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涂装》课程一体化教学探索

时间:2022-06-23 06:21:40

《车身涂装》课程一体化教学探索

摘 要: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社会对汽车涂装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车身涂装》课程采用一体化教学,培养的学生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操作技能,毕业后能较快胜任实际生产岗位。但是在一体化教学实施过程中,仍有改革思路及经验等方面问题。为此,作者根据市场需求现状和学校实际情况,对该课程进行有益的教学探索。

关键词: 中职学校 汽车涂装专业 《车身涂装》课程 一体化教学 改进探索

汽车涂装作为汽车车身修复的主要工种之一,在汽车售后维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国家加大了对涂装工艺的技术与要求的管理力度,导致汽车涂装行业缺乏大量的中、高级涂装技术人才,这成为困扰汽车维修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中职学校应根据社会用工需要设置专业,努力为社会、企业培养所欢迎的人才。

一、学校教学简况与问题的提出

《车身涂装》课程是汽车涂装专业的一门核心技术课程。本课程旨在为汽车维修及售后服务企业培养具有汽车涂装技能的操作人员、基层管理人员。我校在2006学年开设了《车身涂装》模块化课程,教学组织形式为每周两天的教学,先在教室进行理论辅导,后进入实训车间实操教学,聘请企业的师傅参与实践指导。由于该课程实践性较强,喷涂教学耗材投入较大,因此实训项目简单,局限于腻子的填涂、打磨,与企业生产实践脱节,不能适应汽车涂装技术精确化与工艺化,消耗了大量的教学资源。

近几年职教界提倡一体化教学,一体化教学是一种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并行的教学模式。2010学年我校在传统教学方法基础上大胆进行教学方法创新,将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生产相结合,把理论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实训室,各教学环节集中,同时加强师生交流互动,理论和实践交叉进行,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车身涂装》课程的教学效率。回顾这几年的教学,我认为在教学中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一体化教学区域的不完善。

一体化教学区域建设目的是优化实训区的空间,营造职业氛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循序渐进,逐步提升基本技能、专项技能与综合技能。汽车涂装专业一体化教学区是在原有建筑结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随着实训设备的增多、教学人数的增加,因空间布局有限,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通风不良、排水不畅、通气管道供应不足的现象,影响了《车身涂装》课程的教学效果。

2.缺乏适合的教材体系。

目前,《车身涂装》课程的教学内容仍是以学科型知识为主。如:汽车车身结构与材料、金属防腐蚀、有机化学基础知识、涂料知识、车身涂装质量检验等章节,这些抽象的理论知识让中职学生难以理解,课程内容与实际生产相脱节,学生付出努力却不能适应生产一线的要求。因此,必须建立适合的教材体系,让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需。

3.教学人数多,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

一体化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汽车涂装专业的教学更体现实践的重要性。虽然一体化教学可以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能及时与理论相结合,但是在教学中仍存在多数学生没有机会操作,即使操作也是局限于过程化,不能深入。例如在《车身涂装》课程的车身填补腻子实训中,一个班30名学生参加实训,配备6个受损车身件实训操作,教师在示范性实践教学中往往只有少数近距离观看的学生能掌握技术技巧,而大多数学生因观看不到而放弃观摩机会。在分组练习中,有的同学因不理解手法技巧,盲目操作,个性散漫的同学借工位不够无处操作为由就四处游荡。由于学生人数多,教师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势必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

4.涂装实践操作教学成本较高。

在《车身涂装》课程一体化教学过程中,为提高教学质量,需配备齐全的实训设施。假定按每4人一套实训设备,则开展一个班的实训课就需要配备至少8套实训设备。为使教学更贴近生产操作,就必须消耗大量的原料(腻子、砂纸、喷涂材料),这些材料使用后既无利用价值,又不能重复使用。与其他汽车维修专业教学实训相比,耗材成本明显偏高。因此,想要培养合格的汽车涂装人才,适合社会的需求,学校要花费较高的教学培养成本。

5.“双师型”教师匮乏。

目前,汽车涂装专职师资仍没有高层次的培养途径,教师只能从其他专业改行而来,在实践中学习、提炼、总结,缺少系统全面的涂装知识理论,功底不扎实,而且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具有企业工作经历是非常重要的。即使部分师资力量来自企业,具有极其丰富的企业一线经验,但也存在缺乏全面的教学经验和对学生的管理能力。因此,汽车涂装“双师型”教师极其匮乏。

二、《车身涂装》课程一体化教学改进探索

1.构建适合汽车涂装专业的一体化教学区。

《车身涂装》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有其独特性,该课程对环境要求极高,要处理好的噪音、废水、废气等问题,所以构建适合汽车涂装专业的教学区是保证一体化教学的前提条件。

(1)教学场地。汽车涂装专业的一体化教学区最好是独立教学空间,布局合理,面积足够,有良好的通风设施,在一大空间内进行理论教学、实践操作、教研、课内外辅导、专业活动等活动。考虑到有害气体对人体的影响,理论教学区和实践操作区应隔离,保证理论教学的空气清新,为了能对实训区进行有效的观摩,建议两区域间用透明玻璃隔开。理论教学区内配全理论教学所用设施,大力引进电化教学手段,以便学生观看有关的视频,查找维修资料和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实训操作区采光良好,有足够的电源、供气岗位,良好的排气、排水系统,针对涂装工艺的流程设置表面预处理、刮涂、打磨、喷涂、调漆、修整等实训区,各实训工作区独立划分,互不干涉。

