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拍电影的文化解读

时间:2022-06-24 04:11:36

翻拍电影的文化解读

[摘要]翻拍类题材电影的频频出现,集中反映了大众文化背景下中国电影的文化短板与焦虑,由于经济驱动力下的功利与浮躁所导致的文化原创力不足,是翻拍类电影大量出现的重要原因。借助翻拍,电影制作人可以丰富自己的创作题材,为自己的作品贴上品位的标签,还为自己争取到了一次再创经典的机会。同时,翻拍类电影也受到经典原型和大众文化守成意识的限制。在今天的文化背景和市场背景下,反思现状做好翻拍电影,也不失为中国电影继续发展的一条新路。

[关键词]翻拍电影;文化解读;大众文化

对中国电影而言,2011年无疑又是一个丰收之年,五彩纷呈的影音盛宴带给观众几多期待与欣喜,然而我们在欣慰、振奋于中国电影繁荣发展的同时,也不能不看到这繁荣背后的一些缺陷和遗憾。2011年的中国影坛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便是翻拍类题材作品扎堆出现,从《关云长》《战国》《倩女幽魂》到《白蛇传说》《画壁》《龙门飞甲》,每部影片都不乏明星、金牌制作人与不菲的资金投入。当然,大众反响与票房收益自是各相径庭。近些年来,翻拍类的影视作品频频出现,翻拍经典(经典的文学、影视作品)、翻拍历史题材等不一而足,对大众而言也早已见怪不怪。透过众多翻拍作品的繁华和光芒,反思它们所际遇的一些问题,恰恰能够更集中、更突出地感受今日中国电影在大众文化背景下的短板与焦虑。

翻拍作品的大量出现,事实上能够深层次地反映出中国电影创作领域的乏力与疲软,至少是活力与创造力不足,制作人在创作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只好挖空心思从既有题材中“推陈出新”、来旧瓶装新酒,并树以重塑经典、纪念传奇等旗号,但无论多么堂皇的说辞和理由,其根本原因还是他们不能像经典原创时那样开拓出更新的视野、创作出突破性的作品,或拿到其他更好或更有市场收益预期的本子。而且,初出茅庐的新锐导演似乎不存在这样的情况,反而是那些成名成腕的大导演更容易遇到这样的问题,对这些人而言,突破自我的艺术高原区似乎成为他们所面对的最大挑战。当然,如果这仅仅是某个或某些电影制作人个人艺术生命曲线的波动倒还无所谓,但不幸的是,这同时透射出了当下中国电影发展遭遇或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原创力不足。这一问题是任何一种文化形态发展过程中足以致命的内伤,事实上这种贫弱在中国影视创作领域一直较为突出:曾经的一部经典影视剧被多次翻拍,一部故事剧(片)火起来,大量同类型的跟风作品便纷纷涌现。甚至出现一个故事电影拍完电视拍的情况,这是影视创作市场化的典型表现与结果,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影视创作资源的匮乏。而近来出现的剧本荒与影视编剧们的集体涨薪则从市场经济学的角度明确反映出这一点。在2011年中国版权年会上,国家版权局局长柳斌杰语出惊人,称目前国内许多文化艺术作品创造力不够,90%的作品属于模仿和复制。问题原因何在呢?找答案还要放眼到中国文学、文化的大背景,事实上这个问题也绝不仅仅局限于影视创作领域。

在大众文化当道的今天,大众迷醉于速食、娱乐的作品,少了对深刻作品、精英作品追寻的兴趣和梦想,文艺成为娱乐的全职工具,文艺的“创造者”们淡去了传作于后世的追求和动力,而溺于名利场的圈子,将经济的收益作为衡量作品与自我价值的首要标准,这实际上是文化价值观的问题,这种看似自由、轻松的文化态度,在推进大众娱乐文化丰富、繁荣的同时,也使文艺与文化陷入浮躁、浅薄、创造力匮乏的窘境,文艺工作者们不能够安心、潜心于探索性、创造性的创作,而为畅销、热播、大众口味的商业利益所左右,在这种盲目性的大众需求刺激下进行的文艺生产,会不可避免地陷入重复、浅薄甚至模仿抄袭的泥沼。所以,每年问世的各类文艺作品数量众多,但好的有创造性的精品却少之又少。文化的价值在不知不觉中被物化与消解,文学及影视创作在大众疲乏的娱乐趣味中奔波,相较而言,今日中国的文化态度远远不及20世纪80年代,这使得今日中国文化在多元繁华的背后潜藏着“缺钙”的危机,影视圈是大众文化的前沿,是与大众趣味与经济利益关系最为密切的文化地带,受大众趣味与名利刺激的影响最大,娱乐圈俨然成了名利场。在这样的情境下,中国每年有近百部电影来争票房,原创力不足自然也不可避免。其直接结果和表现便是作品的匮乏,好本子稀缺,电影人为创作资源犯愁。而市场的鞭子似乎不给电影人任何喘息、反思的机会,不上新片、不打票房战,大众和市场就会渐渐疏远你、淡忘你,电影人也只能拖着疲乏、空虚而焦虑的步伐亦步亦趋,追赶着大众文化变化不定的潮流,而选择经典作品或历史题材进行翻拍,就成为一种聪明、讨巧的办法。

在大众文化背景下,电影题材选择翻拍来重塑经典,对电影人有三大好处。首先,这有效解决了大众电影生产原材料不足的问题,曾经的经典和尘烟中的历史故事为电影事业的“经营者”们提供了很不错的题材资源,当他们自感创造力匮乏、有江郎才尽之虞时,当他们面对消费市场疲软无力时,他们可以从这块宝贵的“自留地”中寻找灵感和启发,或者对之改编演绎。反正有经典这块金字招牌在那撑着,就算是不成功也不至于“成仁”,因知名度带动的市场票房相对有保障。高保障推进高效率与高产出,这间接提高了电影作品的生产速度,推进了中国电影的繁荣。第二,通过翻拍经典,为自己的电影创作和作品贴上文化与品味的标签。大家对电影的第一认定和看电影第一目无疑是——娱乐(我想这也是“娱乐圈”称谓之由来吧),这个定位显然不够高雅和漂亮。在拥有众多的粉丝与不菲的收入后,提升自身文化品位当然也是影视圈不可错过的追求。这种追求的结果,有可能真的提升了自身的内涵与品味,也有可能是伪提升,但有一点是无疑的,那就是人气与关注度的必然提升。第三,通过翻拍,电影人能够有机会重新演绎和塑造一些已经固定化或经典化的东西,他们借此贴近、讨好大众的同时,有可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大众的观念认知,甚至在潜移默化中模糊、取代原有的经典,重新演绎经典,毕竟尘世的人与尘世的心都是善变的,那样的话,电影人便有了重塑经典而突破经典、再造经典的机会。周星驰的《大话西游》(上、下)应该是此类作品的代表。还有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今天的文化市场里,有的是小说先火而去跟拍电影,而有的是影视作品火了原作才跟着火,因为,电影作为一门集视听于一体的艺术,自有其独特的表达和演绎能力。所以说,翻拍带给影视的不仅是题材资源,也是一种成长与发展的机会。

上一篇:论美剧《神之竞技场》的男性气概 下一篇:影视音乐多元化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