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调查:学生的角度

时间:2022-06-24 01:53:34

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调查:学生的角度

摘要:中国的本科生正经历着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为了保证教育质量,本科生导师制是一项重要举措。根据武汉科技大学近两年来的“全程综合导师制”实践,从学生的视角,选择典型专业班级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体面对面访谈,对导师制的了解、期望交流的方式方法、最希望得到的指导方面以及实施导师制效果、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对监评激励机制、受限制因素、单双向结合选择及导师、辅导员、班主任三者关系展开了讨论。

关键词:全程综合导师制;理学类本科生;激励机制;单双向结合选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2-0074-03

一、引言

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日益提升,“因材施教”更有利于本科生进入社会后的发展。本科生导师制虽然在全国范围引发起讨论,也在一些高等院校进行试点,但仍未普遍地推广和实行。大学本科生尤其是新生,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转换较慢;对所学专业了解少,希望导师给予本专业学科体系、培养方向、课程选择等方面的专业指导;一些学生为了兴趣和就业,想提前介入科研,而另一些学生由于刚从中学升入大学,却无法正确地解决自身的问题;理学类学生较工学类工程应用接触少,就业难。为解决上述问题,结合学分制改革,武汉科技大学在理学院对2013级本科生100%实行“全程综合导师制”,即从入学开始直至毕业,对学生的专业、心理、生活、就业等进行个性化辅导,目的是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提高就业竞争能力。

本科生导师制有多种形式,从时间上可分为全程本科生导师制、高年级本科生导师制和本科生年级导师制;从指导过程可分为科研导师制和综合导师制。选择何种导师制,需根据学校的自身特点而定。武汉科技大学理学院有2个理学本科专业和1个工学本科专业。尽管此前没有试行导师制,但工学专业在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的教育和引领下,就业率几乎100%。比较之下,2个理学专业就业率不甚理想,这与专业特点、教师的学业指导、职场引导有很大关系。试行理学本科生全程综合导师制,不仅能培养出素质全面、创新性强的学生,还有助于改善理学类的这一不足。

本文根据近二年的导师制实践,选择典型专业班级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体面对面访谈。

二、研究方法与实施

以武汉科技大学理学院2013级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学生问卷调查、典型学生访谈的方式。问卷对2个理学专业班全体学生进行调查,统计分析样本人数68人。问卷调查设计了6大类10大问题,涉及到导师制的可行、目的、辅导人数、指导途径、指导内容和交流频率等方面。物理学和数学专业各选一个班级,该班选3个代表性学生即A同学(成绩位于本专业前列,积极参与各类活动),B同学(成绩中游,学习生活较认真)和C同学(成绩中下游,平时生活较散漫)进行访谈。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问卷调查。①导师制的了解程度。只有49%学生对导师制了解,其余51%了解一点或完全不了解。在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半数以上本科生对导师制缺乏了解和认识,权利和义务模糊,直接影响了实施效果。②学生受指导的频率。一学年中87%的学生有三次或三次以上导师指导和交流的机会,但仍有6%的学生从未受过指导和交流。一个学年连基本的三次见面和交流的机会都无法满足,更谈不上对学生深入的了解和及时的引导,这充分暴露了导师与学生交流的缺乏!为了有效地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提高导师和学生的交流频率是学生的最基本的要求。③交流的形式。出于时间及成本的考虑,58%的学生在导师的安排下进行定期的集体约见,个人约见只占8%。然而本科生导师制最需要的是“个性化指导”,集体约见不能很好地实现对学生个体的诉求。这需要导师要从原有的旧模式走出,更多地“个体”辅导。④每次交流时间。交流时间88%为30~60分钟,这个时间既可使学生提出自身的诉求和困难,与导师充分交流,又不会使时间过于冗长而使学生厌烦。但仍有小部分学生只有一刻钟的交流,也反映出一些导师和学生的交流时间明显不够。⑤实际指导的方式。过半的导师与学生交流时换位思考,针对学生的问题给出自己的意见。然而15%的导师侃侃而谈和25%的导师貌似没什么准备,说明只有导师对学生提前做好准备工作,才能对症下药,让每次指导有更大收效。⑥帮助最大的方面。导师指导的内容丰富,对学生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特别是在“学习方法”、“课程”、“学术指导”和“科研活动”方面。刚入大学的第一学年,导师制很好地起到引导作用,能够让新生更快地适应大学的生活节奏和学习步伐,同时也解决了学生很多困惑。⑦希望得到帮助的方面。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29%的学生期望导师在自身定位及以后发展方向给予更多的指导。28%则期望在专业和学习方法方面得到帮助。由于涉世不深,精神压力增大,也有22%的学生希望在“人际交往”和“心态调节”上得到帮助。⑧存在的问题。30%的学生由于和导师不在同一校区,交流不够及时和密切,无法得到有效的沟通。23%的学生认为由于师生比例不足或导师时间紧张,导致导师不能兼顾每一个成员。统计发现:53%的问题来自不在同一校区和时间紧张,也有26%的学生认为导师指导过于形式,很多是填写表格,草草了事。⑨实施的效果。58%的学生表示导师制有一定成效,对适应大学生活有很大帮助。但仍有33%的学生认为效果一般,还需要改善。⑩学生对导师制的看法。90%的学生对本科生导师制持乐观态度,但仍有10%的学生认为有点形式主义。这表明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是可行和合理的,具体实施还有待改进。学生有了实际收获,就不会存在“形式”问题。

