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老龄化难题 推行社区居家养老

时间:2022-06-24 07:22:17

化解老龄化难题 推行社区居家养老

摘要: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个步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将面临“未富先老”、人口老龄化等诸多问题。其中,最直接最突出的问题是,庞大的老年人群体该如何养老?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中国当前的老龄化形势,提出社区居家养老的模式,并探索其实践价值。

关键词: 老龄化、社区居家养老

中图分类号:TU24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按联合国人口组织的标准,人口老龄化是指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65岁以上人口达到1.19亿人,占8.87%。老年人中40%是空巢老人。我国已经进入了标准的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亟待解决。

一、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提出背景

(一)中国严峻的老龄化形势

1.中国老龄化社会呈现出以下两个突出特点:

(1)中国老龄化速度快于世界老龄化速度。发达国家老龄化进程长达几十年至100多年,如法国用了115年,瑞士用了85年,英国用了80年,美国用了60年,而中国只用了18年 [1981年—1999年,2000年人口普查,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10.45%。] 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且老龄化的速度还在加快。“十一五”期间,中国60岁以上老人平均每年增加596万,据民政部的预测,“十二五”期间,60岁以上老人平均每年将增加800多万。1999年,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自此开始经历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人口老龄化发展过程。截至2009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人已达1.67亿,占总人口的12.5%,其中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1899万,失能老人1036万,半失能老人2123万,他们都不同程度低需要社会为其提供照料服务。到2015年,老年人口预计达到2.13亿,约占总人口的15%;2020年达到2.43亿,约占总人口的18%。

(2)中国老龄化速度快于经济发展速度

欧美发达国家进入老年型社会时人均 GDP 在 5000~10000 美元。瑞典、日本、英国、德国、法国等国家在进入老龄化时,人均 GDP 已达 1~3 万美元。在全球 72 个人口老龄化国家中,人均 GDP 达1万美元的占 36%,一万至三千美元的占 28%。而中国在 2002 年只有 980 多美元,就提前进入了老龄化,说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尚处于世界中下水平时,老龄化程度却己进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 2010年,中国的人均GDP只有4382美元,排在全球第94名。总体而言,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呈现了“未富先老”的特征,对经济社会都将产生巨大的压力。

(二)面对严峻的老龄化形势,我们准备不足,困难重重

到2030年,中国将进入人口老龄化各种矛盾的全面爆发期,屈指算来,中国的准备期只有20年,时间十分紧迫,这需要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

1.我国养老保障制度覆盖面还比较低。在近8亿就业人口中,到2010年底,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2.57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43亿。还有大量劳动者没有基本的养老保障。社会提供的资源有限。

2.养老待遇水平有待提高。目前,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养老金工资替代率约为60%。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七连涨”,目前月均1400元左右。养老金不足以养老。

3.独生子女政策导致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面临严峻挑战

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80后”进入婚育阶段,4个老人、2个年轻人,1个孩子,“421型”结构的倒金字塔型家庭日趋增多,中、青年人生活节奏的加剧、跨地域职业流动的加速、生活方式的变化,许多子女在照顾父母方面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以家庭照料模式为主的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养老模式正面临严峻挑战。独一代的80后,继房奴、车奴、孩奴之后,恐怕又将荣升为养老奴。“80后”父母的养老问题,越来越成为家庭的沉重负担并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命题。

4.机构养老现实中作用不大。即使克服了老年人和子女观念上对于机构养老的诸多顾虑,有限的床位数量和服务人员也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口的需求,而且,养老机构较高的收费标准并非多数庭能够承受,程序化服务和科层制管理带来了与社会隔绝的生活环境,容易造成老年人的社会疏离,并加重老年人的心理压力。

(三)居家养老模式的提出

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的提出是人们基于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和机构养老的缺陷而做出的必然选择。传统的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都已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在此背景下,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成为政府和学术界的共识。在借鉴国外社区照顾模式和继承中国养老传统的基础上,1987年我国首次提出了发展居家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在全国各地城市中陆续推广开来。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之所以得到倡导和推进,是因为它是当前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必要补充,不仅可以避免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弊端,而且可以使老人不必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通过接受专业化的养老服务来满足自己的各项需求。

党的十七大提出,“老有所养”的战略目标,中央将发展多层次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作为影响发展全局的重要任务。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发展养老服务提升到积极培育消费热点、促进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的层次,要求加快建立健全养老社会服务体系,让老年人安享晚年。

2010年11月7日,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在江苏无锡举行的全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上透露,我国将建立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对于低收入的高龄、独居、失能等养老困难的老人,经过评估,采取政府补贴的形式,为他们入住养老机构或者接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支持。规划国家养老战略。

二、推行社区居家养老的现实意义

(一)社区居家养老的概念界定

居家养老是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西方发达国家在近些年提出来的。 西方的居家养老是为了解决政府的财政负担而提出来的, 而我国养老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子女的养老负担过重,社会化养老发展不足,显然两者存在本质的差别,这使得我国的居家养老必须拥有自己独特的一套体系才能解决中国的养老问题。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是以家庭为载体, 以社区服务网络为依托,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医疗护理、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服务为主要形式,并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方式,通过积极调动个人、家庭、社区、社会等各方面的资源,最终满足社区老年人在经济供养、生活照料以及精神慰藉等方面需求的养老服务体系, 是一种将居住在家和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养老模式。 这里将居家养老中“家”的含义扩展到了老年人所居住的社区这个更广义的概念上来。

(二)社区居家养老的现实意义

其一,社区居家养老成本较低,有利于养老服务的普及化。社区居家养老具有成本低覆盖面广服务方式灵活等诸多优点,在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的同时,还可以利用原有的家庭物质资源(如住房家居生活设施等),避免了机构养老较高的投入和运营成本,从而能够减轻政府、老年人及其家庭的养老经济负担,使养老服务惠及更多老年人。

其二,社区居家养老具有地缘和亲缘优势,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老年人重视亲情和邻里关系,通常不愿意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网络,亲朋好友街坊邻里在情感关怀和精神慰藉等方面对于老年人的积极作用是无可替代的。社区居家养老适合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特征,既可以让老年人生活在早已习惯的家庭和社区中,感受到安全感、亲切感和信任感,又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各种专业化的养老服务,是一种兼顾了老年人心理需求和服务需求的人性化养老方式。

上一篇:从工程施工结算看合同管理的重要性 下一篇:对建筑电气技术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