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拳:佛教圣地的野蛮拳法

时间:2022-06-24 10:42:18

何谓泰拳?根据历史学家的引证,泰文中的"泰"字,有多种不同译法,最通用的广义有两种:"(一)泰族或泰人,泰拳就是"泰族的独有拳术";(二)自由--"泰"有和平及自由之意,泰国又有自由国之称。泰拳的名称,因此可以解做"自由拳术"。

华人徐松石所著的《泰族童族粤族考》一书中曾彻底剖析"泰"字的含义,其结论竟是"泰"字乃"本土"或"本地"之意。这个结论虽然不能否定其他释义,但也得到部分泰国民族学者的支持,所以,泰人说的泰拳,有可能就是指"土著拳术"。

然而,"泰"字又有另一个较偏狭的用义,极可能源出华文,音译也可同"太'字共通。其义为"太极""至上"之意。如果用这个意思为其命意,则泰拳名称的真义就是"至上拳术"。

泰拳与泰族传统文化关系密切。经考证,泰族文化虽深受中国、印度两国文化的影响,而且泰族和中华民族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但几百年来,泰族在中南半岛一带,生息繁衍。他们在长期的抵御外族侵略的搏斗中,逐渐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拳术。因此,我们可以说,泰拳是泰民族在长期的抗御外来侵略战争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泰族原居于中国西南一带地区,即现云南、贵州、四川等省,于唐朝建立南诏国,受唐室册封,其后改称为大理,至宋代沦为中国藩属。元代,大理为蒙古军所灭,成为中国行政省之一。泰人为避遭压迫,陆续南移至今泰国北部边陲,沿湄公河顺流而下。至公元1275年,汇合成一强大民族,定都素可泰,是为暹罗开国之始。

泰族立国之后,战事连年,饱受四方强邻侵扰,故历朝皇帝皆崇尚武功,以巩固其统治和应付外患。古代暹罗君王,大都亲临战场,领兵抗敌,所以不少王侯本身就是武术高手。军人在战场上运用刀枪剑矢,短兵肉搏时则以拳腿肘膝作武器暹罗拳术即产生在这实战环境下。当时军中已有拳术,休战期间王公贵族常以观新消遣,拳斗虽未成职业,然而诸侯已有豢养斗士角艺,取悦君王之风气。迄宫迁拳师与军人老返家乡,拳斗之术逐入民间。据历史记载,大城皇朝初期颁布法律,豁免于拳斗中杀伤对手者治罪一条。在大城王朝鼎盛之时(1350年),拳斗之风遍及全国。喜习武艺,老幼无异,寺院僧侣,乡村老者,都是传播拳术媒介。

公元1411年间,清迈王驾崩,两太子为争夺皇位相持不下,最后决定各选派一名武师作为代表进行比武决胜,规定搏斗到一方流血为止。经过几小时的剧烈格斗,结果南方武师因脚伤流血而败,北方武师取得胜利。这是泰国历史上首次拳赛的记载。

1518年,暹罗王改革兵制,下谕令编制了《制胜术》一书,内容包括了兵器、武术和武备等方面。

在“拍纳黎萱”时代(公元1555年至1606年),拳术被列入军事训练科目。史称“黑王子”的拍纳黎萱大帝,英勇非凡且精武技,他带领泰国人民解放了缅甸占领下的暹罗,光复了大城皇朝。经过连年的战争,拍纳黎萱深知要想定国安邦,必须要有一支勇敢善战,武技高强的军队,便特将拳术被列入军事训练的拳术,名为“奔南”。

“虎王”拍佛陀昭时代(1662年至1708年),是泰拳发展的鼎盛时期。举国上下,都倾心于拳术。在格斗形式上,最初拳师以条状马革缠捆双拳,进行格斗。其后改用麻绳缠拳,即所谓的“缠麻”式拳斗。以后又有用棉条缠拳。棉条表面可以用混有石悄的粘粹浸泡,使相表面更加粗糙坚硬,大大增加了杀伤力。拳师在格斗中,常常被打得皮开肉绽,血流满面,其状惨不可睹。当时的拳斗活动,在1687年法国皇帝派遣的特使,西蒙・卢比尔所著的《暹罗王国》一书中有所记述:“大城王朝节目盛会中,节目多姿多彩,有角力家与用肘腿搏斗之勇士演出。拳术比赛进行时,彼辈以三四匝麻绳捆护手掌,代替老挝(高棉)估同式样之角斗中所用铜环。”

