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社林·社日·社戏

时间:2022-06-25 01:25:54

王驾《社日》诗云“桑拓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辛弃疾《西江月》词曰“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鲁迅的《社戏》描写了暮春社戏的热闹好看……

其中的“社日”“春社”“社林”“社戏”是什么意思呢?这要从“社”说起。

一、 社,即土地神。后成为村落、区域的名称。

《说文解字》:“社,地主也。”段玉裁注引《今孝经说》也说:“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五土以为社,以报功也。”

由此可见,“社”源于土地崇拜。因大地生长草木五谷,提供居住之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故古人视土地为神灵。上古的天子便用青赤白黑黄五色土垒成一个方形的坛,来祭祀土地之神。天子分封诸侯时,就从社坛上取一捧五色土,用一束茅草裹着送给受封者,让他们回到自己的封地立“社”祭拜,以祈福报恩。

那时的社有官社、民社之分。《礼记・祭法》说:“王为群姓立社,曰大社;诸侯为百姓立社,曰国社;诸侯自为立社,曰侯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里社。”里社即民社,其它都是官社。当时立“里社”要有一定的户数。应劭《风俗通义》说“二十五家置一社”,《周礼》中则规定“族有社,满百家也”,段玉裁注《说文》引《州长职》说是两千五百家立为一社。各家的说法不一。后来,可能因严格的户数规定不好执行,就干脆以大夫居住的邑落立为一社,也不再管户数的多少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大大小小的社坛又演变为各种土地庙,依然叫“社”。后来,社逐渐成为村落、区域的名称。浙江绍兴的社,即是。

二、社林,就是社周边的树林。

远古时代,凡立社都要封土为坛、育植树苗,这些树苗被称为“社树”。社树长大成林,谓之“社林”。社林都是些什么树呢?《论语》记载:“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因“社丛勿伐”是古人共同遵守的规定,故社树可以自由生长,多枝繁叶茂,高大参天。

三、社日,是祭祀土地神的节日。

有了社,就有了祭社的礼法。汉代以前,祭社每年一次,一般在立春时节。东汉刘秀建国后,下令在洛阳的宗庙之右建立社坛,规定每年的二月、八月和十二月祭祀。不久,冬祭被取消,只剩春、秋二社。春社的社日在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祈求社神保佑丰收;秋社的社日在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向社神报告丰收,答谢神赐。当诸侯举行肃穆的祭社礼仪时,黎民百姓也会聚集在村社前,虔诚地祭拜土地神。“社会”一词由此而来。

每逢社日,人们都要杀猪宰羊,好好庆祝一番。社日里喝的酒叫“社酒”。据说“社酒”有治耳聋的独特疗效,陆游《社日》诗云:“幼学已忘那用忌,微聋自乐不须医。”自注曰:“古谓社酒治聋。”社日吃的饭叫“社饭”。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八月秋社,各以社糕、社酒相赉送,贵戚宫院以猪羊肉、腰子、肚肺、鸭饼、瓜姜之属,切作棋子片样,滋味调和,铺于饭上,谓之‘社饭’。”

四、社戏,就是鲁迅小说中描写的每年社中所表演的年规戏。

在旧时某些地区的农村,春秋两季为祭祀社神而演的戏,都称社戏。其目的是祈福、酬神。社戏多在庙台上演出,也有在野台上演出的。鲁迅所写的社戏,就是在临河而建的野台上演出的。

上一篇:The Little Drummer Boy小鼓手的故事 下一篇:The Twelve Brot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