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会穴长留针法为主治疗颈性眩晕80例观察

时间:2022-06-24 08:03:32

摘要 目的:比较观察百会穴长留针法与普通留针法对颈性眩晕的疗效差异。方法:设长留针组和普通留针组各80例,以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和总体疗效评定标准来判断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减分率比较,长留针组作用更佳;总体疗效比较,百会穴长留针组总有效率为95.0%,普通留针组为92.4%。结论:百会穴长时间留针法比普通留针法对颈性眩晕患者的眩晕症状有更明显的缓解作用。

关键词 百会穴 长留针法 颈性眩晕

颈性眩晕(Cervical Vertigo,CV)是指颈椎及有关软组织(关节囊、韧带、神经、血管、肌肉等)发生器质性或功能性改变所引起的眩晕,其特点是眩晕主要发生于头颈部活动时[1]。该病多发于中老年人,以40~60岁多见。但是随着现代生活和工作方式的改变,使本病的患病率有增高及患病人群年轻化的趋势。针灸治疗颈性眩晕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而百会穴是治疗该病的要穴。长时间留针法是指留针时间超过常规针刺时间,一般在6小时以上。本研究采用循证医学的临床研究方法,在常规针刺疗法的基础上,比较百会穴长留针24小时和百会穴普通留针30分钟对颈性眩晕的疗效差异,为该病症的临床治疗推广一种更为方便、安全有效的中医疗法。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受试对象来源于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针灸科门诊。于2008年6月至2010年1月共收集病例160例,治疗中由于1位患者自身原因未能坚持治疗,脱落1例,最终完成159例。所收集病例年龄在18岁以上,其中男性57例,女性102例。所有入选病例均符合本研究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剔除及脱落标准的要求,按照随机、盲法、对照原则分为长留针组和普通留针组。长留针组79例,男32例,女47例,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10年;普通留针组80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55例,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10年。经统计学处理,治疗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和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1995年1月1日实施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颈椎病的诊断标准制定,并结合临床,具体如下:①以眩晕为主诉,眩晕为始发症状或目前为主要症状者。②有颈、肩背部疼痛或颈部板硬不适,伴有不同程度头痛。③眩晕呈突发性、阵发性、性、反复发作、持续时间不等,可伴恶心呕吐、耳鸣、听力下降、视物不清、复视或上肢胀痛麻木。④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颈试验阳性。⑤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⑥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眩晕,如心血管疾病、耳源性、眼源性及头部外伤后或其它全身中毒、代谢、感染性疾病引起的眩晕。

2 治疗方法

2.1 穴位的选定:为确保整个实验中穴位定位的准确性与一致性,本实验中百会穴的定位,统一按照以下方法:①前后正中线上前后发际连线中点前一寸,并符合两耳尖直上连线的中点;②参考穴下有凹陷,并结合临床所悟、压之有酸胀感或舒适感。体针选穴为:风池穴、风府穴、悬钟穴以及依据X线片或颈部磁共振选取相应病变节段的颈夹脊穴。

2.2 穴位的具体操作:①普通留针组:患者取坐位,施术者与患者对面而立,选定百会穴,消毒后,采用华佗牌0.25mm×40mm一次性无菌毫针。顺着督脉循行的方向,将针尖与头皮呈15°~30°夹角快速将针刺入皮下,当针尖抵达帽状腱膜下层疏松组织时,指下阻力减小,使针体平卧与头皮平行,刺入35mm左右,稍做捻转,使指下有一种既不过于紧涩又不过于松弛的针感。嘱患者活动头部,待无不适时留针30min。取针时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其它体针穴位按常规针刺操作方法进行,也留针30min。②长留针组:针刺方法同上,30min后百会穴处毫针不取出,而是剪断部分针柄(防止暴露在头皮外的针柄受到外物的压迫或碰撞)。留针24h后取针,消毒针口,用消毒干棉球按压片刻以防出血。体针穴位针刺方法同普通留针组,体针留针时间亦为30min。

两组均隔日治疗1次,7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为观察周期。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分述如下。

3.1.1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按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2](满分30分),以减分率评估疗效:减分率=(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痊愈:减分率>75%;显效:减分率>55%;有效:减分率>25%;无效:减分率≤25%。

3.1.2 总体疗效评价: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参照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眩晕的疗效评定标准拟定以下疗效评定标准:①临床痊愈:眩晕及其它伴随症状消失,能参加正常活动和工作;②显效: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头微有昏沉,或头晕目眩轻微,但不伴有自身及景物的旋转感,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③有效:眩晕或头晕减轻,仅伴有轻微自身及景物的旋转,虽能坚持工作,但生活和工作受影响;④无效:眩晕等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3.2 结果:两组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减分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体结果见表1、表2。

4 体会

颈性眩晕是临床上常见疾病,以颈肩酸麻胀痛,头晕,头痛,恶心,视物模糊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常伴有睡眠异常,食欲减退等躯体症状。百会为督脉经穴,可调一身之阴阳气血,振奋阳气,疏通经络,清窍除眩,为治疗眩晕的要穴。正如《胜玉歌》云:“头痛眩晕百会好”。从目前报道的相关机理方面的研究可以看出,针刺百会穴可使大脑后动脉血流速度明显加快,血管阻力降低,改善自由基损伤、血浆粘稠度、血清一氧化氮、血管内皮细胞等水平,从而改善脑组织血液供应,使脑血流量增加[3]。

临床观察表明,长留针对穴位有一个较长时间的刺激,可静以候气,使“气至病所”,能扶正祛邪,疏通经络,从而加强了局部的血液循环,更能激发经气,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又因其对神经活动是良性刺激,保持了良好的刺激状态,提高了神经冲动的敏感性,有利于经气的激发,达到了有效的刺激量,从而提高了疗效。本研究表明,百会穴长时间留针法对颈性眩晕患者的眩晕症状有明显的缓解作用,该疗法安全无痛苦,本身操作简单,不影响患者的正常起居活动,不增加任何成本和病人费用,价廉易行;并且不受场地设备的限制,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可选用,简单方便。该疗法在工作节奏日益加快的当代社会有很现实的意义,其独特的优势,可以在非手术治疗特别是针灸疗法治疗颈性眩晕中作为一种常规选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5 参考文献

[1]Brandt T,Bronstein AM.Cervical vertigo[J].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01:71(1):8.

[2]王楚怀,卓大宏.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与功能评估的初步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6(1):245-247.

[3]洪文学,樊凤杰,宋佳霖.百会穴研究概况[J].上海针灸杂志,2006,25(2):42-43.

收稿日期 2009-11-04

上一篇:平衡针配合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58例 下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先兆流产20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