到了曼谷皇朝(1782年始),西欧各国和暹罗交往日益增多。1788年间,曾有法国角力技击家到泰国和泰新师比武,获皇府安排与禁卫军拳师万拍兰交战。拉玛一世、佛陀约华亲临观赏。赌金达五十秤,哄动一时。

有许多佐证史料可证明泰拳活动在曼谷皇朝非常流行。1860年,英皇派特史约翰・鲍宁爵士赴暹,鲍宁在其回忆录《暹国》一书中,记述了当时暹罗流行的娱乐活动有赛艇,杂技,幻戏,并经常有拳赛。同期,由英国人安娜・利安路云斯女士所著的《暹罗宫廷中之英国女师》,也有描述当时泰人角力的记载。其书中写“暹人好战……角力方式粗野单调,尚力为主,甚于技与风格。于拳赛方面,暹人惯以皮条捆手作套,偶混以铜线,用皮环箍首。拳师集中攻敌头部,抗力极强。力击失势,倾覆,或垂手示降者当败论。”

拉玛五世皇朱拉隆功,自幼得名师指点武功,尤精拳棒,名闻全国。曾在皇室庆典于其父皇御前表演身手。登基后,好武兴趣不减当年。公元1898年,下谕令设立“皇廷拳师”制度。以技高者为首,逢有皇府庆典国宴或固魂典礼、剃度礼、荼毗大典等重大活动时,领各团武师献技表演,拳团成员可获年饷而免交税金。

翌年,皇家举行皇室奉安大典,其中拳赛为南北高手对抗。胜者获五世皇御赐封以“万”级官衔(暹罗古代将级官衔)。获此殊荣的有三人,泰南猜耶府拳师乃邦・占侬通,封号“名武将”;中部华富里乃宫,封号“准拳将”,东北部柯叻高手乃铃・泰巴硕,封号“妙技将”。

这个时期武风盛行之地,东北部有柯叻、南部有猜耶。它们均享有“拳城”美誉。 进入本世纪初,泰拳的活动中心,依然以上述两个“拳城”最负盛名。

现代泰拳已有70年历史,并且借鉴了西方拳击运动的一些做法,如拳手必须戴拳套、设置裁判和把每个回合的比赛定为三分钟等。在国外,泰拳常被人称作“可使用脚进攻的拳击”,其实,除脚以外,泰拳手的腿、肘部和膝部都可成为令人生畏的武器。泰拳手的精神力量也是令人生畏的,这种精神力量来源于比赛前对神灵的膜拜,咒语来自佛教、锡克教、迷信,甚至巫术。

泰国拳风鼎盛,俗话说:"十个男人,九个打拳。"可见拳斗在泰国普遍流行的程度。虽然时代进步与社会商业化令拳坛风气腐败,道德沦落,惟其拳术角义精神始终不变。尤其在乡野地区,尚武之风古今不渝。每当有寺庙盛会或重大庆典,拳赛不仅为必备的节目,而且常被列为大会的戏轴。泰人既以打拳、观拳、赌拳为乐,换言之,泰拳就是娱乐的一种。此风由来已久。古时候王侯供养武士,让他们角斗为戏,这和如今泰国拳迷热爱拳赛是发自同一种追求刺激的心理。

泰拳与泰族传统文化关系密切,其宗教色彩浓厚。例如入门拜师、竞技礼节及拳舞仪式等等,都有宗教艺术背景。至于泰国的古典诗剧和舞蹈艺术,其中有很多动作和细节被融会于拳术之中。如多款拳术招式和拳舞拳花,追根寻源,肯定是戏剧和舞蹈艺术。由此看来,泰拳被视为泰国的民族艺术绝非牵强,实属极具代表性的技艺。

上一篇:格斗自学大纲(四) 下一篇:自古武医是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