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玉米穗腐病的发生与防治

时间:2022-06-23 05:57:55

漯河市玉米穗腐病的发生与防治

摘要 介绍漯河市玉米穗腐病的发病规律、发病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以为当地玉米生产提供指导。

关键词 玉米穗腐病;发病规律;发病原因;防治措施;河南漯河

中图分类号 S435.1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2-0147-02

玉米是漯河市主要的粮食作物,更是重要的饲料作物,也是不可缺少的工业原料。随着漯河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玉米的需求不断增加,玉米在漯河市的重要性日趋体现。因此,稳定和提高漯河市玉米产量,对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玉米病虫害是影响漯河市玉米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生物灾害,玉米的各个生育期均可受到病虫害的危害。随着漯河市耕作制度的变革、品种更新换代,一些重大病害严重影响漯河市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如玉米穗腐病。

玉米穗腐病又称穗粒腐病,在世界各玉米产区普遍发生,由多种病原菌单独或复合侵染引起。1946年在美国首次发现灰色穗腐病,后在美国、印度、加拿大、南非、法国、新西兰等国大面积暴发[1]。近年来,玉米穗腐病在漯河市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主要发生在玉米生长中后期。据调查,2009—2011年漯河市玉米穗遭遇不同程度的穗腐病危害。2009年在临颍县、舞阳县的某些地块一些品种发病率高达70%,有30%~50%的穗发生腐烂。2011年发病较轻的农户病穗率达5%~10%,严重的农户病穗率高达45%以上,严重影响玉米品质并直接引起减产,被产毒真菌侵染的的籽粒不能用作粮食或饲料,从而失去经济价值。因此,更有必要深入了解玉米穗腐病的发病规律及该病的防治方法及补救措施,防止该病在漯河市的大面积发生。

1 发病规律

1.1 侵染源

玉米穗腐病主要由拟轮生镰孢菌(Fusarium moniliforme)、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青霉菌(Penicillium spp)、曲霉菌(Aspergilllus spp)、串株镰刀菌(F.moniliforme)、枝孢菌(Cladosporium spp)、粉红单瑞孢菌(Trichothecium spp)、木霉菌、细菌、蠕孢菌、丝核菌等20多种霉菌侵染引起。

1.2 发病症状

病原菌不同可导致玉米穗腐病的症状不同,其主要表现为有各色霉层着生于果穗及籽粒上,导致其受害腐烂。发生严重时,菌丝贯穿于果穗病部苞叶,不易剥离。仓储玉米受害后,各色菌丝及分生孢子长于粮堆上,病粒内部空虚,不饱满,质脆,无光泽,有霉味。不同病原菌导致的玉米穗腐病症状如下:①拟轮生镰孢菌穗腐病。病粒初期为褐色腐烂,后期籽粒表面被灰白色、粉红色、红色、紫色霉层所覆盖,常在果穗的顶部或围绕穗上虫造成的沟槽内生长,严重时整穗腐烂。②禾谷镰孢菌穗腐病。苞叶上常可见粉红色霉层,籽粒和苞叶紧密粘附,期间有粉红色到紫色的霉层,严重时穗轴或整穗腐烂,有时苞叶上可见蓝黑色点状子囊壳。③青霉菌穗腐病。常在穗的尖端发生,籽粒之间遍布灰绿色病原菌的孢子。④曲霉菌穗腐病。发病部位籽粒表面可见黑色、黄绿色或黄褐色霉层,多在果穗顶端位置,或在蛀虫孔道周围。⑤木霉菌穗腐病。常整穗腐烂,剥叶,可见籽粒上、籽粒间覆盖着青灰色霉层。⑥细菌性穗腐病。苞叶上可见不规则、水渍状病斑,其上常附生其他杂菌,生成灰褐色霉层。剥叶,可见果穗腐烂,籽粒变为乳白色到褐色湿腐,严重时籽粒表面可见白色菌膜穗柄和穗轴病部组织疏松,可见菌脓溢出[2]。

1.3 发生规律

玉米穗腐病病原菌通过籽粒伤口及花丝等进行侵染,也可由疏导组织通过根茎传至穗轴,是一种气传性的病害。玉米全生育期及储藏期均可受害,成熟期及收获风干过程中主要发生霉烂。以分生孢子、子囊孢子或菌丝体在玉米病残体上越冬,第2年遇到潮湿多雨的环境条件,引起发病[3]。

2 发病原因

2.1 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是引起玉米穗腐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漯河市9月大部分地区阴雨天气占该月天数的1/2以上,收获期连续降雨及收获后遇阴雨天气无法及时晾晒,为病菌的侵入创造了条件,造成大量烂穗。

2.2 品种差异

不同品种对玉米穗腐病的抗性有显著差异。一般情况下,抗病性苞叶紧果穗类型>苞叶松果穗类型、成熟时果穗下倾类型>果穗直立类型、超甜玉米>普甜玉米感病、自交系>杂交种,苞叶长而紧的品种发病重。

