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个性化社会服务载体研究

时间:2022-06-25 02:49:50

高职院校个性化社会服务载体研究

[提要] 社会服务能力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依据,因此高职院校对开展个性化、高质量的社会服务日益重视。本文从高职院校提供个性化社会服务的难点入手,分析社会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以及学校的社会服务机制问题,并探讨学校内部社会服务载体的种类和特点。最后,着重论述产教园作为社会服务载体的优势和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个性化;社会服务;载体;产教园

本文为江苏省2014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个性化定制的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研究”(项目编号:2014SJD575)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7月2日

当前,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促进经济稳步增长、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的重要途径。在这一背景下,提升行业的服务水平,获取客户的满意度,也成为了服务窗口努力的目标。为了提高顾客的服务体验,商家们纷纷提供了众多个性化服务方案,以期获得消费者的肯定。私教健身、家装设计、个性写真、珠宝定制、服装设计,这些富有个性的定制化服务,都深受顾客的好评。在讲求个性化服务的今天,高职的社会服务也应朝着个性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获得企业与社会的认可,增强双方的合作深度,从而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个性化社会服务的难处

个性化社会服务,是指高职院校的师生根据社会企业的实际需求,提供为之量身定制的解决问题、优化管理、项目实施等一系列的服务。这种新型的社会服务模式,能较好地服务于社会和企业,切实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为学生打造就业创业的平台。但个性化社会服务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难题。

(一)社会服务对象热情不高。目前,高职院校在社会服务过程中,还是能明显体会到“一头热”的情况,即学校方面参与的热情高涨,但企业和社会组织合作的热度却不高。探究其根本,表面原因在于,高职院校的地位比较尴尬,没有本科院校和研究院所的科研力量强,以及没有它们的社会声誉高,一些大中企业和政府机构更倾向于和高层次大学的合作。但其本质的原因还是在于,双方利益诉求不匹配(杨思东,2014)。

由于受到公办学校的办学体制和机制的影响,高职院校在开展社会服务工作时灵活度不够,服务产生的效益分配不明,使得企业和社会组织感到合作的艰难和繁琐,并没有体验到个性化的高效服务成果,因此普遍出现了合作意愿度不高的情况。

(二)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有限。个性化的社会服务模式对于社会服务的主体――教师,有着极大的挑战性。不仅要求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达到甚至超过企业和社会组织的人员之外,还要求教师能有效的带领学生共同参与。

大部分的高职教师进入工作岗位以后,下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以及参加省培国培的机会少之又少,对企业行业的了解也是屈指可数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很难提高社会服务的质量。另外,对于高职教师的考核,还是以教科研成果为主,使得大部分的教师没有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上。

高职教师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那么带领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就是最直接的方式,因此很多专家学者就提议多为高职学生创造条件。宋建军(2014)指出,高职院校在积极开展社会服务中,应当组织学生参与其中,进社区、下农村,提供专项服务,帮助社区人员和农业人员掌握先进生产力,解决实际困难,并综合使用信息咨询工具,开展各类社会服务项目。显而易见,在这过程中需要教师耗费大量心血,对教师的能力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三)社会服务机制还未健全。当前,除了一些示范校和骨干校在社会服务方面较有成效,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在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方面还处在探索和发展阶段,并没有完善的社会服务管理和运行机制。借鉴杨思东(2014)关于校企合作管理机制的研究可知,完备的机制包含了企业支持机制、高职院校内部协调机制、合作项目管理机制。

若没有健全的机制,教师和学生在投身社会服务时,就会缺少动力、缺乏保障,无法在个性化、精细化方面做足文章,社会服务成效也会大打折扣。

二、高职社会服务的载体分析

综观以上在社会服务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障碍,最根本的原因是,社会服务的载体较为零散,学校出面维护关系的企业和社会组织机构占少数,大部分还是靠教师个人关系联系的小型企业和创新创业型工作室。这些合作对象地理位置分散,与学校没有长期的合作关系,很难提供稳定的社会服务。因此,高职院校应立足自身优势,挖掘合适载体,打造服务精品。下文将以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高职院校内部社会服务载体的种类及特点。

(一)社会服务的载体种类。整合学校的现有资源和人力资源,我们不难发现能够提供有效社会服务的载体,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教学场所。教学场所包含了普通教室、多媒体教室、机房和众多实训实验室。这些教学场所,可以开展诸如再就业培训、岗前培训、社区教育、社会考试、教育咨询、技能培训、岗位招聘等社会服务活动,解决了部分教学活动场地缺乏的实际问题。

第二类是特别功能区。主要指的是学校的会议室、报告厅、大礼堂、体育场馆、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区、图书馆。这些场所可以承担大型的活动、承办文艺汇演,以及举办小型的体育赛事,承担公司的户外拓展训练,向社会开放图书借阅服务。

