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肝析胆 攻坚克难

时间:2022-06-25 07:10:51

徐骁教授是浙江大学外科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共主持“863”课题、“973”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是我国器官移植领军人物郑树森院士团队的核心骨干成员。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常委兼总干事、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肝脏外科学组委员等学术兼职。

浙大一院肝胆胰外科是郑树森院士领导的全国综合实力最强的肝胆胰专科,拥有9个病区360余张床位,每天有大量的病人前来看病问诊。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临床一线的外科医生,徐骁教授对疾病给人带来的痛苦深有体会。他最大的欣慰就是看到患者康复,痊愈出院。秉承导师郑树森院士“科研源于临床,用于临床”的科学理念,他格外关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展肝胆胰恶性肿瘤诊治及肝移植并发症防治的临床转化研究,在肝病蛋白质组学和肝癌靶向治疗、肝移植并发症分子预警以及肝癌肝移植复发转移分子机制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

在创新中解密肝癌

开展肝病蛋白组学临床转化研究,发现并验证一批肝癌关键分子标志物,并开展基于新型纳米材料的肝癌靶向治疗研究

肝病诊治的难点在于缺乏敏感特异的早期诊断标志物,徐骁教授研究团队在“973”、“86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连续资助下,特别是作为项目负责人牵头复旦大学等6家科研单位,主持我国肝病蛋白质组学领域“863计划”课题“肝病发生发展与肝癌转移复发的蛋白质分子标志物的临床应用研究”,通过大量临床分析和深入的机制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1、揭示了肝癌抑癌基因ACY1及其下游信号通路;2、发现肝癌血管侵犯相关分子标志物CLIC1、PDI A6和APOA-Ⅰ,为临床早期预测肝癌血管侵犯提供可能;3、确立了肝癌侵袭和转移相关的基因TFCP2,进一步阐释了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侵袭和转移的分子机制。研究成果为肝癌分子分型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也为肝癌肝移植肿瘤复发防治提供了新的分子靶点。

研究团队运用材料学新技术,使含寡精氨酸(Arg)序列的多肽与siRNA 形成稳定的纳米复合物,以前期研究发现的关键分子作为干预靶点,成功研发了生物相容性较高的体内核酸药物靶向输送系统,并通过体内外实验验证了该纳米核酸药物传递技术具有优异的靶向性。同时提出了抗癌药物分子改造技术与两亲性高分子载药系统相结合的新策略,如通过分子改造技术对SN-38分子不同位点进行化学修饰,成功构建出全新的SN-38衍生物文库,选出了具有高稳定性及临床应用前景的纳米药物配方,并且证明了纳米药物的抗癌效果远优于现有临床药物伊立替康(SN-38 前药),显著提升了现有抗癌药物的抑瘤效果。这一研究成果不仅提高了喜树碱类衍生物SN-38的临床应用价值,而且也为其他抗癌药物的改性提供了新的研究策略。

防治肝移植并发症

开展肝移植并发症分子预警与临床转化研究,揭示肝移植术后糖尿病分子机制,建立并推广应用一系列高效敏感的并发症预警与预后评估新模型

众所周知,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最有效的手段,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肝移植后代谢病、乙型肝炎复发等并发症成为制约受者长期存活的关键因素。

肝移植代谢病如糖尿病和高脂血症严重影响肝移植受者生活质量和预后,肝移植受者术后早期糖耐量异常发生率超过80%,最后18%?37%演变为移植术后糖尿病(PTDM),代谢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是目前国际肝移植研究领域研究热点。研究团队在郑树森院士指导下,在国际上较早开展肝移植代谢病防治这一前沿研究,率先揭示供肝及其风险基因在移植术后糖尿病中的作用机制,创新性地发现了供者TCF7L2基因参与肝移植受者糖尿病发生的机制,供肝TCF7L2基因rs290487位点突变是PTDM 的独立危险因素。这意味着,检测供肝TCF7L2基因多态性可以显著提高临床模型的预警能力,有利于在早期预警糖尿病的发生,及早采用个性化的用药方案,从而实现PTDM的有效防治。这项创新性研究成果在《Journal of Hepatology》一经发表,便获得了学界的广泛关注。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导致移植肝的严重损害,使受者的生存期缩短,甚至出现暴发性肝功能衰竭而死亡。为实现移植术后乙肝复发高危人群有效预警,筛查高危复发人群,及早实施个性化治疗,本研究团队建立了移植术后乙肝复发预警MERB模型,其敏感性达到87.5%,显著减少了昂贵的免疫球蛋白使用,避免了不必要的医疗资源耗费。这项研究结果发表于肝病研究权威杂志《Liver International》,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Liver International》杂志撰写述评认为:“该研究为慢性乙肝患者肝移植手术的预后带来了光明的前景。”该研究成果已推广应用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十余家国内知名肝移植中心,临床效果受到了一致肯定。

推动肝癌肝移植发展

开展肝癌肝移植复发转移分子机制研究,建立基于杭州标准的肝癌肝移植预后分层体系

肝移植后肿瘤复发严重影响移植疗效和长期存活,受者的科学合理选择是保障移植疗效的关键。米兰标准是以往国际公认的肝癌肝移植标准,但是该标准过于严格,使得很多肝癌病人失去肝移植机会。杭州标准是由郑树森院士在2008年提出的世界上首个纳入肿瘤生物学特性和病理学特征的移植标准,这是对以往局限于肿瘤形态学标准的巨大突破。

研究发现,相比米兰标准,杭州标准安全有效的增加了51.5%的移植受者。NRI分析和AUROC表明,相对米兰标准和UCSF标准,杭州标准能更好的预测移植后肝癌复发,验证了杭州标准相对国际其他标准的优势。对于超越米兰标准但符合杭州标准的受者,AFP(甲胎蛋白)>100ng/mL和肿瘤直径>8cm是两个独立性预后预测因子。进而将杭州标准分为A型(肿瘤直径≤8cm,或者肿瘤直径>8cm但AFP≤100ng/mL) 和B型(肿瘤直径>8cm但AFP在100和400ng/mL之间),其中A型受者5年无瘤生存率高达69.5%,是最适宜行肝移植的肝癌亚群。该研究所建立的预后评判体系,可实现肝移植受者有效筛选,指导个性化治疗。成果发表于消化领域顶级期刊《Gut》。

这一研究系国际上最大宗的乙肝相关肝癌肝移植研究,是中国提出的第一个被世界器官移植学界广泛认可的移植标准,是基于分子分型的肝癌个性化综合治疗的重大成果和中国器官移植接轨世界的重大标志。

上一篇: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促进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对... 下一篇:一场与鹿茸再生的追逐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