 下一篇:国有特大型企业人才工作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