2.面对面访谈。访谈了解到:导师制对刚入大学的本科生,在学习方面有明显的提醒和引导作用。但在时间和见面方式上,由于生活和教学在不同校区,双方交流的方式主要以网络为主,线下见面的较少,交流频率也局限于一月三次之内,无法做到每周交流。学生对导师的评分都较高,表示导师在本专业有较为优秀的素养和水平,能够对专业知识进行有质量、有水平的解答,但是与前述的问题一样,学生认为与导师的交流偏于表面,交流成为任务,除专业方面的问题外,导师由于自身时间和地域限制,其他方面(如生活、心理等)兼顾较少。①收获。不仅帮助刚入大学的本科生顺利渡过了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而且对本科生进行了合理的学习规划。成绩处于专业前列的学生期望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导师能在科研方面给予更多的帮助;而中下游的同学更多的是希望巩固课堂知识以及规划和监督学习。这需要导师对学生进行“分而治之”,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给予不同方面的帮助,同时也需要导师对此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②不足。受访学生均表示与导师见面时间和次数明显不够。即使见面,时间也比较仓促,加上人数较多的原因,导致导师无法对学生的情况进行详细了解,难以对症下药。访谈也发现,学生也未从原来的“老师教,自己学”的模式中走出。学生要勇于将自己的诉求与导师主动沟通,这对学生的沟通能力有一定要求,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导师和学生接触不够,相互没有深入的了解。③希望。导师的科研任务繁重及校区的限制,与指导的学生交流偏少。多数学生表示,实行“双向选择”不仅导师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来选择学生,学生也可以在了解导师的基础上进行抉择。在相互认可的情况下,导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积极性必然有很大的提升。④比较。谈及“辅导员”、“班主任”和“导师”三者谁作用最大时,50%的学生表示班主任作用大。学生与班主任见面交流时间,远远多于其余两者,班主任能够给予更好、更有效的意见。这表明导师在学生上所花的精力时间远不够,学生对班主任的信任感和依赖感更强。

四、问题讨论

1.缺乏监评与激励机制。武汉科技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尚处于探索阶段,对导师制具体实施的详细过程没有形成完善的规章制度,缺乏有效的过程监控。导师制不同于课堂教学,在地点、时间上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仅凭学期末的“活动记录表”和“学生评议表”,不足以真正监督和评估。应建立“学生”、“导师”、“同行”和“学校”多元的监督、评估机制。“学生”是主角,他们的感受和意见是导师制评价的核心部分。“导师”对指导活动回顾,发现自身不足,实行自我修正和改善的自我评价,是重要的评价参考。“同行”专业导师,对于实际问题和工作都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他们的评价往往较为公正和准确,导师间的互评,既有利于促进导师间的交流,又有效地提高导师自身的水平以及导学效果。“学校”的评价也是必不可少的,学院作为管理机构,定时与学生座谈,了解导师的指导情况,通过查看导师的工作记录以及导师间的评价和意见,对导师的工作情况进行公平的评议,是管理导师的重要依据。更为重要的是,导师一定要有“激励措施”。武汉科技大学规定:“参与导师制项目并顺利完成各项工作的导师,在申报学院科技创新项目时予以优先考虑立项”和“对导师工作考核优秀者,给予一定奖励”。虽然点出了对优秀导师的奖励,但仍未对奖惩措施做出明确、具体、详细的规定。本科生导师比一般的教师付出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正如班主任有津贴、辅导员有工资一样,在导师付出大量劳动的同时,也必须给予一定的物质补贴。可以考虑实行“本科生导师津贴制”,根据导师的工作量和评价结果转化为学时补贴;同时学院应设立专项基金,用于优秀导师奖励,定期对导师进行评优活动。优秀导师不仅能获得一定的物质补贴,也获得精神嘉奖,让导师在指导学生的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提高导师的积极性。补贴奖励的同时,对于考核评价不良的导师,也要及时更换,把更有能力和指导方法的老师补充进来。

