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超然性自明

时间:2022-06-23 07:29:57

如今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我们的身心却并不是越来越轻松。“物”中的人。无论在得到之前还是在得到之后,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累。

高物价让人心不定

人们戏称现在的城市人面临新的“三座大山”:住房、高价医药费、孩子上学。住不起房,看不起病,上不起学,可能也不完全是少数人。眼见得高楼起,一座赛一座;耳听得到处叫嚣自己的学校怎样有名,就是费用太高。

回想自己婚后十多年。先是为一个小套间努力,当日子宽裕点,又嫌小套间太小,想要大房子,于是又借贷买楼房。等日子又好过点,又想买车子、商铺,还是欠债。后来误入股市,先尝了点小甜头,又开始妄想炒股暴富,借钱孤注一掷,恰逢大股灾,血本无归。其实这是我的心一直为物所役。

曾看过一幅反映夫妻间情感变化的四格漫画。漫画家通过一个家庭对车的更新升级,表现了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通过夫妻乘车时相互间距离的增大,反映两人内心情感由亲近到疏远的变化。先是两人同骑一辆单车,女孩紧紧搂着男孩如胶似漆,亲密无间;后来,买了辆微型轿车,两人开着车,勾肩搭背,相依相偎,幸福甜蜜;几年后,有了积蓄,换上了一辆高级轿车,两人之间有了距离,没有了往日的亲热;最后,衣着华贵的夫妻二人,开着豪华气派的轿车,人却离得更远了,变得更加冷漠了……爱情需要经济基础,需要一定的物质生活来保障,但丰厚的物质生活,不等于就是幸福生活。人常说:金钱、名利都是身外之物。纵有家财万贯,死后也带不走一文;纵有豪宅千间,晚上也只能睡其一间。

观了自心,知了苦源。不当物质的奴隶,要做心灵的主人。可是,我们的心情变了,我们的志趣变了,我们的灵魂变了,我们在用一种不恰当的方式滋生我们的欲望,培植我们的贪婪,滋养我们的坏心情。本该是快快乐乐,随即却忧愁忧思:本该是清清爽爽,无缘故平地起浪;本该是我自为王,却变得奴性心肠,自我迷失而至自我错乱。

圣严法师说: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宁静下来,问问自己,真正的需要的是什么?其实也不过如张爱玲新婚时所愿“现世安稳,岁月静好”。之所以折腾,还是来源于攀比和对物质的不满足,所以,活得越来越累。

小人役于物

荀子说:“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我记得这句话,是缘于老师讲的一个笑话:某人买了一条裤子,怕弄坏了裤子而不敢坐在板凳上,把自己弄得疲惫不堪。他说,君子是使用物品的,小人是被物品所使用的,自己宁愿做物品的奴隶。

在物质相对贫乏的年代,人们对物欲的追求反而比较低,但随着社会的发达,物质条件相对优越后,很多人的幸福感却越来越弱了,这是为什么呢?

采访中,有这么一位女性,夫妻均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大学毕业的,当年两人每人54元的工资,星期天骑自行车带着孩子到郊外去玩,生活比较清贫,但很愉快。后来妻子下海到深圳去闯荡,成功了。有几百万时,丈夫和孩子劝她回来,她没有同意:有几千万时丈夫提出离婚了,孩子跟着父亲;现在有上亿的资产,年龄也过花甲了;孩子从来不要她的钱,要妈妈。现在她后悔了,认为自己太糊涂,弄得天天紧紧张张,没有笑脸,更没有欢乐,她非常怀念当年带孩子到郊外游玩的时光。她说,她的幸福被过度追求物质而葬送了。

人要生活当然是离不开物质了,而物质是要靠钱来购买,挣钱没有错;要想挣到钱是需要很多条件的,譬如前面说的衣服、住宅等,这些都是外部条件,没有似乎不好办。但还有更重要的是内部条件,这内部条件就是个人的素质。

人要生活不仅仅是物质,还有精神、亲情,如果没有这些,守着金山恐怕也不行,也不会有幸福。有人说,只要有了钱什么都可以获得。殊不知,有钱买不到感情,有财有势可能反而会导致身败名裂。周幽王爱褒姒,他可以得到褒姒,却不能看到褒姒的笑容。所以点烽火台来博得褒姒~笑,导致周王朝的覆灭。

人要生活得好,没有钱不行,但应该明白:这些钱和物质是为了生活好而服务的,千万不要为了获得这些钱和物质而毁掉自己美好的生活,也不要做这些钱和物质的奴隶。要役物,不要役于物。

随心役物才有乐

不管金钱多寡,不管职位高低,生活的压力让每个人甘苦自知,生活如同匆忙地赶路。因为赶路,我们错失了许多人生道路上各种迷人的风景。为了生活而生活,却忘记了品味生活本身的滋味。

让生活恬淡一些,别为物所累。要明白生活本身的意义超乎于金钱之外,也超乎于地位之外。不管是炒股、经商,还是做个上班族,幸福感不分贵贱,生活本身提供给生命的香味原本相同,经常变换的,不过是自己欲望的深浅。

我们凭自己的智慧和劳动挣钱,然后尽情享受自己所赚的钱财,是为了自己的生活,为了生活本来的丰盛和美好,可以自在的看看内心的感受,还有窗户外的美景。

想一想人的需求,如同马儿在驾车,头不抬。眼也不睁,既得陇复又望蜀,而少年时渴望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境界已经冲淡了。静下来。不妨带一本喜欢的书,在山石上独坐,看风生云起,心静如水,心无纤尘,再次感受生活的恬淡之幸福。

上一篇:学习如皋人 杂食颐天年 下一篇:两位茶学家的“茶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