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颜氏家训》家庭教育观及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时间:2022-06-24 09:55:47

论《颜氏家训》家庭教育观及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摘要】

《颜氏家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大学问家颜之推的传世之作。此书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科书,在文学、文字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方面都有极大的研究价值。本文从家庭教育角度出发,剖析《颜氏家训》在家庭教育目的、时机、方法、内容、态度等方面的思想观点,力求为现代家庭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

颜氏家训 家庭教育 启示

颜之推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大学问家,史评其为:历史学家,文学音韵学家,教育思想家。他出生于梁朝士族家庭,秉承家学传统,世代相传《周官》《左氏春秋》,受儒家思想影响颇深,是一位儒家思想的代表。但同时,他又为学勤敏,博览群书,学问渊博,以深厚的学识功底和深刻的社会见地,历经四朝更替而岿立“四朝元老”。颜之推所处的年代,战乱连连,社会动荡,他亲历政治险恶,士族统治危机,亲眼所见“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 之辈,在遭遇离乱之后“求诸身而无所得,施之世而无所用,被揭而丧珠,失皮而露质,兀若枯木,泊若穷流”。而“有学艺者,触地而安”。(见《颜氏家训》勉学篇)。颜之推深知,门第财势是暂时的,只有学问技艺才能使人安身立命。因此在他晚年,即以自己的亲身阅历和经验,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加之谆谆教诲,完成了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科书——《颜氏家训》,为的是“整齐门内,提撕子孙”(《颜氏家训》序致篇)。《颜氏家训》集前人家训之大成,一经问世,倍受推崇。清代有学者称其:“篇篇药石,言言龟鉴,凡为人子弟者,可家置一册,奉为明训”[2]。尽管受阶级局限和封建意识的禁锢,《颜氏家训》有其糟粕的一面,但历时一千五百年,其在家庭教育,学习方法等方面的真知灼见,仍值得人们研究探询,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本文拟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分析《颜氏家训》的价值和意义。

一、《颜氏家训》的早期教育和终身学习观

颜之推认为“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颜氏家训》教子篇)绝大多数处于中庸的普通人,需要何时何适的教化,方可能成为有知之人。何时即可始?胎教始之。《颜氏家训》提到:“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见《颜氏家训》教子篇)。此论述颜之推引用《史记》中的典故,周文王之母怀孕三月时,就出宫移居到更好的宫寝,眼不乱看,耳不乱听,听音乐吃美味,都要按照礼义加以节制,还得把这些写到玉版上,藏进金柜里。中国古代历来重视胎教,在《大戴礼记 保傅》,《列女传》,《论衡》中均有记载[3]。颜之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成为后世胎教理论的渊源。如果普通老百姓做不到如此的胎教,那么“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颜之推认为最佳教育时机越早越好,这形成了颜氏家庭教育观的基调:重视早期教育。论据有两点:一是秉承儒家先师孔子的观点: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另据他自己的亲身体验,颜之推七岁时习读《灵光殿试》,以后每十年温习一下,直至成年后都没有遗忘,而二十以后所学经书,一月不练习,就忘了。可见“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颜氏家训》勉学篇)。重视早期教育是颜之推的教育最佳时机理念,但颜之推对教育时机的看法远不限于此。他认为即使早学没有做好,晚学也是值得肯定的,终身学习是获知进步的良策。“然人有坎禀,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颜氏家训》勉学篇)并于家训中例举若干历史名人,明证老而学者仍如夜行点烛,胜过什么也看不见。

二、《颜氏家训》家庭教育的目的

颜之推受儒学影响甚深,在教育目的方面着眼于明人伦,以个人道德和社会政治的实现为目的。但与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政治实现不同,颜之推更为重视个人的操行在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中的实现,并在家训中告戒颜氏子孙:“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於行耳。”所谓的修身利行,既有个人治家处世的平常行,又有治国平天下的大行。学习的目的应该是为了明白事理 ,增长见识 ,修身利世。并指出“古之学者为己 ,以补不足也 ;今之学者为人 ,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 ,行道以利世也 ;今之学者为己 ,修身以求进也” (见《颜氏家训》勉学篇)。古人求学是为提高自身的修养 ,完善自己 ,造福于社会。今人求学是为了取得功名 ,相比之下 ,后者学习的意义不大。他要求子孙后代要去掉华而不实的浮躁思想 ,通过学习修身利行、利世[4]。放眼于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目的,为现代社会家庭教育目的提供指引。跳出个人的小圈子,从利己主义、功利主义、谋官牟利的狭隘中,才能有更宏大的社会利益的实现和个人价值的体现。

三、《颜氏家训》家庭教育内容

1、立志教育

教育内容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途径。《颜氏家训》中立志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突显出重要地位。颜之推教育子女应当树立远大的志向 , 提出“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可见立志对于一生的成就有多么深远的影响。他对立志的阐释是:行尧舜之道,不依附权道,不屈节求官[5],并举了一个例子:北齐有一个士大夫,教育儿子学习各种技艺却以取悦公卿为目的。这等卑躬屈膝,不顾节气的教育,颜之推十分不屑,即便能做到公卿将相,也是颜氏子孙不可为之事。

