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云南昭通后海子东晋壁画墓壁画中的四神图

时间:2022-06-24 11:19:48

关于云南昭通后海子东晋壁画墓壁画中的四神图

摘 要:笔者针对云南昭通后海子东晋壁画墓中壁画上四神图的为重点研究对象。发现该壁画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中原地区汉晋文化的影响,但也存在其独特之处――四神中青龙与白虎位置的特殊性。结合四神图在汉代的形式、云南彝族的民族特色以及与高句丽地区墓葬中四神图进行对比,从而认为云南昭通墓中“右青龙”“左帛虎”现象的出现与其地方特色相关。

关键词:昭通壁画墓;四神图;云南彝族;虎崇拜;东晋壁画墓

1 引言

云南昭通后海子东晋壁画墓是在云南省首次发现的壁画墓,同时有确切的纪年且题材比较丰富的东晋壁画墓在全国内也较为少见。从其墓葬形制上来看继承了当地汉代的墓葬传统,但同时也反映出强烈的地域性特征。[1]在其壁画方面也体现了这一点。其壁画中四神图从题材和风格同样继承了汉代壁画与画像石刻的风格,如西壁上的“玉女以草授龙图”;同时也有其独特的地方,如其“东青龙、左帛虎”的四神位置的特殊性。

云南昭通后海子东晋壁画墓,在其墓室的四壁上绘有四神的壁画,与当时中原地区普遍的四神位置不同,其中以青龙和白虎最为明显,其方位是相反的,而且在青龙和白虎的上方还用墨书书写“右青龙”和“左帛虎”,将其差异更明显的体现出来。在壁画的北壁(后壁)上层下方正中画蛇绕龟相斗,有墨书题字“玄武”。在南壁(前壁)上层下方正中画朱雀,暗红色,头上戴胜,作展翅待飞状,高33厘米,有墨书题字:“朱雀”。左壁(东壁)白虎位于其中心,身长70厘米,作奔弛状,有墨书题字“左帛虎”。西壁(右壁)上绘有玉女,高31厘米,发簪作飘带状,穿暗红色长袍,墨色鞋,双手拿草正在喂龙;玉龙左边有一青龙,长74厘米,淡褐色,张口吐舌正在吃草,其上方有朱子题字“右青龙”;玉女右上角有题字二行:“玉女以草授龙”(墨书)。[2]从其壁画风格上来看,有很明显的汉代文化风格,但同时也有明显的云南地方特色。但是在青龙白虎的摆放方位上,昭通壁画墓却与汉代传统有明显的不同。

2 简析云南昭通墓中“右青龙、左帛虎”现象出现的原因

笔者认为“右青龙、左帛虎”是地方特色在其壁画上的显示。而这一地方特色,应该是对虎图腾的尊崇以及左尊的习俗。《后汉书.西羌传》中有记载,古羌人在先秦时期就有虎崇拜。虎在这里不仅作为是部族的图腾,更是一种权威的象征。在晋宁石寨山中发掘出土了许多的虎耳型贮贝器则是以实物资料对其的证明。在战国到唐代,虎作为滇族的图腾崇拜而存在。唐代,南诏国也是崇虎的,南诏国的贵族以军功大小来披虎皮,有“超等殊功者”才能披整张虎皮。[3]从这些具体例证来看,云南彝族对虎的尊崇更甚于龙。因此汉族的以龙为尊的传统在昭通地区未能得到传承,取而代之的是以虎为尊的传统。其次,还有一个彝族文化的特色便是贵左贱右,这与中原汉代文化又有所区别。因此,地位更为尊崇的老虎在昭通壁画墓中位于左侧,从而形成了“左帛虎、右青龙”的四神方位构图。

