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彩塑的绘画性

时间:2022-06-23 08:54:38

敦煌彩塑的绘画性

内容摘要:对于敦煌彩塑而言,“绘”的手法与“塑”一样重要。我们甚至可以认为,是绘画语言成就了敦煌彩塑。它的绘画语言主要体现在色彩处理、空间营造以及线条表现上。中国特有的塑绘结合的艺术,将壁画与圆雕、浮雕相结合,使敦煌彩塑达到珠联璧合、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敦煌彩塑不仅仅是古代中国雕塑艺术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古代中国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敦煌;彩塑;绘画性

作为世界艺术宝库的敦煌莫高窟,主要由灿烂辉煌的彩塑和美轮美奂的壁画组成。敦煌莫高窟壁画内容之丰富,在全世界范围内也绝无仅有。492个洞窟中的壁画共计125000多平方米。如果将其全部延伸展开,长度可达25km。此外,还有2400余尊制作精美的彩塑,在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中写下了辉煌的篇章。敦煌彩塑的制作手法,主要是“塑”和“绘”两种形式。可以说,对于敦煌彩塑而言,“绘”的手法与“塑”同样重要。“塑”的主要形式在于构成雕塑的形体结构,艺术家先用木材扎好骨架,然后将黏土、纤维物、河沙以及水混合成泥,在木材骨架上进行形体塑造。待泥塑阴干后,再填缝、打磨。这是敦煌彩塑形成的基础。而“绘”的创作手法则将雕塑的形式美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绘”的手法对于敦煌彩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相对于西方古典雕塑而言,敦煌彩塑的绘画性要远远大于它的雕塑性。因此我们甚至可以认为,是绘画语言成就了敦煌彩塑。

所谓绘画语言,根据某些词典的解释,就是指“作者以记录状态、反映认识、传达信息或表现思想为目的,运用笔、刀、墨、纸、颜料等材料工具为物质载体,以色彩、线条、明暗、肌理等视觉信号为媒介,通过造型艺术手段,创作描绘艺术形象造成视觉体验的表达方式”。媒介材料是艺术语言的物质基础,任何造型艺术的形成,都离不开材料的使用。不同的材料工具会形成不同的绘画语言,这是客观的,例如敦煌彩塑的制作以泥塑和彩绘形式相结合,主要是受到地质条件的制约。此外,还有一些主观因素也影响着绘画语言的形成,例如绘画的技法、描绘的内容、表现的形象等。主观和客观因素共同构成其绘画语言的个性特征。对于敦煌彩塑来说,它的绘画语言主要体现在色彩处理、空间营造以及线条表现上。

一、色彩处理

敦煌彩塑最吸引人之处在于它的色彩。彩塑身上的色彩与其身后的敦煌壁画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体系,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敦煌彩绘所使用的颜料是由朱砂、铅丹与土红等混合而成的红色颜料;鬼子蓝、青金石等混合而成的群青,氯铜矿、石绿混合而成的绿色,白色颜料直接以石膏涂然。尽管色彩繁多,但是雕塑工匠们在对塑像进行彩绘的时候,并没有模拟现实生活的色彩。他们在色彩的使用上,都采取其象征性,这与古代中国画中的颜料使用情况基本一致。古代绘画理论家的“以形写形,以色貌色”,说的并不是摹仿自然,而是从自然中提取抽象精神。那种单纯地效仿自然的方式并不为艺术家所取,例如,在敦煌彩塑的绘制上,肤色多用粉白、发髻多施粉青、眉毛描以石绿等,都对人体的天然颜色进行了艺术改变。我们不得不赞叹古代工匠们的艺术技巧,他们的这种色彩处理方式,为这些彩塑增添了更多的艺术魅力。此外,在不同的时代,色彩的处理也稍有区别,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北魏时期的色彩较为朴实,多用土红、石青、石绿等,显得沉着稳重。到了隋唐时期,色彩变得逐渐明亮起来,通常以金色描绘菩萨的服饰,尤其显得富丽堂皇。佛以外的其他造像,一般涂以肉色或赭红色。整个彩塑的画风极为细致,处处洋溢着鲜明的时代精神,体现着大唐盛世的繁荣气象。五代以后,以石绿为主打色彩,彩塑外观趋于清雅,显得格外文静内敛。

二、空间营造

在敦煌莫高窟里,彩塑与壁画相互呼应、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壁画中描绘佛教故事的情节与场面,在彩塑中也同样有所表现,形成主从、衬托、照应以及节奏等变化。壁画和雕塑相互呼应的情况,早在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就有详述。例如,他在记录东都敬爱寺壁画的同时,也记载了其中的众多塑像以及塑像的制作者简单的行迹。张彦远自称:“游西京寺观不得遍,惟敬爱寺得细探讨,故为详备。”

敦煌石窟的彩塑中,主要以各种各样绘制的装饰图案来对其加以丰富。这些图案有的是直接描绘于人物衣服上,有些则是描绘在彩塑周围的门楣、墙壁之上。其题材丰富,概括起来有藻井、头光、背光、花边以及人物服饰图案等。而构成这些图案的纹饰形象则有卷瓣莲花纹、缠枝石榴纹、波状茶花纹、百花卷草纹、忍冬纹、葡萄纹等,各种纹样繁复而严密,丰富而精致,极富生气。装饰图案不仅把壁画和塑像中的人物装点得更加真实富丽,而且将洞窟的彩塑与壁画相互联系起来了。

