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回族口承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时间:2022-06-23 01:33:01

论回族口承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摘要:回族口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种类众多。相关政府部门和学者积极有为,在抢救和保护回族非物质文化方面作出积极努力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回族口承文化仍然面临边缘化和被消解的窘境。因此,对其保护和传承工作亟须跟进。

关键词:回族;口承文化;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12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2-0586(2012)02-0122-05

毋庸置疑,在全球化和现代性的趋同浪潮中,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的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遇着日益严重的危机。在这样的情况下,保护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国际社会面对的重大课题,从而也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术语在时下民间和学术界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口承非物质文化作为回族文化的重要因子之一,承载着回族人民的民族个性和审美理念,也凝聚着回回人民的精神品质。历经千年,传延至今。而今在时代潮流面前,回族口承文化的边缘化和被消解窘境,使保护和传承工作亟须跟进。

一、回族口承非物质文化的表现内容

回族口承非物质文化是回族群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口头传承的语言以及口头语言传承的各种文化知识和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等的总和。包括回族语言,民间文学中的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歇后语、谜语以及民间艺术中的民歌、说唱等。

(一)回族语言

主流学术界一般认为“回回民族的形成以有了汉语为共同语言为一个标志”,基于此,学者们认为回族以汉语为母语,没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有的学者则通过对回族“小经”的研究,认为“小经文字应被视为回族的民族文字”,进而认为回族有其内部使用的“回族汉语”。另外,有学者认为回族有自己独特的使用语言,并将其称之为“回族语言”,即回回民族在构建民族文化体系、自我认知手段和民族标识时,将普通汉语中的许多词语赋予特殊功能,而逐渐习俗化,并在使用中掺有阿拉伯、波斯等语言词语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民族语言。窃以为,作为“小经”的“回族汉语”,还是习俗化了的“回族语言”,或更准确地说是“回族话”,都属于回族口承非物质文化的重要内容。

(二)回族民间文学

1 神话。关于神话的定义,一般都认为它是远古初民创造的、反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主要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幻想性故事。关于回族是否有神话,学术界有三种观点:“回族有神话”“回族没有神话”“回族神话外来说”。即使有学者认为,回族作为一个非远古的民族,其缺乏产生神话的历史文化土壤,然而回族社会中间的确流传着神话,这是不争的客观事实。回族社会流传的神话主要有起源神话和自然斗争神话。其中起源神话以解释宇宙万物的起源为主要内容,代表作品《阿丹与好娃》《人祖阿丹》《阿丹与海尔玛》等等;自然斗争神话以解释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要内容,代表作品《阿当寻火种》《雪和雨的传说》《插龙牌》等等。

2 民间传说。民间传说是民众创作的与一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地方古迹、自然风物、社会习俗有关的故事。回族民间传说“体现了回族穆斯林理求真、意求善、性求美、身求洁、心求圣的高尚追求和美好心灵”,有人物传说、史事传说、风物传说、物产传说、风俗传说等几种类型。其中人物传说主要是关于历史上著名人物的故事。回族人物传说代表作品有《蜜枣的传说》《与蜘蛛鸽子》《的劝告》《世界上最早成为穆斯林的人》等等。回族史诗传说是回族民众对过去重要事件的集体体悟与经验,是回族集体传承的历史知识和族群记忆,此类传说有《回汉自古是亲戚》《宛尕斯》《回回的来历》《西域回回》《灵州回回的传说》《回回原来》《红军三过单家集》《彭老总在豫旺》《红军标语》等等。风物传说是关于山川古迹、风俗习惯或乡土特产的由来和命名的解释性传说。回族中流传的此类传说有《缠河的传说》《凤凰城》《六盘山为啥药材多》《教子胡同的来历》《飞来寺的传说》等等。

3 民间故事。根据故事反映的情节内容,可以将回族民间故事分为生活故事、幻想故事、寓言和笑话。生活故事讲述的是日常生活、人间百态,表现的是普世的经验和哲理。回族生活故事代表作品有《泥水匠巧治地主》《索里哈的故事》《伊玛目的故事》《赛里买的故事》《不见黄河心不死》《阿里和他的白鸽子》《主玛和月亮姑娘》《曼苏尔》《孝顺媳妇》《艾思麻的四个儿子》等等。幻想故事,一般也称神奇故事、民间童话等,它将神奇的幻想成分同现实生活交织在一起,反映主人公生活境遇由匮乏到满足的变化,或表现他的冒险经历与奇遇等。回族幻想故事有《太阳的回答》《白兔姑娘》《龙盘》《仙子下凡记》《金鸡》《白鸽子与阿里》《金雀》《黑娃和银华》等等。“民间寓言是一种带有明显教训寓意的、短小精悍的动物故事或人物故事。”回族寓言故事代表作有《猴儿也有丢盹的时间》《一亏的一补》《无义之人不可交》《松树的话》《狼心狗肺不久长》《装成羊的狐狸》《爱叫的蝉》《青蛙与蚯蚓》等等。“笑话是和生活故事接近而篇幅短小的一种故事题材……是口头叙事文学中专门进行讽刺和嘲笑否定性言行和现象的故事。”回族笑话代表作品有《作诗睡热炕》《穿衣镜》《哑谜》《亏心事》《两个阿洪讲经》《机灵和精明》《巧货》《火龙衣》等等。

