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群众路线教育中改善干群关系的探索

时间:2022-06-24 03:49:35

关于在群众路线教育中改善干群关系的探索

摘 要:在新形势下如何改善干群关系,营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刻不容缓。本文就宁强县在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如何改善干群关系问题,做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群众路线教育 改善 干群关系 探索

中图分类号:D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5-0120-01

党的群众路线早在中国革命时期就被提出来,这也是我们党应该长期坚持的基本工作路线,如何在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改善干群关系,营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刻不容缓。对于总人口33.96 万人,农业人口30.55万人,占总人口比例89.95%的陕西宁强县,农业人口占有绝对数量,主要矛盾在农村表现的尤为突出,干群关系的改善着重点在农村,农村稳,则宁强稳,农村发展,则宁强繁荣。

一、当前农村发展中群众最迫切解决的问题及存在的矛盾及原因

1.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国家关注点在大型水库、堤坝建设等大型设施建设上,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小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入相对较少,而县、镇财政紧张,没有结余的钱支持农村基础建设,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还得发4个村干部的工资。现在的状况是每年靠集体经济收入和一事一议,能筹集到的钱并不多,捉襟见肘,修了路就不能修堰渠,即使全部用于修路,也得一段一段地修,基础设施改善步履维艰。

2.对于困难群众来说,如何寻找致富项目增加收入成为他们最迫切解决的问题。很多困难群众依靠政府救助生活,缺乏致富项目,长时间无法脱贫,救济救急,越救越急,不能从根本意义上找到脱贫致富之路。

3.对于一般群众来说,考虑最多的还是住房问题,现在的主导政策陕南移民搬迁成为解决住房问题的主要方式,搬迁后经济的来源、子女教育、老人赡养问题是群众关心的焦点。

4.对于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产业户,由于产业规模较小,没有形成产业品牌,市场竞争力弱,迫切需要扩大规模,期待在产业发展上能得到政府的更多政策扶持,项目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

5.救助分配不均导致农村矛盾重重。不合理的物资分配导致干群关系淡化,有些农户在因为其它政府工作对部分利益有损失,得到领导干部承若给办个低保以补偿其利益损失,但由于种种原因长期得不到兑现,政府和领导干部形象打折,影响了干部形象和干群关系。

6.一些干部作风不端导致政府公信力打折,开展工作屡屡受阻。个别干部生硬冷的工作作风,让群众十分反感,有些干部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使矛盾激化。加之个别干部的庸腐懒散,使部分群众对干部有了片面的看法,党群干群之间未形成强大互动合力,导致政府工作开展不顺畅。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大力发展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硬条件

结合西部大开发和新一轮秦巴山区扶贫综合开发机遇,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宁强财力应侧重大农业发展,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申报及投资建设力度。围绕“五大产业带”,以生态观光农业的要求,做到机耕、灌溉、排水等设施配套齐全,高标准整齐划一。低坡山地抓好农田改造、水土保持及机耕路建设工作,大力实施梯田建设;较平农田重点搞好节水灌溉和土地整理复垦,提高土地质量;同时继续做好新农村建设,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把农村建的像“县城一角”。通过改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为实现农业机械化、推动农业现代化提供基础,激发农业发展活力。

2.把为百姓谋利益办实事纳入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

对于绝大多数农民群众来说,如何增加收入成为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而经济的发展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一届又一届的党委、政府不断努力,像接力棒一样,把经济发展这只接力棒不断的传递下去,把为百姓办实事纳入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内容,树立一批扎根基层,全心全意投入农村工作,为农村经济发展出谋划策,能真正为百姓谋利益的先进党员干部典型。通过政绩考核激励机制,让广大党员干部在农村一天就想方设法去为群众办一天的实事。

