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蔽中小学生英语听力问题

时间:2022-06-23 10:29:01

解蔽中小学生英语听力问题

一、引言

听力理解(Listening Comprehension)是指有目的地运用储存在大脑里的原有信息对所听到的新信息进行选择、整理和加工的过程,相对于会话、阅读、写作等语言技能而言,听力是一个独立的语言处理体系。学生的知识面、文化背景掌握、心理因素、基本语言能力(如音位障碍)等等都影响着中学生听力技能的发挥。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常发现许多学生抱怨:听英语反应不过来,听不懂什么内容,还没来得及就过去了。众所周知,我们在听汉语或方言时并不感到困难,因为在听的过程中,我们的一切分析活动都在快速进行,而且大部分是自动的,不需要意识的作用。因此,当我们掌握英语不够熟练,听音时就会引起一连串的问题,即理解能力低,无法跟上语流速度,最后是无法听懂。现行的听力教材,已经悄无声息地从趣味性听力篇过渡到语法点的解释篇。因此,侧重于语法的考查,学生往往是连听三遍都不能回答出第一个问题,更不用说回答最后一个问题,所以听力理解效果变得很差。诚然,国与国、个人与个人在听力方面存在差异,尽管影响听力理解的因素会千差万别,但是,它们存在共性因素。下面简单分析影响学生听力理解的因素。

二、内部因素

(一)缺乏听力技巧

1.主次不分

我们用自己的母语和别人在嘈杂的街道上交流,可以克服遗漏对话中的内容,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中小学生不能将这种技能迁移到第二语言的学习中来。教师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分辨他们需要听到的重要词汇。在英语的听力中,往往是通过重读句子中的单词来凸显这一点。此外,教师在平时的练习中,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较简单的学习任务。譬如,让学生标出文中提到的名人的名字,或者是文中多次提到的人或物等。

2.顾前忘后

这一方面是学习英语的人不可避免的通病。当你听到一个似曾相识的词汇时,不知不觉地已经陷入沉思,直到你记起其义为止。这些词汇或许是学生想弄明白的那些和他们的母语发音相似的词汇,甚或是在文中出现过好多次的词汇。针对上述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课前词汇的学习、让学生讨论相同的话题,并列出相关的词汇。训练学生猜词、听写练习、词汇的复习以及技能的训练。这样,那些似曾相识的词汇会少一些,从而提高听力理解的效果。

3.缺乏猜词技巧

课前词汇的学习只是暂时的,并非长久之计。教师可以采用猜词练习,但练习的词汇必须是从上下文中可以猜得出来。教师可以在听力课前,为学生安排短时间的阅读练习,培养他们的猜词技巧。同时可以用增加词汇量的方式来训练。

4.熟词变生词

在听力中,除了因为思考其他语句而错过其他内容外,学生不能识辨他们熟知的词汇。例如,在单词:led、red中l和r分不清楚。这方面可能是教师在语音教学中,没有打好基础而造成的。因此,在平常的教学中夯实学生的基础是至关重要的,有扎实的基础是学生听力水平提高的重要保障。

(二)动机问题

学习动机指的是学习活动的推动力,又称“学习的动力”。它并不是某种单一的结构。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各种不同的动力因素组成的整个系统所引起的。其心理因素包括:学习的需要;对学习的必要性的认识及信念;学习兴趣、爱好或习惯等。从事学习活动,除要有学习的需要外,还要有满足这种需要的学习目标。由于学习目标指引着学习的方向,可把它称为学习的诱因。学习目标同学生的需要一起,成为学习动机的重要构成因素。学生对听力材料的长度和内容没有信心,信心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必不可少的因素。教师可以考虑课前安排一个内容较简单的练习,学生获得成功之后,信心大增,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三) 心理障碍问题

人的心理因素是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非智力因素,一般指情感、兴趣、注意力、意志等。在学生身上往往表现为学习情绪和学习态度。这些因素尽管不直接介入具体的学习过程,但对于学生效果起着调节、激励或推动的作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提高听力水平的基础,然而不少学生在测试过程中对自己缺乏信心,思想负担较重,从而产生了焦虑、急躁的不良情绪,思想无法集中,理解能力变差,心理活动过程处于压抑状态。如果以上状况得不到改善,学生会在每次听力测试的时候变得紧张不安,心理障碍便也形成了。

心理障碍形成的主观因素主要是学生的兴趣与情绪问题。有的学生对英语听力测试的目的不甚了解,他们认为考试主要考的是读写,听力在测试中所占的比重较小,而且也缺乏实际生活中应用的价值。有的学生甚至对英语学科的学习有本能上的心理抵触,对英语语言的兴趣低落常常会导致他们在听力训练中缺少参与意识,英语听力水平自然难于提高。另外由于多方面因素(如学习个体在群体中相对滞后、学生感觉自身的生理条件不佳等等)导致学生的学习情绪不佳。他们在课堂上紧张不安,缺乏自信,常常被动应付教师的检查。一旦考试失败,他们便产生惧怕心理,担心被视为智力低下,在其后的课堂上便长期处于压抑状态,听力水平很难提高。

