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笔法入画探究

时间:2022-06-24 10:46:56

书法笔法入画探究

摘要:中国书画渊源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书法中的笔法、笔势、品评等都对绘画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书法;绘画;笔法

中图分类号:J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6-0165-02

书画同源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王微“易象同体”论的基础上,唐代张彦远首次提出了“书画异名而同体”的观点,即书画同源:“奎有芒角,下主辞章,颉有四幕,仰观垂象,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天地圣人之意也。按字学之部,其体有六:一、古文。二、奇字。三、篆书。四、佐书。五、缪篆。六、鸟书。在幡信上书端象鸟头者,则画之流也。”“‘颜光禄云:图载之意有三:一曰图理,卦象是也。二曰图识,字学是也。三曰图形,绘画是也。’又周官教国子以六书,其三曰象形,则画之义也。是故知书画异名而同体也。”这个“体”就是以“图载”的形式把握世界的一致性,为以后书法介入绘画提供了可能性。

“书画的密切关系联系,乃发生在书法自身有了美的自觉,成为美的对象的时代;这依然是开始于东汉之末,而确立于魏晋时代。其引发此一自觉的,恐怕和草书的出现有关系。”书画能够结盟在于书法用笔的解放即从实用的刻画中挣脱出来。根据文献和实物的考证,书法和绘画都是远古先民对客观物象的描摹且都具有象形和抽象的双重特征,这就为书法介入绘画及写意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画中的“用笔”概念是从书法中引入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艺术的自觉期,出现了不少书画兼善且书画理论著作颇丰的顾恺之、宗炳、王微等人。王微的《叙画》已经谈到了书法用笔对绘画的影响。谢赫“六法”中的“骨法用笔”是很重要的一法,在六法中位居第二。《古画品录》中将“力”作为衡量绘画的一个重要标准:毛惠远“出入穷奇,纵横逸笔,力遒韵雅,超迈绝伦”;江僧宝“用笔骨梗,甚有师法”;刘“笔迹困弱”、晋明帝“笔迹超越”都是受到书法用笔的影响。还有其品评画家陆绥“体韵遒举,风采飘然。一点一拂,动笔皆奇。”陆杲“点画之间,动流恢服。”画家已经开始把书法用笔引入绘画,“一点一拂”、“点画”都是书法用语。张彦远也说“故其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于用笔。”中国画的用线,“又与中国书法的用线有关,以书法中高度艺术性应用于绘画上,使中国绘画中的用线具有千变万化的笔墨趣味,形成高度艺术性的线条美,成为东方绘画独特风格的代表。”

张彦远首次提出了“书画用笔同法”的理论。绘画史上有史料记载最早以书入画的实践始于南朝,南朝刘宋时代的“密体”画家陆探微在绘画中借鉴王献之“一笔书”草书的笔法而创造了“一笔画”:“昔张芝学崔瑗、杜度草书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唯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其前行,世上谓之‘一笔书’。其后陆探微亦作‘一笔画’,连绵不断,故知书画用笔同法。陆探微精利润媚,新奇妙绝,名高宋代,时无等伦。”陆探微借鉴王献之“一笔书”(草书)的笔法、体势、布局首创连绵不断的“一笔画”,直接将书法用笔之妙应用于绘画;新奇妙绝的一笔画让他名声大振。南朝梁代“疏体”画家张僧繇也把书法的点画运用到绘画中,“张僧繇点、曳、斫、拂,依卫夫人《笔阵图》,一点一画,别是一巧,钩戟利剑森森然,又知书画用笔同矣。”他将卫夫人在《笔阵图》一文中介绍的各种基本笔画的写法创造性地用于绘画,收到了“别是一巧”的效果。顾恺之“尝欲写殷仲堪真,仲堪素有目疾,故辞,长康曰:‘明府当缘隐眼也?若明点瞳子,飞白拂上,使如轻云避月。’”飞白为书法之一种,笔画露白,似干枯之笔所写,顾恺之采用飞白笔法弥补了殷仲堪眼睛的缺陷完成了其肖像。

朱景玄《唐朝名画录》记载:“吴(吴道子)画绝踪,皆磊落逸势”,快速的运笔和草书飞动的气势形成其绘画主要特征;用兰叶描、莼菜条的线条表现人物,郭若虚评价“吴之笔,其势圆转,而衣服飘举。”这种书法的气势引入绘画中大大增强了线的表现力和丰富性,创造了“吴带当风”的独特风格。张彦远在论画六法中谈到:“若气韵不周,空陈形似,笔力未遒,空善赋彩,谓非妙也。”“然今之画人,粗善写貌,得其形似,则无其气韵,居其彩色,则失其笔法,岂曰画也?”张彦远认为,要达到气韵生动就要像书法一样意在笔先,形似之外求画,甚至把六法的实现归乎书法用笔,失去笔法便不成画,足可见他对绘画中书法用笔的重视。

宋代绘画向书法靠拢,绘画的书法化在文人画家的笔下得到充分强调,张彦远“书画同体”“以书入画”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五代荆浩《笔法记》中“六要”强调了笔法对墨法的主导作用,北宋的韩拙更是提出了劲笔取象的观点,郭若虚尤其推崇绘画中的书法用笔,其《早春图》中草书笔法画树可见一斑。北宋中后期,苏、黄、米、蔡四大家都是书画、诗词兼擅的文人,更是文人画理论的倡导者,更加注重书法用笔的加强:苏轼的《古木怪石图》、米芾的《云山图》、文同的《墨竹》……乃至南宋赵孟坚的《墨兰》、温日观的《葡萄图》、金代王庭筠的《枯槎幽竹图》等等,书法笔法更好的应用于绘画中。

元代赵孟\书画并驾齐驱,在前者实践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书画本来同”的观点,开创了后世文人画一统天下的大业。其《秀石疏林图》有题诗:“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飞白”书法笔画中丝丝露白似枯笔写成为草书中的干笔,“籀”是籀书、籀文、大篆,“八法”指楷书中的八种笔法。此图对坡石的勾勒多用毛笔的侧锋扫过,苍劲的笔画中丝丝露白,正是书法中典型的飞白法;画枯木采用中锋,点画凝重,有上古金文意趣;画竹用八分书法,竹叶丰腴而敦实,枝叶纷披,摇曳生姿。飞白画石轮廓,皴擦以飞白成之,右侧石用焦墨勾勒,整个画面既有书法笔势又有绘画墨采,书法很好的融入绘画中。

基金项目:渭南师范学院研究生专项科研项目11YKZ031。

参考文献:

[1]王微.叙画.[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周晓薇.校点,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谢赫.古画品录[A]于安澜.画品丛书[Z].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4]潘公凯.潘天寿谈艺录[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5]郭若虚.图画见闻志[M].王其t.校注,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上一篇:宋元山水画造型观念的演变 下一篇:论当代中国意象油画与中国抽象油画的语言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