塑像上的这种色彩效果,通过视觉的延伸向周围环境继续扩展,就形成了石窟壁画。或者也可以换一种说法,壁画中的主体形象走出墙壁,就产生了彩塑,它是一个由平面逐渐向立体转变的过程。正如有关学者在研究敦煌彩塑时所指出的那样,彩塑是由浮雕逐步过渡到圆雕的。

敦煌彩塑的空间表现方式,完全是一种绘画式的、平面的。每一个洞窟的造像,在位置的摆放上各有自己的顺序。众多的造像围绕着一个坛座,形成整体一组。每一组一般设为七尊,分别是:一佛、二比丘、二菩萨、二力士。其中,佛的造像立于坛座的中央,在体量上要大于其他形象,这与当时画家笔下的人物处理方式上是一样的。例如,阎立本的《步辇图》中,唐太宗的造型明显就比四周的侍女的形象高大得多。敦煌早期的彩塑主要是浮雕形式,较大型的佛、菩萨、天王等虽然以圆雕表现,但其背部紧贴壁面,观者仍然无法从四周进行观赏。供养人像则大多描绘于墙壁之上,已经是壁画的形式了。从整体上看,这些造像都只考虑到了从一个方向来观看的效果。这正是绘画的二维表现方式。

从这些彩塑的空间营造中,能看到非常强烈的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手法。这是中国特有的塑绘结合的艺术形式,将壁画与圆雕、浮雕相结合,在意蕴方面起到了相互补充的作用,达到了珠联璧合、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

三、线条表现

中国画主要以线造型,通常以线描来勾画物体的结构和外形。谢赫的“六法”理论中,第二条即是“骨法用笔”。“骨法”即是指用线的方法。以线造型拓展而成的物象意象空间表现,正是作者精神性与抽象空间相结合的统一体。中国艺术自有其相同之处,这种以线造型的方式,并不是中国绘画的专利,它也是中国古代雕塑的一种造型手段。

敦煌彩塑在人物的衣纹处理上,主要以两种方式表现,一是用颜料描绘,二是用雕刻的手法雕刻。但是无论是哪一种,都以线条的表现为主,鲜有类似于西方古典雕塑的那种立体衣纹。敦煌的古代匠人巧妙运用线条的艺术处理手法,在塑造衣纹过程中运用得炉火纯青,充分体现了我国雕塑“线艺术”的特点。为我国古代雕塑风格样式提供了优秀的艺术典范,第158窟中主要是一尊释迦牟尼涅塑像。佛陀静卧,头靠枕头,双目半闭,塑造细腻,神态安详,嘴带微笑,显得含蓄而神秘。以流畅的线条造型,表现了佛陀内心的安详宁静。佛陀身着袈裟,上有柔和的衣纹曲线,一道接着一道,宛如行云流水。衣纹的处理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无论是深浅还是虚实,都根据人体的运动起伏而成形,构成了完美的韵律。透过这些生动的衣纹曲线,能让人真切地体察到佛陀肌骨的形态变化。所有的线条都呈现出独特的美感,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言:“融化在线纹的旋律里”。

在整体的形体塑造上,敦煌彩塑也处处显露出以线造型的魅力。那些数以千计的菩萨,形象多样,动作多变,各有不同。但是他们在整体上以曲线型为主,表现得优美动人。有的菩萨娇媚多情,将双手放在腰前,身子微微左转,形成反向的“S”形;有的健美生动,胸部扭向左方,臀部耸向右方,构成温柔丰润的轮廓线。无论是哪一种,都体现了线条的魅力。这种线条已经超越了具体的形象,而上升为一种抽象的概念。

可以说,以线造型的观念,在敦煌彩塑中处处可见。它体现了敦煌工匠们的创造性和想象力,也体现了他们对于艺术的主观态度与思维方法。由此便形成了敦煌彩塑艺术的绘画语言。而这种形式语言,正是作者在客观事物的普遍认识上,提取的最为抽象的概念。它代表了事物的普遍意义,以及为人们普遍所接受的象征语言符号。中国古代敦煌工匠们用自己对于线的理解来刻画形象,充分传达了敦煌彩塑绚丽、传神、气韵生动的形态之美。

宁强先生对于敦煌彩塑的评价是:“具有一定的绘画性,其色彩构成、线描方式、晕染规律等都与壁画完全一致,因而与全窟的艺术基调协调统一”。 我们可以认为,敦煌彩塑不仅仅是古代中国雕塑艺术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古代中国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风格,散发出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

(伍小珊 兰州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注释

1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上海:上海美术出版社,1964年,P45

2 赵声良.艺苑瑰宝:莫高窟壁画与彩塑[M],甘肃:甘肃教育出版社,2007年,P14

3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P78

4 宁强.敦煌佛教艺术[M],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1992年,P11

上一篇:浅谈吴哥艺术 下一篇:著鸠于杖 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