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如何教好语文

时间:2022-06-24 06:28:11

浅论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如何教好语文

摘要:自上世纪90年代末起,我国掀起新的一轮的教育改革浪潮,改革波及范围之大,决心程度之深前所未有。这次改革总的来说旨在改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性能力等。在这样鲜明的背景下我们的语文学科何去何从?语文学科应该如何循着素质教育的目标来改变自己形成已久的积弊?如何使语文教学摆脱广受诟病,一潭死水的境地而焕发出生机?本文试着就这些问题作出一些自己的探索。

关键词:素质教育 语文教学 人文性 中学教师

语文学科作为作为中学教学的主要学科和基础性学科,担负着语言文字基本功教育、文学基本素养教育,甚至是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教育、情感教育的功能。但当前的语文教育,过于强调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语文课堂教学枯燥乏味;语文教师专业基础不扎实,亦不重视综合素养的提高,知识面狭窄;课堂教学拘泥于课本;应试教育思想严重,完善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未形成;教学没有新意,引起学生的厌恶;文学教育不够重视;教师在教育理论知识、语文教学方法、口头语言表达、教学实践能力上积淀不足;不懂现代教育技术知识,没有融合现代科技等等。

针对以上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在重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基础上,重视其人文性 。

众所周知,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本质要求。叶圣陶老先生说:“国文,在学校里是基本科目的一种,在生活上是必要生活中的一种”“凡是当教师的人绝无例外地要学好语言,才能做好教育和教学工作。”[1]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表达思想感情、传递文化的工具。学习语文就是要使学生牢牢掌握语言工具。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教会学生使用语言,包括要使学生学会理解和自我表达语言、学会用语言来进行交际、学会积累语言。在素质教育这一话语提出之前,工具性一直被我们视为雷达不动的第一准则。然而,人文性同样不能忽略。人文性是在素质教育理念提出之后,尤其是针对应试教育流弊并伴随新课改的深入开展,得到重视而渐成主流话语的。归结起来,人文性要求我们的教育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独特心灵感受,自己观察,独立思考,言自己所思,言自己所言。在教材选择上也强调贴近学生生活,更多的体现人与人,人与生活,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科技与社会,人自身精神与心理成长探索等,而不是像以往的部分篇目一样,内容过于单调,或成为图解语文知识的范本,或成为思想政治的宣传工具。“一个语文教师,就是要把无声的文字转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感情,给学生以感染和熏陶”[2]纵观以往,拾起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是我们适应素质教育和时展的关键。

二、真正摆脱“应试”教育的老路,培养学生全方位的语文能力素养

多年以来,我们的教育完全钻了应试教育的死胡同。语文学习成了死记硬背,学生的兴趣当然也就了然全无。语文学科是与人的发展关系最密切的学科,是坐落在人文学科基座上的一个具体学科,带有人文学科的共同特点。数理化要求精准,而语文要求博、泛。语文学科的意境性要求我们对语文教学进行多角度的延伸,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的诠释,使学生真正了解语文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意义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了解渗透于名作中的思维方式和高尚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思想高度,审美情趣,引发学生的兴趣,真正发挥语文的作用。我国著名教师魏书生的学生这样评价他的教学:“魏老师的每堂课都给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通向世界,通向未来的窗口”。[3]语文课堂的作用当是如此。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技巧,因此,教师就要朝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的精要的“讲”,务必启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4]

三、重视文学教育,将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文学中包含着美。很多文学作品包含着人类的精华性的思考,包含着对人生意义的追问,对神奇自然的探索,包含着人类不屈的奋斗精神,对不合理社会的精辟批判,对人性的深刻阐释等等。如果当真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文学教育的育人功能,我们语文教学的质量一定会有质的提升。

另外语文教育必须跟上时代的潮流,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相结合。比如说时下很多中学生都喜欢周杰伦,而我们知道周杰伦的很多中国风的作品都充满了中国文化特色和诗意色彩。比如说《台》的歌词与中国传统的怨情诗风格极其相似,表达了男主人公对所爱之人香消玉殒的思恋与悲伤,这些作品完全可以与语文的课堂内容进行比较,让共同体验中国古典文化的美。

四、提高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基础、教学能力、理论修为、人格魅力等综合素质。

语文教师个人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不可低估。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定离不开语文教师的辛勤努力和智慧。教学名师于漪曾说:“一个语文老师,如果能把课上的趣味盎然,给学生以栩栩如生之感,学生就会印象深刻,难以忘怀,就会产生一种持续不断地探索语文知识的求知欲。”[5]可见语文教师的重要性。语文学科属于人文学科,文字内容带有多角度阐释性,只要言之成理就不必唯一答案。语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应该是“偶像派”与“实力派”的结合体。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其人格与魅力,如注重仪表、与学生交流谈心、建立与学生的轻松的朋友关系、多读书等,是实现其教学效果最大化地重要方法。

当前人们对于语文教学颇不满意,是有一定道理的。语文学科本是最开放最有创造性的学科,可现在的教学情形是我们大家都围绕着升学考试进行。只有当我们在心中真正树立了素质教育的观念,才能真正地发自内心地去改变一潭死水的现状,而不使素质教育仅仅成为一个形式。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跟初教语文的老师说的话.中学语文教学[M],1981年第10期.

[2]于漪.我和语文教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4年

[3]魏书生.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年

[4]叶圣陶.跟初教语文的老师说的话.中学语文教学[M],1981年第10期.

[5]于漪.我和语文教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4年

上一篇:让语文与生活并肩同行 下一篇:曹植诗歌的抒情艺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