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气候优势 建设宜居福清

时间:2022-06-23 06:31:11

发挥气候优势 建设宜居福清

摘要:分析了福清市的气候特点及福清市舒适宜人的气候环境条件、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探讨了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应对气候变化,因地制宜,减轻“热岛效应”,避免城市内涝,减少灰霾天气的影响。提出了坚持低碳发展,大力提倡低碳生活,减缓气候变暖,减轻极端气候的不利影响,以发挥气候优势,建设宜居福清。

关键词:福清;气候;优势;宜居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1-0029-02

1 引言

“宜居”是一个综合的概念,而且这个概念随着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深化。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安居”到20世纪后期提出的“人居”概念,表达了人们追求较高档次生活的愿望。而“宜居”的提出,反映了人们对居住从简单要求到综合要求的提高,即对居住条件特别是对环境的要求。所以提出宜居城市的概念,是时代的进步,也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宜居,首先必须有一个好的环境――气候环境与生活环境,舒适、健康、方便、安全。不仅适合人们居住,而且要和自然界友好相处,人与人和睦共处[1]。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身心舒适惬意而选择理想的居住环境置家立业,以健身延年,增强自信,全面提高生活质量,已渐成时尚。而气候,是影响人居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福清气候宜人,怎样充分发挥气候资源优势,提升福清的人居环境,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心和重视。

2 福清气候优势分析

福清市地处福建东南沿海,西部、北部为山区,东部、南部为沿海,龙高半岛西靠兴化湾,东、南临福清湾和海坛海峡,海岸线长。独特的地理环境使福清市形成典型的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空气湿润,阳光充足,降雨量充沛。

福清年平均气温为19.7℃,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为28.2℃,最冷月2月平均气温为11.0℃。从1960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日极端最高气温超过37℃仅出现2d,为1978年8月1日38.7℃和2005年9月11日37.1℃;≥35℃高温天气每年平均不到2d,2006年和2007年最多为5d,而全年无≥35℃高温天气的年份多达20年。这在近年来气温不断攀升,全国各地频繁悬挂高温预警信号之时,福清市的宜居气候优势尤其突出。而福清市日极端最低气温低于零度也仅出现2d,为1963年1月27日-1.2℃和1991年12月29日-0.3℃,年无霜期日数为350d。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8%,年日照时数为1796.5h。冬半年盛行偏北风,夏半年盛行偏南风,年平均风速2.5m/s,大风天气基本上是在台风影响时出现。福清降雨量较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436.0mm,年平均暴雨日数为5d。雨季、干季分明,降水集中在3~9月,而10月至次年2月为少雨季节。

福清每年3~4月气温逐步回升,春雨滋润,春暖花开,偶尔北方有较强冷空气影响时仍有短暂的低温天气出现。5~6月温暖舒适,多为晴雨相间天气,雨季高峰期会出现连续性大雨或暴雨。7~9月为盛夏季节,以晴热天气为主,白昼热而不炎,夜间较凉爽,降水主要是热带气旋(俗称台风)影响和午后热雷雨造成。10~11月为秋高气爽的天气,最为舒适,有些年份会出现秋旱。12月至次年2月为冬季,冷空气频繁南下影响,但因远道而来到达沿海而成为强弩之末,维持时间不长,天气多晴朗、虽冷而不寒。福清市的主要气象灾害为台风、暴雨和干旱。台风常带来狂风暴雨,造成灾害,但台风却能缓解高温酷暑,它带来的降水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或解除夏旱,也是夏季宝贵的淡水资源。暴雨会引发城市内涝和地质灾害。

3 因地制宜,减轻“热岛效应”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福清市的气候也出现较明显的变暖趋势。选取2000~2009年最近10年与1971~2000年30年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资料作对比分析,全年各月的平均气温均明显升高,上升最多的是2月高达1.5℃,最少的8月为0.6℃,见图1,年平均气温升高1.0℃,升温明显,图中近10年为2000~2009年,30年为1971~2000年。

再将2000~2009年最近10年与1971~2000年30年≥35℃高温天气年平均日数资料作对比分析,发现福清市近10年≥35℃高温日数明显增多,从1971~2000年的年平均1.3d增加到近10年的年平均3d。但近10年的极端最高气温37.1℃没有突破历史记录,且超过37℃也仅出现1d。

分析气候变暖的原因,除了大气环流背景因素外,与福清市的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快速增长(目前城区常住人口已达45万人)、工业快速发展、汽车数量激增而造成碳排放明显增加,产生城市热岛效应有关。