高句丽的砖石墓中也出现了四神图,与云南昭通墓中相同的是也出现了“右青龙”的画法,但“右青龙”的含义与云南昭通墓不同。高句丽墓室中的四神图是受到了辽东汉晋文化与墓葬的影响,其封土石室墓都与汉晋墓葬极其相似。在汉晋时期,中原地区以及辽东地区的四神图比较传统,其拥有正四方的功能。而高句丽的墓葬方向则相对比较随意,因此正四方的功用逐u消退。墓葬中四神图以墓道方向为准,形成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阵势,而并非南朱雀、北玄武、东青龙、西白虎的形式。且设计相对比较随意。在长川一号墓中的四神图中,若以墓道的方向为准,则出现后朱雀、前玄武、右青龙、左白虎的位置。而背向墓道,则出现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因此造成高句丽四神图中“右青龙”的出现并非是有特殊的含义,而仅仅是在高句丽墓葬的整体设计中未有明确的方向标记决定的。但从云南昭通后海子墓的方向来看,其墓室坐北朝南,方向整体来看较为规整。根据其方位和墨书可以看出,墓葬壁画的设计方向是面向墓道口的,因此形成的是上朱雀、下玄武、左白虎、右青龙。朱雀和玄武的位置符合汉代的地理方位。而如果背向墓道,则形成的是上玄武、下朱雀、左青龙、右白虎的结构,虽然左青龙、右白虎的方位与汉代相同,但是其玄武和朱雀的方位则出现问题。因此,可以证明云南昭通壁画墓并非简单的方位的错乱,而是有其特殊的原因。

在云南昭通墓刚发掘出来后,有些学者简单的将“左帛虎、右青龙”的现象认为是五行学说在云南传播过程中发生的简单的错误,而没有对其进行深入的探究。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极其具有偶然性,而且较为随意。首先,四神图和五行学说并非是一门很难的学说,从正常来看,一般而言不可能出现在学习的初期就将左右颠倒。虽然这种可能是无法排除的,但是随后出现的东汉孟孝琚碑上,在碑的两侧雕刻的纹饰也同样为“左白虎、右青龙”从汉代到东晋时期,发生这种同样的错误,我们不能简单的将其归纳为在传播过程中的错误。其出现是有其独特意义的。

3 结语

因此,笔者认为在云南昭通后海子墓中出现的“右青龙、左帛虎”现象是一种基于当地特色文化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现象。结合汉代的地理方位说,“前朱雀、后玄武”,云南昭通墓中面向墓道口来看,朱雀作为前壁,玄武为后壁,符合当时的四神的方位说。云南昭通时彝族的发源地之一,因此,在昭通拥有很强的彝族的民族特色,反映在墓室壁画中有两点一是左尊右卑的观念。而汉代的传统观念与其相悖,《道德经》中写道:“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以及“左迁”等证据都证明了汉代是以右为尊。二是彝族崇虎的观念。与中原地区以龙为尊不同,彝族自原始社会以来,虎的地位就在龙之上。笔者认为出现“右青龙、左帛虎”的现象是云南昭通地区在对汉族文化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将本民族、地区的特色和风格融入其中造成的,并非是普通的天文方位、方向的错乱、以及简单的传播错误等方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程万里著;王延信主编,汉画四神图像,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12,第56、57页

[2]刘厚生,孙启林,王景泽主编,黑土地的古代文明 全国首届东北民族与疆域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远方出版社,2000.01,第255页

[3]云南省昭通后海子东晋壁画墓清理简报[J]. 文物,1963,12:1-6+49-52+2.

[4]李昆声. 从云南考古材料看氐羌文化[J]. 思想战线,1988,01:61-66+60.

[5]刘厚生,孙启林,王景泽主编,黑土地的古代文明 全国首届东北民族与疆域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远方出版社,2000.01,第255页

[6]申江著,时间符号与神话仪式,云南大学出版社,2012.04,第198页

[7]马立三主编,云南:彝学研究 第6辑,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06,第346页

注释

[1]李二超. 云南地区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的综合研究[D].云南大学,2015.

[2]云南省昭通后海子东晋壁画墓清理简报[J]. 文物,1963,12:1-6+49-52+2.

[3]李昆声. 从云南考古材料看氐羌文化[J]. 思想战线,1988,01:61-66+60.

作者简介

高妍(1996-)女,山西省太原市人,学校:南京师范大学 专业:文物与博物馆。

上一篇: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强化的有效措施分析 下一篇:广播电视新闻性节目规范思路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