3.推进移民搬迁的同时,通过兴办工业企业、土地转移、发展产业等方式带动就业,确保搬迁群众能住的进去留的住

移民搬迁工程是党和国家的一项惠民工程,但最重要的是收入来源等切身利益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移民安置点将是宁强一个不容轻视的社会不稳定因素,我认为应该靠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带动就业。一是完善移民搬迁社区的医疗、教育等配套设施。二是引导搬迁群众就近发展产业。采用政府引导,群众参与,就近租地发展椴木(袋料)食用菌、木耳等产业。三是由于群众搬迁后回原地方种地比较远,可以将原来的土地发展成核桃等易于管理的产业,还可以进行土地流转,让有技术,有能力的人来精心管护,实现农户和管理人双赢,从而也构成搬迁户收入来源的一部分;四是政府积极灵通用工信息,鼓励搬迁农民外出务工。五是积极兴办工业实体,用工优先录用搬迁农民;六是政府公益性岗位优先录用搬迁农民。

4.加大对发展产业户的扶持力度

一是继续推进创业贷款,为产业种植户提供资金来源;二是通过政府引导,吸纳群众通过入股的方式,解决产业发展后续资金不足的问题;三是设立产业发展专用资金扶持这些产业发展已形成一定规模,具有一定技术想要扩大规模的种植户。县政府尽快出台扶持办法,对认定的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直接补助或以奖代补。四是县农业局成立扶持发展工作机构,落实土地流转扶持金,鼓励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流转,开通绿色通道,及时解决他们发展过程中的资金、技术和场地等困难,及时提供市场信息,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5.严格低保等物资审批程序,加大农业技术帮扶力度

“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低保政策资金、物质救助是政府救助手段之一,但在经济不发达的农村,也成为矛盾的聚焦点之一。资源分配不均似乎在一定程度上被资源分配不公所代替。目前,我县贫困乡镇低保覆盖面在9%左右,鳏寡老人、痴、聋、呆、哑等无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基本上已通过五保供养进行救助,以5000人的乡镇为例,低保扶持就在450人左右,除去大家公认的贫困扶持对象,每年每个乡镇都有剩余一部分名额在经济条件相差不离的人之间徘徊,构成了农村矛盾的一个重要聚居点。政府救助在一定程度上养成了极少部分群众“等、靠、要”的思想,严格低保审批程序,严禁领导干部把低保或者五保作为政府补偿的一项手段,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分配不公的矛盾。另外通过“农业科技三下乡”以及建立农作物高产示范园、农业专业合作社等方式,引导吸纳无致富项目的农民及部分有劳力不出力的低保享受者走向产业富民之路。“农业科技三下乡”不能流于形式,一是壮大农技人员队伍,每年招录干部时倾向农业专业人才;二是保障农技工作足额经费;三是建立跟踪服务机制,定期进行技术指导;四是建立实效考核制。以土地产量和和给农民带来的实际效益来说话,使农技工作者真正能把先进的技术、服务带到农村去,达到帮贫、扶贫、脱贫的目的。

6.探索干部作风建设及群众路线教育长效机制

作风建设开展以来,通过明察暗访、突击检查等方式改善了干部作风,以前的“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为群众办事拖拖拉拉等问题得到很大程度上得得改善,活动得到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如何建立作风建设和群众教育路线长效机制仍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一是可以开通民情热线电话,建立民情网,设立民情报告箱,大力推进民情报告制度,妥善解决民困民怨民忧。二是建立群众对干部的作风评价制度,使群众有权利决定干部年终考核优劣,对群众评价好的,政府对其表彰奖励,评选为优秀公务员。对群众评价不好的,政府对其诫勉谈话或调换岗位。三是建立镇村干部双向交叉挂职交流制度,彼此增进了解,读懂彼此生活,减少工作与思想隔阂,赢得互相支持。四是通过组织生活等方式加强同群众的密切联系。群众的支持是我们党和政府开展工作的基础,只有转变作风,加强同群众之间的联系,同群众建立深厚的感情,才是各级政府谋发展的根本,作风建设及群众路线的深入也是当前我们经济发展中的必经之路,而且需要长期坚定不移的坚持下去。

上一篇:俯下身子,倾听“小人国”的秘密 下一篇:论当事人执行参与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