2.3 虫害蛀食传播

漯河市地区玉米成熟后期,由于当地农民耕作习惯不同,在玉米成熟后期不再进行田间管理。各种虫害对玉米造成极大的影响,玉米螟、桃蛀螟、棉铃虫、金龟子等对穗部危害较重。特别是玉米螟,1991、1994年,夏志红等对玉米穗腐病与蛀穗螟虫发生的关系进行研究,并对大量果穗进行调查后发现,玉米螟的穗部危害是造成玉米穗腐病发生的最主要途径,占侵入的80%以上[4]。因此,玉米螟的严重危害可为穗腐病病菌提供条件。

2.4 种植密度不合理及收获较早

种植密度过大、氮肥施用量大、田间郁蔽、通风透气性差,造成高湿小气候,有利于病菌滋生和侵入。由于劳动力紧缺(青壮年外出务工),再加上当地农民收获习惯较早,一般玉米的乳线尚未消失,收获后水分较多,也是引起霉变的原因之一。

3 防治措施

3.1 加强玉米抗病种质资源的创新

玉米品种抗病性利用是最高效、安全、经济的控病方法。董华芳等已经采用大量材料对串珠镰刀菌和禾谷镰刀菌的抗性进行鉴定,发现自交系如P136、P138、SL2169等对串珠镰刀菌表现高抗;海孔-21、178等对禾谷镰刀菌表现高抗[1],可以作为抗病育种的基础材料。一方面需要加强抗病新品种的选育工作,另一方面需要加快转基因抗病玉米的研发。

3.2 选育抗、耐病品种及播种前种子处理

根据玉米穗腐病的发生规律,在发病严重的地区,首先应选用抗性强、苞叶长不开裂、生育期早、脱水快的品种,淘汰感病品种,如选用漯玉336、农大108等。制种田或自交系繁殖田,应选用抗病性自交系,如齐319、178、87-1、533等[5]。其次,用福尔马林200倍液浸种1 h进行杀菌,也可用50%二氯醌以种子重量的0.2%拌种,或用30%多·克·福种衣剂包衣,每100 kg种子用药200~300 g,可以有效控制玉米穗腐病的发生。

3.3 实行轮作,合理密植

可根据田间发病情况,实行2~3年轮作,收集田间病株残体,进行烧毁或深埋等处理,降低菌源。紧凑型品种栽植密度为6.0万~7.5万株/hm2,平展型和中间型品种栽植密度为6.0万株/hm2。

3.4 加强田间及收获后管理

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拔除田间带病植株,减少、抑制病害的扩散和蔓延。同时,加强水肥管理,合理配方施肥,增施腐熟的有机肥,避免偏施氮肥,搭配施用磷、钾肥,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重视拔节期或孕穗期的追肥,做到植株生长健壮,提高玉米对病虫害的抵抗防御能力[6]。

3.5 适时收获

避开阴雨寡照天气收获。收获后,应及时充分晾晒。场地较小、堆放较集中的隔几天翻倒1次,防止捂霉[7]。折断病果穗霉烂顶部,防止穗腐病的进一步扩散。入仓后,应做到自然通风、通气,一般保持相对湿度在80%以下。

3.6 病虫害防治

在玉米籽粒形成初期,及时防治害虫(主要为玉米螟、桃蛀螟、棉铃虫、金龟子、黏虫)对玉米穗部的危害。玉米螟是引起玉米穗腐病的主要虫害之一,可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向心叶撒施农药颗粒剂,以毒杀玉米心叶内的玉米螟幼虫。用1%杀螟灵颗粒剂,或5%辛硫磷颗粒剂3 750 g/hm2均匀拌入细河沙60~75 kg/hm2;在玉米心叶末期,用90%晶体敌百虫1 000倍液灌心,株灌10 mL;直到玉米抽雄时,可喷洒在雌穗顶端的花丝基部,使药液渗入花丝杀死在穗顶危害的幼虫。

4 参考文献

[1] 董华芳,宋伟彬,代小冬,等.玉米穗部不同组织对串珠镰刀菌和禾谷镰刀菌的抗性研究[J].玉米科学,2006,14(4):141-144.

[2] 石洁,王振营.玉米病虫害防治彩色图谱[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3] 李少昆,赖军臣,明博.玉米病虫草害诊断专家系统[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4] 夏志红,潘惠康,张兰新,等.玉米穗腐病与蛀穗螟虫发生的关系[J].华北农学报,1995,10(1):88-89.

[5] 王斌章,周卫学,田兰荣,等.玉米穗腐病的防治[J].河南农业科学,2002(5):16.

[6] 高丽平,丁桂亚,王建军,等.玉米主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1(8):165.

[7] 李少昆,石洁,崔彦宏,等.黄淮海夏玉米田间种植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上一篇:刨花楠木聚戊糖的含量分析 下一篇:基于MaxEnt生态位模型预测台桧大痣小蜂在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