第三类是产教园。这类服务载体的建设,对场地、资金的要求都较高,只有少数具备条件的高职院校才能进行建设和发展。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现代服务业产教园是依托政、行、校、企四方共建的,集人才培养、创业孵化、技术研发、社会服务于一体。产教园的建成和使用,吸引着众多优质企业入驻,解决了企业的利益诉求,这样的“校中园”又解决了教师在进行社会服务时,时间和路程上的不便,同时四方共建的模式,使得各方面的机制和制度建设较为完善,一举解决了诸多高职院校在社会服务时的难题,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说,产教园是最为适合的载体。

(二)社会服务的载体特点。不同类型的社会服务载体,具有不同的特点,适合开展的社会服务项目也不一样。下文将就教学场所、特别功能区和产教园逐一分析其内在的特点和优势。

1、教学场所的特点。就教学场所而言,这类服务载体具有基本设施齐全、使用需求量大的特点。多媒体教室、实训场所都配备了相关的教学设备,资源充足,受到社会组织和政府机构的青睐。

在承接社会考试时,教学场所不仅提供了大量的考试场所,高职院校的教师也成为了合适的监考人员。高职院校的众多实训室还是进行考工考级的场所,专业的设备为各类职业资格考试提供了优质的操作平台。这些较为简单的社会服务形式,虽然合作难度不高,但需求量大,高职院校能提供足够的保障。

2、特别功能区的特点。作为社会服务载体之一的校内特别功能区,能实现当前社会服务的个性化特征。这类服务载体的特点,是能提供满足特别服务群体要求的个性化定制服务。

以图书馆为例,图书借阅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偏好选择个性化资源收藏,图书馆工作人员可以根据用户的收藏喜好,推荐相关类型的新书,发送同类型的新书到馆信息,记录个性化检索信息,并提供个性化线上咨询服务,以此提高馆员的社会服务水平,满足图书借阅者的个性化需求。

再以大礼堂为例,设备的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场馆借用方的实际要求,对灯光、音效、舞台陈设、会场布置提供个性化的实施方案,帮助使用方圆满完成各种大型活动。

3、产教园的特点及优势。教学场所和特别功能区的服务对象以社区组织和政府机构为主,提供非盈利性质或是微盈利性质的社会服务,而产教园作为服务载体,服务于各类企业,具备了能够获得利润、能够推动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能够加强服务双方合作关系等特点。

企业的发展一般都以盈利作为目标,较为看重经济效益,因此想要吸引企业的目光,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促进学校的持续发展,就必须从这一根本目标入手,在合作中让企业充分感受到获益的可能性。产教园以其良好的硬件设施、优惠的入驻条件,向优秀企业抛出橄榄枝,通过政行校企四方共管保障产教园的稳定运行。

在推动人才培养工作方面,产教园也发挥了得天独厚的作用。首先,在企业的选取上,会优先选择与学校重点专业契合度高的企业,或是技术含量在该领域中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这样能保证企业在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提供有建设性的方案,能让挂职、顶岗教师切实提高实践能力,丰富企业行业经验;其次,校内的产教园也为学生的企业见习、工学交替、轮岗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以往的实训课程多半在实训室里完成,再仿真的实训条件终究比不上真实的工作场所,现在可以不出校门,就能让学生参与企业项目,在实践中提高职业技能,锻炼沟通合作的能力,让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成为了可能;最后,创业孵化也是产教园的一个重要功能。在当前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浪潮下,产教园的大学生创业区为学生们开设了创业培训课程,建立了创业模拟实验室,组织学生开展创业实践,为学生提供了创新空间,成功孵化了一批创业项目。

以产教园作为创新载体,为传统的校企合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产教园里的企业场所成为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实操、实训、实战的机会,企业的骨干成为了学校的兼职教师,学校的老师成为了企业的挂职员工,学校和企业的关系水融,不分彼此,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产教园实行政行校企四方共管,先后出台了《现代服务业产教园(大学科技园)管理办法》、《现代服务业产教园(大学科技园)入驻企业若干优惠规定》,有了制度的黏连,使得校企合作有了保障,校企间的合作热情也能长久存在。

三、结语

社会服务水平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提供个性化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学校没有充分挖掘合适的社会服务载体。整合学校内部资源,可以将服务载体分为教学场所、特别功能区、产教园三大类。这三类服务载体各具特色,为不同类型的社会服务提供场所。政行校企四方共管的产教园最适宜作为校企合作的载体,场地、资金、人员、技术等资源在合作过程中深度交融,并不断实现企业的成功孵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最终推动了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

主要参考文献:

[1]宋建军.关于高职院校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4.6.

[2]杨思东.高职院校推进校企合作载体研究[J].技术与市场,2014.10.

[3]杨思东.社会服务视角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研究[J].市场论坛,2014.5.

上一篇:教“记忆大师”谈恋爱,爱情就是水到渠成 下一篇:浪漫的布达佩斯渔人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