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入门“三步曲”

时间:2022-06-23 08:41:41

高中文言文入门“三步曲”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刚进入高中学校门槛的高一新生来说,对于知识的探索充满了好奇。高中语文的学习的方法与初中语文的学习方法也存在着一些差异,其中高中语文文言文学习难度和广度不断加深。文言文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大块领地,其重要性在整个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在近几年的高考中,考纲对学生文言文阅读水平要求逐步提高,因此很多老师在文言文教学上也花费了大力气,在新课改的改革中身体力行,但有时收获却甚微。我通过教学实践发现,文言文在作为一种已经脱离了其本身的语言生存环境的情况下,要想让学生真正的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尤其是作为高一新生,在完成由初中向高中学习阶段转型时,能尽快适应高中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整个高中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将起举足轻重的作用。高一新生要快速适应高中文言文学习的难度与进度,要学会大声朗诵、独立思考、自主翻译,做到眼、脑、手并用,增强阅读语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在这条教学目标中,我们不难看出,这对我们高中语文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提出还是较高的。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发现自己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上花的时间并没有少,但学生的收效却是甚微。这主要将原因归结为以下几点:(1)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通过有效地朗读来培养语感。过多地强调“字字落实,句句清晰”的八字方针。(2)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强调文言文的“语法规律”,以求达到“速成”,不注重培养学生通过根据上下文来“猜读”字义的能力,而是让学生在这种脱离了语言环境,机械式地做练习中,忽视了其能力的真正的培养。那么,如何让高中学生培养起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呢?

一、培养大声朗读习惯、增强阅读语感

诵读是一门艺术,要咬嚼文字的意思,揣摩说话者的神气,体会文章的神韵。诵读也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必修经过的首要阶段。朗读要求学生能开口大声读出来,她是心、眼、口、耳等感觉器官并用,将文章先出于口,再入于耳,然后再了然于心,这样,作者的语言就渐渐化为读的人的语言,心领神会。

文言文的朗读,首先要求学生要读准每一个字音,在每篇课文新授之前,要学会通过自我查阅工具书,对于其中的通假字、异读字、生僻字要字字读准读音,并要求学生将注音标注在书本中,加深学生记忆。再次要读准句读,古人对于句读就十分重视,往往把读准句读看作读懂古书的标志。因此我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很好地把握句子的停顿,不读破句,这样就能对文章的理解增进许多。

要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注重调动每个学生的朗读的积极性:教师要注意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对于读得过板的学生,可以通过帮助学生多了解作者的知识背景,知人论世,不把自己作为文章的旁观者,而是将此作为自己与作者交流的平台,这样就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有条件的话,还可以找些录音范读,让学生尝试着跟读,努力让学生模仿大家朗诵的语速和口吻;对于在朗读过程中常常有漏字、添字、改字的学生,他们常常是因为平时默读时未养成认真、细致的好习惯,像这类学生就要求学生朗读特别细致,特别认真,不要一目十行;总之,让每一个学生的朗读水平得到提高,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多采用齐读的形式,尤其是让一些无朗读习惯、或是羞于开口的学生能够开口朗读。这样即可以朗读增进理解。

总之,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上要做到书声琅琅,“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一遍遍的朗诵的过程中,培养了阅读兴趣,提高了语感,这样就从源头上提高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培养独立思考习惯,提高学习兴趣

早在两千年前孔子就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会思考,是学习文言文的不二法宝。

中国的汉字起源是图画,汉字是表意文字,其中形声字占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因此一些文言文实词我们可以从它的字形来推测它的含义。在古汉语中,构成句的最小单位以单音节词占绝大多数,而现代汉语中以双音节词居多,在由单音节词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近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这样,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实词时,可以使用组词的方法,来猜读其意义。如“砭”字,在《古代汉语字典》中注释道:形声字,石为形,乏为声。其本义为用石针刺穴治病。①在欧阳修《秋声赋》:“其气栗烈,砭人肌骨”。在这里,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太强调所谓的语法规律的掌握,并以为这样就可以达到多快好省的效果,其实,对于文言文中出现的一些语法现象,可以让学生用“比较学习法”:例如“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事不目见耳闻”(《石钟山记》)中两个“目”的解释,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确名词作动词,它后面不可能带动词,名词作状语,它后面肯定是动词。还可以开展学习竞赛,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句子,比谁找得多,找得快,找得准,学生的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就在积极思考中不断得到提高。

三、培养自主翻译习惯,夯实学习基础

我每次在新授课的时候,总是要求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做到“三看一查一翻译”:“三看”就是看课文,看注释,看课文前后编者设计的导语和思考练习题;“二查”就是能勤查工具书,并能质疑;翻译,就是要求学生能够结合课本的注释,结合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在遇到有疑问的句子,可以在课上拿出和学生讨论,这样就能纠正一些学生严重依赖教辅书的习惯,培养了自己的思维模式,慢慢地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来。

“温故而知新”,文言文课后的复习巩固环节也很重要,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就要求学生“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在每篇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将文中的实词、虚词加以归纳整理,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牢记典型例句,让学生形成深刻印象。语言的积累不是简单的等同于对课文的随意“肢解”,而是在对课文进行语言分析的过程中培养文言意识和语境意识,能够站在历史的角度理解古今词义的异同,能够根据语境合理推断词义。

这样,让学生在文言文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了自读、质疑、解惑的过程。自读、质疑、解惑的过程是学生探索、研究、收获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自主学习不仅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去掌握知识,而且会发现教师发现不了的问题,将课堂引向深入。通过自主学习,教会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增强文言课堂的思维力度,文言课堂才能真正活起来。

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是把信念变为习性,把思想化为行动的过程。好的学习习惯符合学习的心理学规律,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而不好的学习习惯则偏离心理学规律,会妨碍学习的效果。只有教师真正培养好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习惯,让他们阅读文言文由“苦趣”变为“乐趣”,才能改变学生对文言文的态度,最终走出文言文教学的困境。

作者单位:江苏宜兴市东山高级中学。

上一篇: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分合 下一篇:鉴赏经典诗词,培养人格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