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博客》 :一位农民工对生活的期盼

时间:2022-06-24 03:06:31

《民工博客》 :一位农民工对生活的期盼

“我曾和工友开玩笑说:‘我们出来打工赚钱做什么?回老家盖房子。盖房子做什么?为了娶媳妇。娶媳妇做什么?为了生孩子。生了孩子做什么?还和我们一样,出来做农民工。’这不过是一句玩笑话,而从内心来说,我有着更美好的向往:就是要有尊严地活着。”这是农民工张俊在他的《民工博客》中写下的一段文字。农民工群体一直以来都是纪录片重点关注的题材之一。帮城里人带孩子的保姆、扫马路掏下水道的清洁工……几年来,形形的农民工我接触了不少,写博客的民工却还是第一次遇见。从他的视角看社会、看生活,时而激进、时而沉着。这四百多篇朴实无华却又真切感人的博文,让我一下子有了深入了解他的冲动。

从抵制到接受

张俊来自安徽、湖北、河南三省交界的大别山腹地,19岁南下深圳开始了他的打工生涯,到过广东、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干过数十个工种的活。2008年底,张俊成了浙江湖州一家通讯器材服务公司派驻宁波办事处的负责人。用他的话说,自己总算混成了一帮农民工兄弟的小工头。农民工也要面子,很多人都不愿让朋友或家人从电视上看到自己艰苦的打工生活,张俊也是如此。我和他在网上聊了近一个月,张俊终于说出他的电话和地址;再经过几次登门拜访,我才开始带上机器,和他随意地边聊边拍摄。

接下来的几个月中,我们尽可能地多和他在一起。慢慢地,我能够感受到他从抵制、推托,变成了有事主动打电话约我们过去拍摄。当张俊对镜头感兴趣,有了一点拍电视“瘾”的时候,一切都水到渠成。

张俊和他的农民工兄弟的主要工作,是帮大公司干一些通讯工程施工和维护方面的业务,几十个工友被安排在几个县市区不同的工地干活。到各工地查看工程进展是张俊每天的必修课,因此一天来回跑上两三百公里是很正常的事。有一段时间,我们每天一大早就跟着他四处奔波,回到他在郊区的租住房往往已经是晚上十点多,而他住的地方离市区还有十几公里,等我们收拾完东西赶回家已经快到12点了。

至今仍然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一年来的拍摄中,我们都是和这些农民工兄弟在一起吃喝,融入他们的生活。事实上,进入拍摄一段时间后,我已经把自己当成了农民工兄弟中的一员。

从表象到内心

现代社会多元,人被分成不同的阶层,官员、富豪、白领、农民工……从表象上看不同阶层的人们有着太多的差别,而从本质上看,不同阶层的人却有相同的情感世界。找到了共同点,就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

刚开始拍摄的一个多月,我们记录的大多是张俊和工友们整天忙碌干活的“表象”。除了工作,他们之间很少会聊到家庭以及打工生活的艰辛。如何才能突破平淡生活的表象?我们把目光再次投向张俊的《民工博客》,对四百多篇博文从头梳理,发现里面有大量内心独白式的对打工生活的“真实”感受。

从外表看,张俊和他的工友们几乎和城里人没有太大的区别。即便是夏天,张俊也要求他的工友们穿衬衣、长裤。后来我发现,张俊在博文中写到他讲究衣着外表,是为了不被城里人歧视,能够更好地和城里人交流。这样,遇到和某篇博文类似的拍摄环境,我就开始有目的地引用张俊博文中的原话,引导他表达出内心的思想。这个方法很有效,我们成功地打开了张俊的话匣子。一次干完活休息的间隙,他和我聊了当年出来打工时的心情:“刚开始出来,我对这个社会是抱有幻想的。因为家里很穷,我一定要赚很多钱,我一定要在社会上创造很多价值。这个社会这么大,肯定有容得下我的地方。但是,几年以后,我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在工厂里一天工作十二个小时,才拿五六百块钱,累得要死。这个时期我对这个社会怀有抵触情绪,当听到哪个工厂发生火灾、哪个工厂有人打架时我感到兴奋……”这是一个社会矛盾凸显的时期,面对社会上种种不公平的现象,农民工这个弱势群体应该如何面对,记录者又该如何去表现?

