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三强工程”让基层团组织“活”起来

时间:2022-06-23 10:07:24

东阳:“三强工程”让基层团组织“活”起来

强镇强团新格局

仲夏之夜,孩子们在尽情地歌唱。其中有不少被称为“小候鸟”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这就是东阳市第二届“小候鸟”后周村联欢晚会的现场。

“这次晚会,是我们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的有效探索,也是对农村青少年活动室试点建设工作的进一步延伸。” 团市委书记蒋明告诉记者,后周村青少年活动室试点建设已经是第三年,经过几年的摸索,在活动形式上由原来的单一培训加一次简单的流动青少年宫活动,到现在的综合培训,加联欢晚会的模式,极大地丰富了孩子们暑期课余兴趣学习的内容,提供了孩子们在家门口展示自我的平台。“在活动的影响上,这些孩子的暑期由无人看管,到有专人看护,孩子们安全快乐的度过暑期有了可靠的保障。”蒋明说。

如同这场演出,在东阳各镇,共青团主导或参与的活动非常多。一些“党政所需、青年所想、社会所急”的工作已形成了品牌。

在促进青年就业创业服务方面,东阳团组织积极构建资金扶持、培训教育、政策引导、导师帮带、基地建设五大服务体系。2011年以来,全市各乡镇、街道共发放青年创业贷款6556万元,扶持创业青年386名,培训创业青年1977名,建成市级以上基地23家,提供各类见习岗位525个;对于低收入农户青少年,各镇乡、街道团委大力开展慈善助学、青联助学、希望工程等活动,合计筹集关爱基金50.37万元,资助453名青少年;在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方面,各乡镇、街道针对闲散青少年管理教育工作进行了重点探索和实践,不断改善青少年成长环境。积极参与和开展“凯文杯”“与法同行”法律知识竞赛、“流动少年宫”暑期青少年安全自护专项行动、新生代外来务工青年群体座谈会等活动,大大增强了市民和外来民工的法律素质和自护意识;此外,各乡镇、街道团委广泛开展“3·5”志愿者服务日、“爱心顺风车”、义务植树、志愿者广场服务、社区服务、治安巡防等志愿服务活动,参与志愿者达6万人次。

做好以上这些工作,必须有一支能干的团干部队伍。“我们东阳全市19个乡镇、街道共配备编制外副书记、委员205名。”蒋明告诉记者,各乡镇、街道围绕统筹城乡团建、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基层活力建设年、组织形象建设年等团的重点工作(活动),广泛开展团委班子、团支部书记等学习会、培训班,有效提升基层团干部队伍素质提升。团市委每年组织举办乡镇团委书记培训班,不断增强基层团委书记的能力和水平。此外,团干部政治经济待遇也得到了提高。各乡镇、街道党委严格按照金市组[2010]10号和东市组[2010]9号文件要求,不断加强基层团干部的政治经济待遇。积极做好推干荐才工作,协助党委组织部门做好优秀团干部的选拔培养、转岗输送工作,2012年共有7名团委书记进入乡镇党政班子或更重要的岗位。

“当然,我们对团干部的考核是非常严的,就比如“一诺双评”制度,那可是要年底算账的。”蒋明告诉记者,近年来,东阳各级团组织坚持推行“年初承诺、年中互评、年末述评”制度,全市各乡镇团委共承诺70个事项,提高了基层团干部工作执行力和自主工作创造力。

这些措施,真正使东阳团组织强起来。两年来,各乡镇、街道共新建两新组织418家,符合团建条件“两新”组织建团率达100%。对区域内自组织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各乡镇、街道大力开展区域内青年自组织调查摸底工作,对活力足、人员集中、凝聚力强的部分自组织进行规范和引导,让他们参与共青团的活动、使用共青团的阵地,再在条件成熟时帮助他们成立团组织。目前,凝聚在团组织周围的37个青年自组织已有4个单独成立了团组织。

强村强团六模式

通过两年多的探索,东阳团市委根据基层工作实际,总结归纳村企共建、党建带动、外部促进、区域共建、多生态联合等六种典型的强村强团模式。全市各乡镇以25个试点村为先导,已经全面铺开强村强团之路。

对于颇具创新意义的多生态联合模式,蒋明的解释是,当前,一些新的元素、媒介、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在农村逐渐形成,集聚了大量农村青年,如网络群体、私企、市场等。这些新青年群体的诞生,使原有村团组织对村域内青年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产生了一定的冲击。针对这一现状,各村团组织发挥核心作用,不断加强了对区域内其他团组织和青年组织的影响和建设,将村域内所有共青团力量整合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多生态的联合团组织,全面推进和实现了农村共青团“三化”目标。

所谓“三化”,一是实现了组织多样化。融合村域内各方面力量,组建一个涵盖自然村、市场、企业、网络、学校等群体的多生态团组织,形成了一个人员组织更多样、覆盖更广泛、力量更强大的“迷你镇级”团组织。如城东街道斯村,村内市场、学校、农庄、QQ群等青年聚集的主体活跃,村团支部牵头整合各个主体成立斯村团总支,使组织和活动覆盖了全体青年。二是实现了管理规范化。根据村域特点,制定符合本村实际的团总支部委员会例会、资金管理、职责分工等制度,形成一系列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三是实现了活动整体化。以村域为整体,统一行动、统一部署,打破以往单个团组织单独行动、小区域覆盖的局面。

“此外,我们还根据所在村实际情况,开展了外来民工集聚地建团、公寓团建等模式的探索,由于这些模式不具有普遍性,我们将它们统一归类为其他模式。”蒋明举了个例子,“比如我们的白云街道陶村小区杨家村,根据本村青年少、外来务工青年居多的特点,依托杨家农民工会建立团支部,举办了‘新东阳人’才艺大比拼、集体烧烤、拓展训练等活动,凝聚本区域青少年,实现组织和青年全覆盖,同时也通过联合外来民工团支部开展了矛盾调解、治安巡防等工作,进一步活跃了农村自身团组织的工作。”

在蒋明看来,“三强工程”的实践表明,强镇和强村即相互关联也相互促进,强镇创建势必带动强村发展,强村发展也必将促进强镇创建,而推进强镇强村将共同促进共青团事业的进步。

“镇村强团,则实现了全市共青团整体活跃。”蒋明总结说,“2011年以来,我们着重从镇村团组织建设入手,全面激活全团最小‘组织细胞’,促进全市共青团整体飞跃。以村级团组织为基础,不断强化农村组织建设、壮大队伍力量、提升政治地位,有效提升农村团组织引导青年、凝聚青年、服务青年的能力。以镇级团组织为桥头堡,大力推进组织格局创新、‘一诺双评’、‘两新’组织团建等工作,更加有效地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进一步提升了共青团的影响力和覆盖面。以全市共青团发展为目标,全面提升了共青团服务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能力,实现了全市共青团事业良性、健康、快速发展。”

上一篇:印度之忧及其他 下一篇:给路边餐车装上G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