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意拳记 第2期

时间:2022-06-24 03:19:58

在此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中国式的人生奥妙,比如“自省”。

武侠片上常有两方打起来推手的场面。这推手有点像恋爱游戏:有人为了得到对方,使劲地出手,却得不到;而如果真的要得到,必须先摸索、找到对方的弱点,再制定出战略。实施战略的时候,还需要技术和经验,同时要提升自己的精神状态。一有了战略就很着急地出手,也会失败。

这是我在北京练习中国武术三年后的心得。

我练的武术叫意拳。很多中国朋友问我:“意拳是什么?不是太极拳吗?”不是,它是上世纪20年代中期由王芗斋先生在形意拳基础上吸取众家之长创立的武术门类。

中国武术在其漫长的历史上一直是在改变发展的,其中意拳可以说是最新的武术种类之一,其最大的特色就是没有套路(即固定的招法和拳套),主要由站桩、试力、走步、发力、推手、散手等组成。按照中国武术杂志《武魂》的介绍,意拳的要领之一,就是在站桩的基础上,集中精神,假借意念诱导统帅周身,使全身建立“争力”,与外界相争相连,最后达到身体与外界上下、前后、左右四面八方意力平衡、浑元一体的境界。

简单地说,我认为意拳的关键词就是两个:“意念”和“争力”。

最开始接触意拳,是在一个日本人主办的留学生武术交流会上。当时我觉得自己缺乏运动,所以参加了这项活动。活动的主办人练习意拳十多年,从他口中,我知道意拳是很实用的武术。他说,如果真的想学意拳,应该去武馆找老师。

就这样,我被介绍到了一家专教意拳的武馆,馆主的父亲是王芗斋先生的著名弟子之一。目前,武馆的学员共有100多人,从高中生、大学生、年轻白领,到商人、老总都有。学员里有10年武龄以上的高手,也有像我这样的一张白纸。另外还有一批来自德国、俄罗斯、法国、日本的外国弟子。最近,还有个法国人专门从非洲附近一个小岛坐了两天飞机来北京拜师学艺。

说句实话,刚去的时候我特别不习惯。原因之一是,我第一次学武术,完全摸不着头脑。因为意拳不像日本的空手道,没有黑带一级、二级那样的资格认证,所以初学者对于学多久可以达到怎样的水准,完全没有概念。原因之二是,武馆的女学员很少,外国女学员更少,大部分都是中国男性。他们中有些人过了三个月就已经水平很高了,而我却一直找不到门道,没有“争力”,混在他们中间觉得像是个女“南郭”。

中途也想过放弃,但又觉得可惜,所以后来我每天一边看电视一边站桩,然后按教练说的,两手抱球,想象在海里被前后冲来的波浪压迫的感觉。

就这样,在迷雾中摸索了约一年后,有一天,我感到两手之间有了一点弹力,同时可以在推手时感受到对方的力量。但真正的高手推手过来时,根本躲不开。正是在这时候,我悟出了推手与恋爱的关系。

自此以后,我开始更加认真地练习。在此过程中,我也学到了很多中国式的人生奥妙。比如,要学会“自省”――面对自己。在武馆,老师经常让学生们提问,一开始,我根本不知道该问什么,后来我明白,那是因为我没有认真审视过自己的问题所在,所以也得不到自己需要的指点。

现在感觉练的不顺的时候,比如知道动作的道理但身体不听话时,我会深呼吸,回到源头每天默默地站桩、试力,再开始下一步。感觉自己提高一点的时候,也提醒自己不能骄傲,因为骄傲会耽误下面的进步。

总之,学习意拳的过程中,我体悟到,中国武术绝不仅是武术技术。对像我这样从没学过武术的外国人来说,中国武术是感悟从恋爱到人生的一个好机会。还有,练意拳之后,我的身体也好了,刚到北京时老感冒,后来这两年几乎都没感冒过,气色、皮肤也比以前好多了。原来武术也有美容的效果。

上一篇:“优先发展教育”必须回答的两个问题 下一篇:厘清激励机制是有效动员社会资金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