2、养成教育

颜之推在教子篇提到对婴孩实施教育,具体内容是儒家经典内容:孝、仁、礼、义。虽然这是处于封建社会下的一种社会政治需要选择,但其中仁孝礼义的养成教育,值得现代家庭教育借鉴。他说:“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积陶染,言笑举对,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这里谈到一个重要的论点即幼年时的熏陶于无形之中,终会习惯定成。养成教育从小就应该严格实行,否则可能会使人格品行朝不善方向发展。

四、家庭教育方法

在《颜氏家训》中,多处提到家庭教育的方法,从他自身经验和阅历中,总结出了他认为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其中有一些内容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先进意义。而另一部分内容则需要扬弃。

1、颜之推赞赏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颜氏家训》慕贤篇中,他提到“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於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孔子曰:“无友不如己者。”这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之大。这也正符合现代教育心理学中环境论的原理。而在一千五百年前提出,的确有其先进性。另外,颜之推认为身教示范犹为重要。特别是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有重要影响而不是家长的命令或说教就能起到作用的。在治家篇中,他说到: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

2、榜样学习法是家庭教育中的法宝。

父母的言行是榜样,还有就是向先进的古人学习。《颜氏家训》勉学篇,颜之推说:人见邻里亲戚有佳快者,使子弟慕而学之,不知使学古人,何其蔽也哉?意思是人们看到乡邻亲戚中有称心的好榜样,叫子弟去仰慕学习,而不知道叫去学习古人,为什么这样糊涂?这一点为现今的家庭教育提供了开阔的视野。现在家长往往将孩子与旁人的孩子做比较,谁学会了什么,谁又考上了某某名牌学校。孰不知,这样狭隘的比较正是犯了颜之推谈到的“糊涂”病。何不将古往名人圣举贤德都纳入教育榜样学习的对象,在一个更广阔的视野下审视自己,提高自己。

3、关于教育方法颜之推推崇肉体的惩罚。

为了达到教育目的,不惜采用鞭笞,只要能“使为则为,使止则止”。这样的教育方法与封建社会家长制作风甚是相关。父为子纲,令家庭成员的地位“生而不平”。而现今社会,提倡民主的家庭社会关系,对孩子的教养也应该充满尊重、民主的氛围,才能形成其自主健全的人格。棍棒式教育方法应该被扬弃也为现代社会法律所不允许。

五、严慈并济的家庭教育的态度

在《颜氏家训》中,颜之推以自己的亲身体验,论证了严慈有度的重要性。在序致篇中,他提到:“吾家风教,素为整密,昔在龆龀,便蒙诱诲。每从两兄,晓夕温清,规行矩步,安辞定色,锵锵翼翼,若朝严君焉。赐以优言,问所好尚,励短引长,莫不恳笃。年始九岁,便丁茶蓼,家涂离散,百口索然。慈兄鞠养,苦辛备至,有仁无威,导示不切。”“肆欲轻言,不修边幅。年十八九,少知砥砺,习若自然,卒难洗荡。”可见,由于父母的严格要求,他从小言谈谨慎,举止端庄,恭敬有理。后来由于父母早逝,兄长有仁无威,使自己变得语言轻率,不修边幅。可见,严格要求和过于仁慈的教育会带来反差很大的教育效果。如果父母有爱而无教,对孩子溺宠放纵,往往导致孩子不能形成正确的是非观,等到骄行恶习形成以后,在施以鞭笞,已经为时以晚。严慈并济的教育方法给现代独生子女家庭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古往今来,爱子心切的家长们对于严慈的分寸把握往往有失偏颇。在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尺度下,如何把握严慈分寸,使教育方法发挥更佳作用,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命题。

颜之推在当时提及的种种教育观点,以现代社会价值观评价尺度和心理学发展的科学观审视,我们仍会看到其合理性和进步价值。吸收利用前人大家的思想精华,屏弃其中封建性和阶级性的糟粕,是现代研究者们不断研究探询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家评传》[M ]第一卷 , 423页 ,上海育出版社 , 1988年 10月第一次印刷。

[2]《浅论〈颜氏家训〉中的家庭教育思想》 廉永生 巴凤珠

焦作大学学报 2004年7月

[3]《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李春琴 张涛

通化师范学院院报 第26卷第3期 2005.5

[4]《论颜之推的历史教育思想》 刘景荣 学术论坛 2005年10期。

[5]《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李春琴 张涛 通化师范学院院报 第26卷第3期 2005.5

作者简介:

谭雪莲,女,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师,特殊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讲师。

上一篇:中国与美国投资组合有效前沿的比较 下一篇:我国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现状及困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