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选并整合科普文中的信息

时间:2022-06-25 12:40:34

筛选并整合科普文中的信息

【解题钥匙】

一、考点梳理

科普文,即科学普及文章,是带有一定科学技术含量的文章。对科普文中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要充分尊重文本,既不能以平素所积累的知识取代文本事实,也不能以个人的好恶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所谓“筛选”,指的是从纷繁的语言材料中找出信息,提取主要信息,筛掉次要信息。所谓“整合”,是指根据试题提出的条件,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集中分类、重新组合、粗略概括。

二、答题方法

1.整体把握,重点标记。首先要通读全文,在把握整体文意的基础上,迅速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整理出表明文章或文段主要意思的关键句和关键词――主要包括科普文章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对说明新知识、新发现、新理论等形成、发展过程及作用有重要意义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等。这一步,要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为筛选提取与答案相关的有效信息作好准备。

如果缺乏统观意识,没有理清基本思路,就不能很好地把握内容重点,容易被局部问题所牵引,出现疏漏。

2.比较辨别,去伪存真。比较法,是做好科普文阅读题最主要的方法。要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有时候可以找到几处原文,但只有一处是符合要求的,要比较分析;有时筛选出的几处原文又可以互相补充。

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要进行比较辨别,要比出有关与无关,较出事实与结论;要分出主要与次要,辨出现象与本质。通过比较辨别,要选取出重要信息,提取出关键信息。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对照时要特别注意范围大小、程度高低、数量多少、条件与结果、方法与目的、成就与问题、可能性与现实性。

在细心对照的基础上,再经过一番分析、综合,就要根据题目要求对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去伪存真。

3.有效整合,规范答题。对从科普文章中筛选出来的信息,要进行有效整合。整合时要紧扣材料中的关键语句,重点理解重点段、关键词、中心句;对没有明显中心句的语段,要进行综合归纳。要将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转换为抽象的、概括性的语言;要将具体、零散的东西,归纳并梳理成简明扼要或抽象的要点。整合之后的文字,有可能会照抄部分原文,也有可能来自自己的整合。

有效整合之后,如果是应对选择题,当即可得到答案。如选项的表达是否符合原文的意思,对概念、文句的理解是否准确,对原因的分析是否合理,对结论的推断是否正确,对要点的归纳是否全面……通过排除错误选项,即可选出正确答案。如果是文字表述题,还得注意规范表述,分条陈述,正确答题。

【针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关于青蒿素,

还有哪些待解之谜

俞陶然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后,青蒿素成为了公众关注的一个热点。记者从中科院了解到,对青蒿素这种“抗疟神药”的研究远没有大功告成,还有不少谜有待解开。

尽管青蒿素类药物拯救了数百万非洲人的生命,解除了数以亿计患者的病痛,但令人有些吃惊的是,这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在科学界仍没有定论。

青蒿素是从植物黄花蒿叶中提取的倍半萜内酯药物,其化学结构中的“过氧桥”基团,是发挥抗疟作用的最重要结构。2015年4月,《自然》杂志发表了科学家Kasturi Haldar及其同事的文章,称青蒿素以疟原虫体内的PfPI3K蛋白为目标,抑制其PI3P蛋白的生成。在临床上获得的疟原虫品种中,以及在人工培养的实验室疟原虫品种中,PfKelch13的突变都会提高PfPI3K的水平。研究团队认为,这项工作表明PfPI3K是青蒿素作用机制的关键中介物,也是根除疟疾的一个靶标。

对此,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研究员伍贻康表示,药物分子与特定靶标蛋白的非共价结合是如今解释药物作用机制的主流理论,但用这种理论可能无法合理解释青蒿素抗疟的原因。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科学院院士、化学家Posner提出,青蒿素可能是通过自由基对疟原虫起作用的。所谓“自由基”,是指化合物的分子在光热等外界条件下,共价键发生均裂而形成具有不成对电子的原子或基团。青蒿素进入人体后,与亚铁离子接触后发生化学反应,产生能量很大的自由基,导致细胞某些关键组分受到不可逆的损伤。

伍贻康说,这个理论也很不完善。“例如,人体内的自由基多得很,为什么其他自由基没有抗疟作用呢?科学界还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虽然自由基解释还停留在假说阶段,但一些科研人员正在据此探寻青蒿素的其他功能,如治疗肿瘤、白血病。

华盛顿大学生物工程系教授赖・亨利教授团队的一项体外实验表明,青蒿素能杀灭肿瘤细胞,在与乳腺癌细胞接触16小时后,那些细胞几乎全部被杀死。亨利说,青蒿素不但有效,而且选择性很强,对癌细胞有很高的毒性,对正常细胞的影响却很小。这表明,青蒿素类化合物有望发展成无毒的抗癌良药。谈到其作用机制,他表示,“肿瘤细胞分裂时需要大量铁才能复制DNA,所以它们的铁含量比正常细胞高很多。青蒿素与亚铁离子接触后会产生自由基,因此我们想到用它来杀灭肿瘤细胞。”

实验中,研究人员将若干组乳腺癌细胞、正常乳腺细胞与全铁传递蛋白、去氢铁传递蛋白以及这两种化合物的组合接触。只接触一种化合物的细胞没有明显反应,与两种化合物同时接触的正常细胞反应也很小,而先与铁传递蛋白接触,然后与去氢铁传递蛋白接触的乳腺癌细胞反应很大――8小时后,只剩下25%肿瘤细胞;16小时后,肿瘤细胞几乎全部死亡。

体外实验还表明,青蒿素能杀灭白血病细胞。亨利认为,其原因也和自由基有关,白血病细胞的铁含量很高,其浓度可以比正常胞高1000倍。

目前,我国多个科研团队正在研发治疗白血病的青蒿素类药物。哈尔滨医科大学杨宝峰、周晋教授等发现,白血病细胞膜是青蒿素攻击的主要靶点,其抗肿瘤机制有“凋亡”和“胀亡”两种。一旦白血病细胞膜遭到破坏,其通透性就随之改变,大量钙离子会进入细胞内,一是引起细胞程序化死亡,即凋亡;二是导致细胞内的渗透压发生变化,吸收大量水分,使细胞膨胀直至死亡,即胀亡。

(节选自《解放日报》2015年10月19日)

1.青蒿素有不少的待解之谜,选文写出了哪两种待解之谜?

答:

2.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但对青蒿素这种“抗疟神药”的研究远没有大功告成,还有不少谜有待解开。

B.青蒿素是从植物黄花蒿叶中提取的倍半萜内酯药物,其化学结构中的“过氧桥”基团,是根除疟疾的一个靶标。

C.青蒿素进入人体后,产生能量很大的自由基,导致细胞某些关键组分受到不可逆的损伤。

D.哈尔滨医科大学杨宝峰、周晋教授等发现,白血病细胞膜是青蒿素攻击的主要靶点,其抗肿瘤机制有“凋亡”和“胀亡”两种。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药物分子与特定靶标蛋白的非共价结合是如今解释药物作用机制的主流理论,但用这种理论无法合理解释青蒿素抗疟的原因。

B.一项体外实验表明,青蒿素能杀灭肿瘤细胞,青蒿素类化合物有望发展成无毒的抗癌良药。

C.虽然自由基解释还停留在假说阶段,但一些科研人员据此探寻出青蒿素的其他功能,如治疗肿瘤、白血病。

D.体外实验还表明,青蒿素能杀灭白血病细胞,我国多个科研团队正在研发治疗白血病的青蒿素类药物。

上一篇:不同浓度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杉木苗木生理指标的... 下一篇:苦难的精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