(2)教学设施、设备。根据学生的人数、设备的使用频率添置各种设备和实施,避免贪大求全,合理配备常用工具和专用工具,用5S统一管理。所拥有的工具和设备在性能上优于当地品牌汽车维修店的内部配备或与中职汽车专业技能大赛所要求的设备相匹配,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当前最先进的喷涂工艺,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例如,当前车身涂装新领域主要使用无尘干磨系统,水磨工艺使用日渐减少,故在打磨实训区,应以配置干磨设备和气动设施为主,其他的水磨设施为辅。

(3)教学耗材。涂装教学所需要的耗材品种繁多,而且多为易燃易爆物品,规范保存、使用与回收是实训教学的重点问题,针对实训内容发放适量的材料,树立学生的生产安全与环保意识,合理使用防护用品,避免资源浪费。

2.建设完整的汽车涂装专业一体化的教材体系。

在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理念的指导下,由学校专业教师制订企业调研方案,从生产一线获取资料,分析维修企业对汽车涂装人才的需求现状和职业能力,制定新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设置以半天或全天为一个教学单元,由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开发适合汽车涂装专业的一体化教材,实训指导书,实训工作页,评价表等,简明扼要,配有大量插图,浅显易懂,使教材突出实训,体现直观、够用。

例如:以“基于工作过程”制定《车身涂装》课程一体化教学实训内容。

3.合理组织《车身涂装》课程的一体化教学过程。

一体化教学注重讲练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合理组织一体化教学过程是上好该课程的关键。

(1)针对中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课程的特殊性,教师应明确教学目的,精选教学内容,分清主次,结合实际生产,设计如何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在讲述手工打磨旧漆膜(腻子)时,其重难点在于掌握打磨技巧,讲解时教师必须讲练结合,逐步讲解。介绍手工打磨的姿势与打磨手法后让学生动手实践,并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掌握打磨的力度,待学生对打磨的认知学习有了一定的成果时,教师及时把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内在规律性进行归纳总结,教会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避免随意打磨、乱用砂纸,节约耗材,达到教学目的。

(2)对于教学人数较多的班级,采用各种教学策略。如在喷涂教学时,考虑到学校烤漆房一般只有一间或两间,不能同时满足多人的操作,在有限时间里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这时利用教学组资源采用小班化教学,可由3名教师组成一个教学组,主讲教师1人,进行集体讲解,介绍喷涂教学的全过程,其余2名教师为辅助教学,负责操作训练指导。将教学班拆成3个小班(喷涂、调漆、喷涂前处理),3名教师在不同实训区组织教学,为使教学过程井然有序,教师固定,学生循环。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按照工艺化、规范化操作,并引入竞争意识,活跃课堂气氛,对教学质量提高有很大的好处。

(3)合理编排教学过程,用多种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项目案例等,明确了“队伍集合―安全教育―任务描述―知识讲解―演示观摩―布置任务―工装整备―计划制定实施―紧急处置―完工检查―评议反馈”的规定流程,营造情景化教学的氛围,用企业运行的模式影响学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以实践为起点,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师生互动,真正落实“学中做、做中学”。

(4)《车身涂装》课程的实操训练是以整个工艺工作过程为主线的分项目教学,每个分项目的实操训练质量最终都会影响到整个工件的最终涂装效果。因此该课程的考核分为项目考核和成果考核两部分,教学效果评价应更注重工件的最终涂装效果,各项目考核的平均成绩占总考核成绩的40%,而工件的最终涂装效果占总考核成绩的60%,考核方式有笔试、技能测试。

4.加大校企合作的深度。

加强学校和企业的深层次的合作,是对《车身涂装》课程一体化教学的完善,学校应争取与各品牌汽车服务厂商合作,建立订单式培养项目,组建车身涂装班,要求合作企业提供部分教学设施和耗材,选派技术人员到校对学生进行指导,参与教学质量评价,学生在三年级时到合作企业进行就业实习,就业实习完毕后参加企业组织的资格考试和专业认证。校企合作可使校企之间的交流达到真正的双赢,企业可以在众多学生中挑选优秀的人才,学校能节约教学经费,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学校还可以定期派遣教师到合作维修企业进行培训和实践锻炼,了解最新的技术工艺,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有效途径。

总之,《车身涂装》课程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够达到教育教学的基本目标,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勤于思考和发现问题,及时总结分析与改进,丰富汽车涂装专业一体化教学真正的内涵,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车身涂装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6,(15).

[2]刘国军.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6,(3).

[3]徐少华.理实一体化在汽车维修教学中的应用[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4]吴复宇.关于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几点体会[J].交通职业教育,2011,(3).

[5]方明.论汽车车身的维修和发展趋势[J].现代商贸工业,2010,(8).

[6]李贤林.汽车车身修复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交通职业教育,2010,(1).

上一篇:LED驱动电源的综合性能测试方法讨论 下一篇:关于电梯检测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