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经济转型城市体育产业成长问题与对策研究――以阜新为例

时间:2022-06-24 04:21:37

辽宁经济转型城市体育产业成长问题与对策研究――以阜新为例

摘要 :本文运用访谈法、文献资料法,对以阜新为代表的辽宁经济转型城市体育产业现状进行了描述,辽宁经济转型城市体育产业成长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产业结构不平衡、产业投资渠道单一、缺乏体育经营人才等方面,据此提出辽宁经济转型城市体育产业成长对策。

关键词:辽宁经济转型城市;体育产业;成长;阜新

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7年来,辽宁经济增长明显加快,经济效益显著增加,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明显优化,经济活力明显提高。但与此同时,一些地区和城市由于历史、资源以及其他因素,城市经济面临转型问题。

1、辽宁经济转型城市体育产业成长现状评价,以阜新市为例

辽宁经济转型城市中,阜新是最典型的一个,作为一座以煤和电为主的老工业城市,阜新市在近年来经济发展低迷的情况下,走出了一条以政府主导型的体育产业发展模式――打造“篮球城”,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

(1)产业结构不合理

主要表现为体育产业内部各行业、各部门之间比例不合理。阜新市体育本体产业效益不突出,发展不充分,竞赛表演业结构单一,以篮球为主,健身娱乐业发展不足,广大的市场潜力尚待开发;相关产业发展畸形,体育培训和体育用品销售以小、散为主,未形成规模效益;延伸产业缺失,体育中介尚处于空白阶段,体育经营人才缺乏,不能运用营销手段与国际接轨,导致人才流失很严重。

(2)投资渠道单一

阜新市体育产业是以“篮球城”建设为核心展开的,每年的市政府规划中,有专门的经费。这些投入主要由体育场馆、设施和大型比赛组成。阜新市现有体育产业主要以政府或者国企单位投入为主,尽管阜新市成立了第一家职业篮球俱乐部,开始尝试用市场手段经营,但是三沟酒业更加看重的是“篮球城”这个招牌下的广告效应。

(3)缺乏体育经营人才

阜新的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员观念相对落后,经营内容单一,营销意识淡薄,专业经营管理人员奇缺。以陈晓丽为例,陈晓丽作为现役国家女篮的核心人物,每年的收入竟不足10万元,是优秀男篮队员的几十分之一,这其中很多方面就涉及要体育经济人的问题,缺乏对优秀女篮运动员的包装和开发,导致市场价值被低估。

2、辽宁经济转型城市体育产业成长缺陷的原因,以阜新为例

(1) 经济发展滞后

辽宁经济转型城市发展水平大部分处于辽宁经济发展的中下游阶段,其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较好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经济发展的滞后直接导致经济转型城市体育产业的滞后。实践证明:经济发达地区体育产业较经济滞后地区发展较好,且经济发展和体育产业发展呈正相关,经济越发达,体育产业发展越充分。

(2)消费水平低,消费结构不合理

恩格尔系数是关于消费变动分析的理论基础。相关研究表明:恩格尔只有在0.4以下时体育产业才处于活跃状态。辽宁经济转型城市的恩格尔系数都高于0.4,说明居民食物支出占总支出比重高,而其他支出占有的比重低(见表2)。

(3)体育产业主体缺失

辽宁经济转型城市体育产业主体缺乏是制约辽宁经济转型城市的关键因素。目前,辽宁经济转型城市的经济依然停留在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产业主体依然是依靠自然资源开采、建筑和贸易的企业为主,而支持第三产业和投资体育的企业依然很少。即使投资体育产业的企业,也大多属于是在政府呼吁下进行的,很少按照市场规律从事体育经营和赛事开发活动。

(4)产业关联度低

辽宁经济转型城市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总体上受其他产业的影响和制约程度高。同时,由于其本体产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潜力还未能完全开发出来,导致影响力较小,体育产业影响力仅仅局限于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体育健身和培训市场。

3、辽宁经济转型城市体育产业成长的对策分析

(1)突出政府主导作用,继续打造体育名城战略

辽宁经济转型城市需要进一步强化现有体育发展模式,以打造“体育名城”为着力点,激发市民的健身热情、培养体育消费观念。首先,政府不能把体育产业只停留在“体育搭台、经贸唱戏”的阶段;其次,政府要注重对体育整体发展战略的研究,制定合理的体育产业政策。加大体育产业软环境的建设和营造,保证体育企业的融资渠道,加大体育法规的完善和建立,保证体育市场的规范运作。

(2)拓展沈阳经济区的联动效应

随着沈阳经济圈战略地位的确立,为辽宁经济的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借此机会,辽宁经济转型城市可以大力发展当地经济,不断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阜新要与经济圈其他城市联合互动、协调一致,有分工、有协作、有重点、有取舍。积极利用经济区内资源,将现有体育产业资源加以整合,不断延伸产业链。

(3)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

要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出发,制定体育经营活动的从业条件和服务规范;鼓励和引导社会各行业、境内外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参与体育市场开发和经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展体育产业;积极支持和扶植产业主体,通过制定鼓励和激励政策,支持不同性质单位、团体创办各种层次、类型的体育企业和俱乐部,鼓励民间资本进入。

(4)挖掘和培养高素质体育产业人才

在体育局增设产业中心,通过开办培训班或者外出学习等形式让体育人才懂经济和法律;引进一批高水平经营管理人才加入到体育产业中来,学习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与方法,建设一支懂管理、善经营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结构合理的体育产业管理、体育产业开发人才队伍。加强体育职业经纪人的培养,造就一支懂经营、精业务、明算计的经纪人队伍。可以采取订单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当地高校的资源,制定培养计划,开办相关专业,保证体育人才的专业性和持续性。

参考文献

[1] 杨公仆、夏大慰.《现代产业经济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 吴超林、杨晓生.《体育产业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3] 丁林梅. 辽宁体育产业成长性及其动力因素研究[D],辽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2006年.

[4] 丁林梅.辽宁体育产业成长性及其演进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6).

上一篇:浅析我国南方沿海城市 “用工荒”现状及对策 下一篇:建筑项目开发经营风险对经济效益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