2.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本科生导师不仅要在专业上引导学生,还要在思想、心理上辅导学生。导师都是由专业课教师担任,时间和精力有限。除了规定的教学任务外,还要承担相关的科研任务,这导致导师实际投入在本科生身上的精力和时间明显不足。不仅如此,武汉科技大学是一校三区格局,大部分导师住在青山校区,出于时间、成本考虑,多数导师不会因为个别本科生而特意来到黄家湖校区辅导,而一二年级的学生100%住在黄家湖校区,这大大影响了导师和本科生交流的次数和质量,个性化辅导难以实行。

3.单双向结合选择。新生是在未充分了解导师的前提下,“被分配”和“安排”给导师,师生间并没有相互选择。经过一段时间后,单向选择就暴露出了不足:有的学生想加入别的导师课题组;有的导师想让别的学生加入搞科研。其实这是一件好事,说明此时学生和导师已经充分了解彼此,想重新选择更有收获的组合。因此,应实行“单双向结合选择”制度:对于大一刚入学的学生,学校可以对学生进行统一安排导师,以同一校区优先分配的方式,让学生更快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节奏,同时对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进行引导,实行“单向选择”。经过一个学年生活和学习,在选择专业方向之前,导师和学生有了较充分的接触和了解,学校将所有导师的个人介绍、专业方向、研究项目、个人成果等信息公布在学校网站或论坛等学生容易接收到的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本科生导师,同时导师也可根据对受导学生的了解,邀请或选择某些学生,实行“双向选择”。每一个学年,如果对自身的学习或者指导出现阻碍,学生或者导师可以向学院提出更换导师或者学生的请求。学院对实际情况调查核实后,实现师生资源的合理组合配置。

4.正确处理“本科导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关系。武汉科技大学规定的导师职责过于宽泛,不仅要对学生“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和心理的指导,这在很多方面与“辅导员”和“班主任”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角色冲突和重叠。看似导师“责”、“权”十分全面,实际上没有突出导师制的重点,核心工作职责不明确。“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班主任”的工作重点应放在班级建设和学生个人的关怀上,负责培育班级良好学风的养成;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协作,使班级每个人像生活在大家庭一样。这就需要对导师的职权进行界定,明确规章制度来清晰导师应该承担哪些责任?需要展开哪些工作?“本科导师”的重点工作应该是:向学生介绍学科和专业领域的研究内容、方向和前沿动态;根据个人特点,吸纳学生参加科研课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学生的专业领路人。只有明确了这些,导师才能清楚地实施指导计划,并正确处理好与“辅导员”和“班主任”关系,更好地形成合力,互相补充,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五、结语

本科生导师制由于“政治正确”已在中国许多高校试行多年,但真正消化吸收,形成高校自身的“本土化”、有特色的并不多。导师制起作用的关键在于改进和提高,形成适合自身学校和学科特点的“本科生导师制”。武汉科技大学根据专业和学校特色,对理学类本科生采取“全程综合导师制”,对学生的各个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很好地引导新生,使其更快地适应了大学的生活节奏和学习步伐。但也暴露出学生和导师不在同一校区、导师与学生交流不及时和密切、缺乏导师的监评激励机制等问题。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切实建立和完善导师的“激励机制”,实行“单双向结合选择”,明确导师、班主任和辅导员的责任和义务,才能形成师生和谐、促进个性发展的有特色的本科生导师制。

参考文献:

[1]Ma Fu,Yang Ping,Wang Xuetong.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reformation mode of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in faculty of computer science[J].I.J.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Engineering,2012,(4):54-58.

[2]何齐宗,蔡连玉.本科生导师制:形式主义与思想共识[J].高等教育研究,2012,(1):76-85.

[3]李霞.本科生导师制的本土化――C高校本科生导师制运行10年的思考[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5):130-133.

上一篇:工作微信群实践“马上就办” 下一篇:基于“卓越计划”的质量管理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