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侦查程序

时间:2022-06-23 03:54:13 版权声明 举报文章

论侦查程序

[摘 要] 侦查启动程序作为刑事诉讼程序的开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般将世界各国的侦查启动程序分为程序型启动模式和随机型启动模式两种。现今大多数国家采取随机型模式,我国受前苏联影响,设立“立案”程序就属于典型的程序型启动模式。通过分别对两种模式的分析考察,发现我国程序型模式存在许多弊端和不足,因而对完善我国侦查启动程序改革提出几点针对性意见。

[关键词] 侦查启动程序;随机型启动模式;程序型启动模式;立案

【中图分类号】 D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7-112-1

一、侦查启动程序概述

侦查启动程序,简言之,就是指侦查机关启动侦查程序的程序。侦查启动程序是国家侦查机关为了及时收集证据,查获犯罪嫌疑人并使之进入刑事诉讼程序而进行的所有诉讼活动的总称。由于侦查程序运作以损害公民个人自由为代价,随意启动侦查程序必将对个人自由造成极大威胁。因此,侦查程序启动应遵循公共性和合理性两项原则。

(一)公共性原则。公共性原则要求明确界分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公共信息与个人隐私。公权力机关的刑事追诉行为只能针对犯罪行为而发动,不可干涉民事领域。

(二)合理性原则。合理性原则要求,作为一种应急机制,只有在有理由认为确有犯罪发生的情况下,才能启动刑事追诉程序展开调查。由于社会价值观和司法传统上的差异,不同国家在具体实践上对合理性原则掌握的尺度不一,由此导致了在刑事诉讼程序的启动上随机型模式和程序型模式的分别。

二、侦查程序启动的两种模式:随机型与程序型

(一)随机型启动模式。随机型启动模式的特点是强调刑事诉讼程序在启动上的随机性和主动性。在这种模式下,一旦追诉机关通过各种途径获悉有犯罪消息,就立刻启动程序加以调查。无论大陆法系国家及地区或者英美法系国家及地区大多采用随机型模式。

(二)程序型启动模式。与随机型启动模式形成鲜明对照,程序性启动模式排斥随机性,强调程序性,必须经过专门开启程序才能启动侦查程序,展开调查。程序型启动模式的典型国家以前苏联及全面接受前苏联制度模式的社会主义国家。以前苏联为重点论述。

三、我国的侦查启动模式的现状

我国深受前苏联制度的影响,采取程序型侦查启动模式。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07条:“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发现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应当按照管辖范围,立案侦查”。由此可见,我国侦查程序的启动是从立案开始的。但是,现阶段我国立案程序存在以下缺陷:

(一)立案标准过高。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10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也就是说,立案之前就需要判断是否有犯罪事实发生,是否需要追究刑事责任。

(二)不利于保障人权。采取程序型启动模式的初衷之一便是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但是由于附加的审查程序和侦查程序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对于立案前的审查,有学者指出“通常以调查和勘验现场的方式进行。

(三)监督体制不健全。刑事诉讼法规定,侦查程序启动前,侦查机关不得行使侦查权,即使必须采取一定的调查手段,也应以任意性调查为限度,不得采取强制性侦查手段。侦查机关实施的强制性手段,是指侦查机关采用的强制措施和为了顺利获取证据所使用的带有强制性的方法、手段等。

四、完善我国侦查启动程序

通过对随机型启动模式和程序型启动模式的分析,我们看到,随机型启动模式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但是由于我国缺乏与其相配套的司法审查监督制度和人权保障制度,导致我国不能照搬随机型侦查模式,而程序型启动模式更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要求。综上,我们不妨借鉴随机型侦查启动模式的优点来完善我国程序型侦查启动模式的缺陷和不足。

(一)从立法上完善立案制度是刻不容缓的。立案作为侦查程序的启动程序,应该是一个较为严格的过程。刑诉法应当将所谓的初查过程明确并入立案审查过程中加以规定,初查行为与侦查行为并无实质上的差异,只是由于未立案,而导致称谓上的差异,在实践中,初查阶段侦查人员也会进行现场勘查,调查访问,对于有明显犯罪嫌疑的人员采取必要的强制措施,这已经对公民宪法性权利造成侵害,理应由刑诉法进行明确规定。立案阶段应当包含:获取犯罪信息――初查――做出立案与否的决定。

(二)从侦查启动程序的配套制度完善上,加强人权保障。配套制度包含两个方面:第一,在审判机关中设立专门法官,负责检察机关自侦案件强制措施的批准、强制候审措施的裁判、及强制到案侦查措施的事后审查。在诉讼中,警察和做出强制措施的检察官都要承担举证责任,以证明其强制措施具有合法性和正当性。

(三)从体制上加强对侦查启动程序的监督。在我国现行制度框架内,如立即实行强制性侦查活动完全由审判机关进行司法审查,恐怕法院会不堪重负,反而影响侦查效率。因此,由审判机关与检察机关共同监督、制约,应该较为可行。

综上所述,从世界范围内两大侦查启动模式入手,经过分析比较,结合我国现阶段国情,认为我国应保留立案制度,继续采用程序型侦查启动模式。但同时也要吸取借鉴更为先进的随机型侦查启动模式的优点,不断完善我国立案制度,完善其配套制度,提高我国侦查程序的公正性与效率性。总之,完善侦查启动程序改革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韩德明.侦查原理论[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2]万毅.程序正义的重点――底线正义视野下的侦查程序[M].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

[3]樊学勇.犯罪侦查程序与证据的前沿问题[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

[4]谢佑平,万毅.刑事侦查制度原理[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

[5]徐立根.侦查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6](前苏)M・A・切里佐夫.苏维埃刑事诉讼[M].法律出版社,1957.

[7](前苏)M・B・蒂里切夫.苏维埃刑事诉讼法[M].法律出版社,1984.

[8](德)约切西姆・赫尔曼.德国刑事诉讼法典[M].李昌珂,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

[9](日)法务省刑事局.日本检查讲义[M].杨磊等,译.中国检察出版社,1990.

作者简介:王旭滢(1992-),女,内蒙古乌海人,西北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举报文章

上一篇:重新认识传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下一篇:如何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思想堡垒作用

被举报文档标题:论侦查程序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
紧急删除:

 13882551937、13808266089 服务时间:8:00~21:00 承诺一小时内删除

免责声明
发表评论  快捷匿名评论,或 登录 后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