(四)想象力问题

想象力,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之所以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因为想象在英语教学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想象,即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浮想出它的具体形象。譬如,依据一段文字,想象一个事物的完整形象,或者一件事情的整体过程。这远比抽象的文字要生动、形象、具体、易于接受和理解,也符合语言的实用性原则。想象,并非空想,它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利用过去感知得来的并通过记忆保持下来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的结果。如今的中小学生,若是离开网络、多媒体等教学媒介,就觉得问题难于解决。尽管那些经常不去练习的学生存在问题,大部分的学生认为在听力练习中,若是没有体态语以及其他有效的线索,觉得问题不能解决。有研究表明,假如让中小学生去做图片排序题目,学习效果会好一些。

(五)听觉问题

中小学生中高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听觉普遍存在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家庭生活水平在逐渐提高,MP3、MP4、MP5等一批电子产品走进千家万户,它们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为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便捷性。但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因此,它也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我们会发现,中小学生整天将耳机塞在耳朵里,边走边听、边吃边听、边睡边听,中小学生与耳机几乎是形影不离。这将对学生的听觉造成极大的伤害。据《扬子晚报》报道“数码产品成学生听力杀手”,文中指出,随着随声听、MP3 、MP4及MP5的普及,耳机尤其是闭塞式耳机造成的听力损伤也大大增加。有些中学生经常在睡前戴着耳机收听音乐,并不知不觉睡着了,整宿都没有关机;还有人因追求音响效果将音量开得很大,或在嘈杂环境下不得不将音量调大。这些都使强大的或较轻的但持续性的声音长期刺激人耳,可能导致耳蜗微循环障碍和螺旋神经损伤,最终导致噪声性耳聋和耳鸣。专家提醒,使用耳机一次最好不要超过半小时,音量以听清为准,控制在80分贝以下,在室外嘈杂场所最好不用耳机。

(六)语音问题

语音是学习语言的基础。因为任何语言首先是以代表一定意义的声音(即语音)作为交流思想的媒介。要把英语学好,必须从英语语音入手。可以说语音与听力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语音的训练几乎都是在听力的基础上进行的。因为只有先通过听,大脑才能获得一定的信息,然后存储在大脑中经过大量的时间,经过反复强化最后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最终再通过说和写输出大脑。因此可以利用所有的听力练习进行语音模仿训练。正确的语音是听力理解的前提。语音不正确的人往往不能准确及时理解别人传递给他的语音信息,因为这些语音信息很难与他人大脑中那些词句的语音信息相吻合。对于连一些最基本的词汇发音都没掌握的学生而言,听力提高举步维艰。

三、外部因素

众所周知,中小学生若是能够克服背景中的噪音干扰,则是提高听力理解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确保磁带等影音载体没有杂音;尽力减少班内外的噪音。为此,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上听力课要保证班级外部有一个安静的环境。例如,隔壁班级是否也在上听力课,若是隔壁班级也在上听力课,这样会影响本班的学生听力效果。

其次,班内肃静的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譬如,要求学生在听力课开始之前,要将书本、笔之类的学习用品摆放完毕,以免嘈杂声影响听力效果。

良好的听力环境是保证听力效果的必备条件。诚然,在实际的教学中很难保证外部环境的适宜性。例如,由于教学的安排,相邻的两个班级同时上听力课,这是无法避免的;有的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喜欢在听力开始之后摆弄自己的学习用品,因此完全达到预设的听力环境是不太现实的。由此可见,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应这种带有一点噪音的学习环境,教师可以尝试:中小学生学习的起始阶段,安排听一些没有背景音乐的材料,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听力有了很大的适应性,听力水平有所提高,教师可以有步骤地尝试在听力理解内容中增加一些有噪音的内容。例如,播放一些背景是开晚会的材料、农场动物嘈杂的叫声等,这样会有益于提好学生辨音的能力,逐渐排除噪音干扰,抓住主要信息,最终提高听力效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造成中小学生听力理解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将影响学生听力理解的内外因素有机地结合,找出解决听力问题的最佳途径。解决学生听力理解问题是一场攻坚战,要想取得胜利,需要社会、家庭以及学校全方位地协调配合,形成合力。社会方面要加大力度确保英语听力教材的编写、审定等环节做得更细,充分考虑学生的学力,教材要体现适用性、针对性;家庭方面,家长要正确引导学生,对电子产品的利用要有度、有效,从听的时间、听的内容等方面,家长要予以正确的指导教育,对子女阐释电子产品对人的听力的利与弊,使学生从思想上予以接受,在行动上有所改变,同时家长要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听力学习环境;学校方面,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因材施教。善用教材、活用教材,提高听力课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上一篇:列方程解应用题 下一篇:奇妙的三重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