城市“热岛效应”是城市气候中典型的特征之一[2],是城市气温比郊区气温高的现象。城市热岛的形成一方面是城市人口密集、工厂及车辆排热、居民生活用能的释放;另一方面,城市中建筑群密集,沥青和水泥路面比郊区的土壤、植被具有更大的热容量(可吸收更多的热量),而反射率小,使得城市白天吸收储存太阳能比郊区多,夜晚城市降温缓慢气温仍比郊区高。城市热岛是以市中心为热岛中心,有一股较强的暖气流在此上升,而郊外上空为相对冷的空气下沉,这样便形成了城郊环流,空气中的各种污染物在这种局地环流的作用下,聚集在城市上空,城市空气污染将加重,人类生存的环境被破坏,导致人类发生各种疾病,甚至造成死亡。城市热岛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空气湿度、云量和降水。为了保持福清现有的气候优势,避免将来城市“臃肿”而产生更严重的“热岛效应”,在以后的城市规划中应注意如下问题:根据福清市夏季风向多为偏南风的特点,在以后的城市规划中应该多考虑南北走向的主干道,以增加空气流通的速度和流通量;城市规划建设应以“扁长”形为主,切勿将城市建成“又圆又胖”,高楼应分散建设,拉宽大楼间距离,否则,城市热岛中心尤为明显,局地高温突出;增加城市绿化面积,保留水体湿地,减少地面对热辐射的吸收,缓解“热岛效应”。

4 考虑“气象因素”,避免城市内涝

福清市在经历200102号“飞燕”台风巨大灾难后,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对防御台风灾害高度重视,防范意识明显提高。有效的防台措施在近10年的防抗台风过程中凸显成效,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但对于200519号“龙王”台风以及200709号“圣帕”超强台风所带来的特大暴雨,仍不可避免地出现严重的洪涝灾害。2010年6月22日傍晚到夜里的大暴雨,由于短时强降水雨量非常集中,再次使福清城区部分低洼地带出现内涝。致灾的原因除与降水强度有关外,也与城市的排涝不畅有关。“龙王”台风过后,母亲河龙江的治理成效显著,减轻了城区防涝的压力。但内河淤塞仍较为严重,城市建设过程中,绿地不断减少,建筑及硬化路面不断增多,土地的渗透功能降低,地下排水系统的设计滞后,面对暴雨城市建设的弱点就暴露出来了。

为了更好地建设宜居的城市,除加强对气象灾害预警预报和防御外,还要尽量做到趋利避害,充分利用暴雨带来的淡水资源,同时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尽量做到科学合理,避免或减轻气象灾害的不利影响。一方面,充分考虑福清市的地形地貌,本地和周边县市的降水极值,以及在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的当今乃至未来可能出现的崭新的降水记录。特别是根据短时强降水的数据和不同的地形条件来科学设计地下排涝设施系统,着重考虑低洼处对高处径流而来的雨水的承受能力。如福清东门一带地势低洼处,强降雨时容易受淹,应提高地下排涝设施标准。另一方面,为城市设计更多的公园和绿地,提高土地的渗水功能;疏通内河和水塘,增强储水和排水能力,避免城市内涝的发生。

5 减少灰霾天气的影响

灰霾天气能见度较差,最重要的是对空气质量影响较大,对人畜的呼吸不利。1971~2000年30年福清市年平均灰霾天气日数仅6.6d,而2000~2009年近10年的年平均灰霾天气日数剧增到64d,灰霾对空气质量的不利影响明显加剧。一方面我国西北部地区沙漠化日益严重,西北气流携带沙尘南下影响;另一方面,城市建设土尘、工厂及车辆的排放明显增加,而城市绿地减少,树木植被的净化作用减弱。建设宜居城市,应大力倡导节能减排,提倡绿化,美化家园的同时,减少灰霾天气的影响,提高空气质量。

6 低碳发展,建设宜居福清

与全国大多数城市相比,福清市拥有宜居的气候优势。而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在发展经济和城市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低碳发展,保护气候资源免遭破坏。福清市在海西发展规划中,被定位为以工业发展和港口建设为主的县级市。发展工业,电力必须保证。而火力发电是高污染、高碳排放的项目,福清市应在已开始建设核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我市海岸线长,风能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风能发电,以及利用丰沛的雨水资源有效发展水利发电等清洁能源。引进低碳工业,减少碳排放[3]。还应积极开展低碳科普宣传,提高全体市民的低碳意识,大力提倡低碳生活方式,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为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减轻极端气候的不利影响,以及保持本地优良的气候环境条件,建设宜居福清做贡献。

参考文献:

[1] 赵 勇.国内“宜居城市”概念研究综述[J].城市问题,2007(10):76~79.

[2] 肖荣波,欧阳志云,张兆明,等.城市热岛效应监测方法研究进展[J].气象,2005,31(11):3~6.

[3] 鲁丰先,王 喜,秦耀辰,等.低碳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9):8~13.

上一篇:林草兼作是民族地区实现林牧业双赢的重要举措 下一篇:神光山国家森林公园桉树林改造的必要性与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