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郑市博物馆馆藏明代圣旨赏析

时间:2022-06-23 07:18:48

新郑市博物馆馆藏明代圣旨赏析

我们在古装戏剧、电影、电视剧中,往往看到太监手捧黄绫,高喊:“圣旨”到,拜领“圣旨”的人纷纷跪下,这时太监宣读:“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圣旨”是后来的俗称,其实是皇帝颁赐的诰命或敕命,也就是皇帝的命令。明清两代的圣旨,都有严格规定的等级划分,一品至五品官员授以诰命,六品以下授敕命。诰,上告下称诰,明代成祖朱棣之后,诰命与敕命由翰林院内阁大学士和司礼太监让南书房的侍臣或内阁官员代为起草,主要是通过内阁或直达于院部。清代雍正朝之后,因恐事机泄密,权力高度集中,不须由内阁公布,设立了军机处,经皇帝本人阅定之后,通过内阁公布。圣旨在之前,由军机处抄录一份存档。原件“圣旨”颁发有关地方部门存档,唯其原件,故在历史凭证方面显得格外珍贵。圣旨在文书上分为两种:明朝是汉人统治,“圣旨”只用汉文来书写;清代“圣旨”由满汉两种文字书写,汉文在前(右),满文在后(左)。汉文行款(皇帝的年号、年、月、日受封人的姓名、官衔以及正文)是从右向左竖排,满文则是从左至右,这叫“满汉合璧”,两者之间加盖皇帝印玺,从而昭示皇权的至尊与皇恩浩荡,以期达到维护皇权的巩固与民族融合的目的。其书法文字清秀、格调高雅,与汉文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其语言文字采用旧时一种对偶体骈文格式,语言简练深奥,对研究明清历史学、语言学、民族学具有相当重要价值。

圣旨又称为谕旨,是上谕文书的原件。“谕”和“旨”是有区别的:谕,一般是皇帝主动的指令和命令;旨,是根据大臣的请示报告而的答复性指示。“圣旨”,是封建皇帝赐爵、授官和褒奖功勋的诏令,它是皇权的集中表现,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圣旨并不是像影视作品那样用黄绫制成,半米多长。事实上它有严格的定制,按照官员品级安装不同质地的轴柄,一般为一品玉轴,二品为黑犀牛角轴,三品为贴金轴,四、五品为黑牛角轴。单彩的圣旨一般封给五品官员以下,多彩的一般封给五品官阶以上官员,职位越高,圣旨的颜色越多。圣旨的长度没有硬性的规定,长者可达5米有余,短者在1.5~2米之间,宽度一般的30厘米左右。圣旨的材料十分考究,多为上好的蚕丝制成的绫锦制品,图案多为祥云瑞鹤,花纹精美,富有立体感。明清两代的圣旨是由当时的江宁府官方统一监制,设有防伪标识,卷首两条升降的盘龙相互追逐,从不同的侧面都有折光变幻。上下翻飞的盘龙颇有动感,威武壮美,隶书“奉天诏命”四字显得神圣威严。书写“圣旨”的用墨全部使用矿物质天然材料,如朱砂、孔雀蓝、石绿、藤黄等颜料,经研磨之后再书写,色彩艳丽,悦人眼目,长期不褪色。“圣旨”的书法是当时著名书法家所书,其装裱艺术、丝锦织造,件件是精品,让人过目难忘,更具有收藏价值。

河南省新郑市博物馆收藏有明清两代六位皇帝颁赐的圣旨,多是对官员及其父母、祖父母和夫人赐爵封赏的敕命,唯有一帧是明神宗朱翊钧于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赐授给新郑籍已故内阁首辅高拱的追赠诰命。该诰命用料考究,色彩绚丽,书法端庄,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明神宗赐封高拱诰命(见图),横545厘米,纵30厘米,五彩丝绢制品底色分为淡黄、浅黄、深黄、灰、白五色,其上织祥云瑞鹤衬托底纹。左右两端织“奉天诰命”,四字篆书两边织有银色双龙图案作为防伪标识。诏令文字为墨书方寸工楷,文后钤盖篆书“制诏之宝”朱色玺印,印记下落款“万历三十年四月六日”。圣旨虽然历时久远、斑驳古旧,但清秀的字迹仍十分清晰。落款处的“制诰之宝”印章,既气韵非凡,又神圣威严,昭示着昔日皇权无上的荣光。高拱不仅是新郑乡贤,又是一代明相,受人敬仰。“圣旨”原文无标点符号,断句困难,难懂其意,现就该帧圣旨内容介绍如下,敬请方家不吝赐教是幸。

奉天诰命

天承运

皇帝制曰,国家於辅弼之臣,每笃始终之谊。才品程之,功实定论,采之舆评。其有绩丕著于中朝,而报未孚于物望。则荣名竣秩,朕不敢爱焉,所以彰有劝示,无私也。故原任光禄大夫、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高拱,锐志匡时,宏才赞理。当畿庭之再入,肩大任而不挠。位重多危,功高取忌。谋身近拙,实深许国之忠。遗俗似迂,雅抱殿帮之略。幕画得羌胡之要领,箸筹洞边塞之机宜。化椎结为冠裳,柔犬羊于怗服。利同魏绛杜猾夏之深忧,策比仲淹握御戎之胜算。在昔允资定力,于今尚想肤功。遡彼远猷,洵堪大受;睹兹巨美,宁问微疵。矧公论之久明,岂彝章之可靳。是用追赠尔为太师,谥文襄,锡之诰命。於戏!宠极师垣,冠百僚而首出;名垂衮字,耀千载以流辉。旧物既还,新思增渥,英灵未泯,永慰重泉。

仍准后世嫡子嫡孙奉祀生员贰名,春秋致祭

万历三十年四月六日

制诰之宝

广运之宝

隆庆元年 月 日造

奉天诰命(尾封织字)

高拱(1512-1578年),字肃卿,号中玄,河南新郑人。出身世宦之家,自幼勤奋读书,立志学以经世致用。二十岁时(嘉靖二十年,1541年)中进士,初任翰林院编修,穆宗为裕王时,任裕王侍讲学士,尽心竭力,深为裕王所倚重。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经徐阶推荐,以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生入阁参与机务。穆宗即位,晋为少保兼太子太保。后因与内阁首辅徐阶政见不合,称病辞官还乡。隆庆三年(1569年),穆宗召高拱还内阁使之任首辅兼吏部事务。隆庆六年(1572年)穆宗临终,召高拱与张居正为顾命大臣。神宗嗣位后,中官冯宝与张居正合谋诬陷高拱擅权,诉于太后。太后罢拱相位,将拱逐出朝廷。高拱回新郑后,闭门不出,发愤著书,著作等身。由于“志不尽舒、才不尽酬”,于万历六年(1578年)抑郁病死,葬于新郑城北郊(今阁老坟村)。高拱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理学思想家,也是杰出的实政改革家。在隆庆、万历大改革中,高拱联手张居正领导和组织了第一阶段(隆庆四年至六年)大改革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并为第二阶段(万历元年至十年)张居正独揽大权领导的大改革确定了政策走向,开通了航道。高拱是名副其实的“隆万大改革”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高拱死后24年嗣子高务观上书为其父证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一道迟来的诏书终于颁布。诏书中万历帝对高拱从学识到人品、经历到本领、政绩到军功,作了全面系统的评价,肯定了高拱的功绩,恢复了他的荣誉,并追赠为太师,谥文襄。它的面世,对研究明代历史及高拱执政理念提供了一份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责编:石晓)

上一篇:江淮撷珍 第6期 下一篇:石峁文化玉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