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生品防患应自省其身

时间:2022-06-23 04:43:58

可以指责外国银行奸诈,可以把衍生品比做;政府可以“吓唬”外资银行,但这不等于国企就可以完全推卸自己的责任

中国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9月7日了一则只有一段话的简短声明,宣布支持国有企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终止某些亏损的油料衍生品合约。国资委“为维护企业国有资产安全”,正在调查对油料衍生品的交易情况,并表示帮助企业“尽力减少损失”。

西方媒体敏感地从中嗅出火药味儿,认为这是中国政府准备打击外资金融机构。《华尔街日报》和《金融时报》都及时报道并尽力解读了中国方针政策的最新动向。这种双方的合同,在一方有巨大损失的时候,对手风险本来就大,损失一方有可能无力甚至不愿承担亏损,以致毁约。现在中国政府公开给亏大了的国有企业撑腰,哪能不让国外银行提心吊胆?

新举措的出台,事出有因。2008年,一些大型国有企业滥用衍生品,造成灾难性的亏损。惨败的例子曝光度最大的是中信泰富,它赌输澳元一度损失高达147亿港元。中国国航和东方航空在航油期货合约上的巨额损失,也让人震惊。在此之前,在衍生品上遭受重创的企业还包括中航油、深南电、江西铜业等国企,哪家没有上亿元的损失?

所谓“亡羊补牢,犹未晚矣”,于是国资委一系列政策,限制国企的衍生品的交易;上述最新的公文,则进一步表明国家对国企权益的支持和保护。

衍生品误区

金融衍生品被国内媒体称为“金融鸦片”,美国投资大师巴菲特把衍生品中的信贷违约掉期(CDS,credit default swap)称做“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可见,不正确地使用衍生品,有可能会带来巨大损失。

但是,衍生品最初的基本功能本来不复杂,这些金融工具的诞生源于企业减少风险的需求。比如美国香蕉巨头Chiquita,因为产品成本大多是以美元支付,但是40%以上的产品出售在欧洲,为了减少外汇兑换的风险,长期从事欧元的套期保值。

长期以来,衍生品成为部分企业控制风险不可缺少的工具。比如,航空公司从事航油的套期保值,因为油价波动很大,通过对冲锁住油价,可望减少未来利润随油价的起伏。当然,还有些公司,对复杂的金融工具比较了解,专门从事衍生品的交易,从市场的差价上盈利。

虽然巴菲特提醒大家CDS的潜在杀伤力,可他老人家的公司也没有放弃在CDS上赚钱的机会。

中国国内的报道,一度渲染欧美银行靠在中国兜售衍生品这样的“鸦片”牟取暴利,怒斥外资银行欺诈中国企业。所以,政府出面打击一下外资银行的嚣张气焰,让国企出口气,还是蛮得人心的。

谁该负责?

然而,国企衍生品交易普遍亏损,并不能就此推定外资银行欺诈,还要具体分析每一个合同的公平性,以及外资银行是否通过违法手段迫使国企签约。

国内几大航空公司出现巨额损失的时候,国外的航空公司大多都有衍生品,但没有出现类似的问题。为什么国企在衍生品上就栽这么大的跟头呢?

总是斥责外国公司欺负中国企业,虽然说者振振有辞,可听上去多少有些滑稽。一来,21世纪的中国国企毕竟不是拎着鸟笼的八旗子弟,被描写成惨兮兮的“鸦片”受害者,实在搞笑;二来,国企被认定为成熟的投资者,所以应该有能力进行衍生品的交易。

另外,外国公司不是慈善机构,它的生存目的就是追求利润,有的时候,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可以不择手段。贪婪不是全部但至少是其本质的一部分。

不少人控诉外国公司欺骗他们,说是几百页的合同没有一个中国字,根本看不懂。问题是,看不懂为什么还要签字?中国企业不能指望外企发善心,更不能送上门让人宰割。

可以指责外国银行的奸诈,可以把衍生品比做;政府像溺爱宠坏了的孩子的家长一样,出来吓唬吓唬外资银行,这都能理解,但这不等于国企就可以完全推卸自己的责任。

原来,国家严格控制衍生品的活动,要从事衍生品业务的企业,必须获取中国证监会颁发的境外期货业务的许可证。而这些损失巨大的国企居然是“无证驾驶”。

更令人质疑的是,迄今为止,并没有看到国家处理任何一家违规的公司。难道事发之后就这么不了了之,不去追究任何责任?

危险的根本

最令人愤慨的,是动辄就用“交学费”之说搪塞所有的过错。并购失败了,算是“交学费”;衍生品赔钱了,也当是“交学费”。

问题的关键,还是权责不挂钩,不把国家的钱当回事。私有企业从来不敢这么慷慨地“交学费”。雇员丢了钱,职位早就不保了;老板出错,“交学费”的代价也许就是破产。

在这些受到重创的国企中,就是有许可证的,又有几家国企是真正懂得自己签的合同、真正熟悉衍生品的操作原理?国企不懂游戏规则,但它们更缺少的是风险意识。如何客观认识及评估风险,并能防范和控制风险,是现代企业管理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

归根结底,国企缺少的是熟悉国际金融市场的专业人才,缺少精通现代企业管理的人才。因此,与国际接轨的时候,难免相形见绌。一见老外的专家团队噼里啪啦地显示各种唬人的图像,心就虚了,人也蒙了。

外国人似乎已经把中国的这个弱点看透了。有个朋友被派到中国,我看到他的名片吓了一跳。朋友大笑说,那些显赫的官衔是虚的,但在中国很吃得开。

从表面上看,政府的干预让中国企业扬眉吐气,但副作用不是没有。美国媒体不失时机地渲染与中国做生意的种种危险。虽然外国银行现在只能静观国企的下一步行动,似乎也没有什么制裁的办法,但它们已经表示未来与中国公司签订对冲合同时,一定要求高额保证金,一旦中方毁约,可以减少损失。这样一来,中国真正需要对冲交易的公司,今后合同的成本无疑会大大增加。

虽然次贷的乱子还没清理好,华尔街已经开始寻找下一个赚钱的好机会了,或许这正是资本主义顽强不息的精神,也许这正是银行家的本性。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投行准备重新包装人寿保险,将其证券化,变成新的衍生品,从中获利。这样的产品,今后仍然会层出不穷。但愿中国的企业别又禁不住诱惑,成了牺牲品。■

作者为资深市场人士,长期在美国对冲基金业工作

上一篇:偏离公正的高频交易 下一篇:银监会出台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等18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