富士康员工连续跳楼事件是去年发生的一件大事。我们曾经记录了很多人对跳楼事件的看法,有些人对此表现漠然,也有些人很敏感。最后在片中,我用了《民工博客》中的这一段文字:“作为有着几乎相同命运的人,看到富士康员工连续跳楼的新闻,我的心被撞击,似乎落下的身体砸到自己的心尖,被震的粉碎,撕裂般的痛。”

通过《民工博客》的文字,让我们站在一位农民工的角度去体会这样的伤痛,静静地感悟,比任何多余的话都好。

从个体到群像

片子的开始我们用了一段张俊听电视新闻的画面:“美国《时代》杂志日前揭晓,中国工人当选2009年年度人物。《时代》对此点评道,保持每年百分之八的经济增长率,尽管一年前许多人认为这是一个梦想,但是中国做到了,并且中国在今年仍旧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大国。这一切都应该归功于谁呢?当然是数百万背井离乡的中国工人。”张俊所代表的农民工群体进城打工的经历在片中是一条主线,城市对农民工群体的关注则是一条副线。张俊在上海打工时,因为衣着邋遢而遭人白眼。作为外来务工人员的代表,《民工博客》成了解读宁波这座城市文明的坐标。从一个侧面来看,这也反映了城市对于农民工群体在观念上发生的变化。

有人说,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牺牲最多、贡献最大的是农民工群体。如何在记录张俊和工友们的打工生活的同时,揭示整个农民工群体的生存状况?

家庭是中国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组合单位,表现农民工群体一样离不开他们对家庭的看法。刚结婚头两年,张俊和妻子一块在城市打工,直到小孩到了上学的年龄,张俊把女儿也带到了城市上学。但是,因为夫妻俩的工作不稳定,孩子也不得不跟着他们从一个城市转到另一个城市。

在外闯荡十几年,张俊已认识到“知识改变命运”。他要让孩子上大学,不再重复他的打工生活。为了给小孩创造一个稳定的读书环境,他说服了妻子陪女儿回到老家上学。从此,张俊也和大多数农民工一样,过着和家人天各一方的打工生活。而张俊的工友老冯不这么看,他认为,一家人再穷再苦也要生活在一起,所以他不管在哪里打工,都一直把老婆孩子带在身边。张俊和老冯代表了农民工群体对家庭的两种态度,但是背井离乡、四处漂泊却始终是农民工群体的共同特征。

随着故事的进展,张俊和工友们在宁波的工作也渐渐稳定下来,在和妻子打电话的时候,张俊已经开始计划要把家人接到宁波一起生活。而这时,公司领导却做出一个决定,要把张俊调回湖州。得知这个消息,张俊面对镜头说出了蕴藏心中已久的愿望:“这么多年漂来漂去的,漂了多少城市啊,我最大的梦想就是在城市里买一套房子。大城市里买不起,但在我们老家六安,努力一下可以买得一套房子。我不能让我的下一代也这样漂浮不定。”

其实,这不仅仅只是张俊的想法,在城里拥有一套真正属于自己的房子,是多少农民工一生的梦想。农民工进城打工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希望能够成为城市的一员。

经过一年的拍摄交往,我们感受到张俊内心的那个期盼:今天的骨肉分离,就是为了明天的家人团聚。这就是张俊对生活的追求,也是大多数农民工共同的信念。这样的信念深深地感染了参与拍摄的每一个人。也许,正是片中始终贯穿的这样一个美好的信念,让纪录片《民工博客》引起了观众的共鸣,也赢得了“2010年度中国电视纪录片长片十优作品”的殊荣吧。

(作者单位:宁波电视台)

上一篇:表情.后台.归因 下一篇:记者在舆论监督中应如何保护自身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