4 谚语和歇后语。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流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根据反映的内容,回族谚语包括反映的谚语,如“真主喜欢的教是伊斯兰教”“虔诚的穆斯林,临危也念着伊玛尼”“九九盼雪,伏天盼雨,回回只盼伊玛尼”等等;反映良好生活习惯的谚语,如“身上不净,礼拜没用”“污秽以清水洗净,罪孽凭讨白消除”“洗浴不能少,费水使不得”“回回亡人死得高,清水洗净白布包”等等;传播生活知识和生产经验的谚语,如“东明西暗,等不到吃饭”“早穿皮袄午穿纱,晚抱火炉吃西瓜”“冰雹打一线,寒霜冻一片”“苦里出能人”等等。歇后语,是一种用巧妙的手法,表达抽象思想的艺术语言,具有通俗、诙谐、风趣的特点。歇后语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后半截是解释、说明。回族歇后语前半部分的比喻部分主要与回族的、生活习俗及地域分布密切相关。例如“穆民没有伊玛尼——丢了根本”“老回回喝盖碗茶——先刮两下”等等。

(三)民间艺术

1 民间诗歌。民间诗歌,主要是抒情性的民间歌谣和民间叙事诗。就回族而言,民间歌谣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花儿”。“花儿”又被称为“少年”,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等部分地区。根据音乐旋律特征和歌词格律形式,回族花儿被分为河湟花儿和洮岷花儿两大系列。其中“洮岷花儿仅仅流行于甘肃的岷县、康乐县等部分县区,相对而言,河湟花儿流行的地域和民族最为广泛,音乐曲令和歌词格律丰富而独特,影响也更大。”花儿表达的内容极为丰富,唱词蕴含丰富,包括人民的日常生活、男欢女爱、辛酸悲苦等等。

民间叙事诗,是民间口头创作和流传的、篇幅较长的韵文或韵散结合的作品。亦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注意塑造形象为其基本特征。回族民间叙事长诗,主要有两类:一是爱情类,反映女情生活中的热恋、相思与困惑,这类叙事诗在回族叙事诗中占大多数;二是英雄叙事诗,展示回族历史人物及其活动。回族爱情叙事诗代表作品有《马五哥与尕豆妹》《吆骡子》《红杜鹃》《织手巾》《相思秀》《蓝桥相会》等等;回族英雄叙事诗的代表作是《歌唱英雄白彦虎》。

2 民间说唱。民间说唱俗称“曲艺”,是一切说唱曲种的总称。它以说说唱唱的形式,给人说故事、唱故事、说笑话、说情唱情,反映社会生活。回族的民间说唱主要以宴席曲为表现形式。宴席曲可分为四类:散曲、叙事曲、说唱曲和茶曲。散曲有《恭喜曲》《青溜溜青》《十绣》等等;叙事曲有《兰桥会》《方四娘》《四贝姐》《杨家将》等等;说唱曲有《打财主》《园子家》《十二个月》等等;茶曲有《尕老汉》《飞凤凰》《数麻雀》等等。

二、回族口承非物质文化传承的现状及面临的困境

(一)回族口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及保护的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维持人类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创造力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性,在当下世界范围内掀起的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中,回族口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也随之全面展开。

1 政府部门的努力。政府部门对回族口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主要集聚在宁夏。作为全国唯一的省级回族聚居区,宁夏在抢救和保护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法规。2005年8月,宁夏政府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宁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面启动;2005年9月,宁夏政府印发了《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开始在全区范围内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2006年9月,宁夏政府颁布实施了《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工作有了法律保障;2007年3月,宁夏政府公布了31项首批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2007年7月,宁夏政府印发了《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办法》,标志着宁夏回族自治区初步建立了地方一级的名录申报体系¨“。在制定相关保护法规的同时,政府部门还支持民间资本于2005年在宁夏永宁县建立中华回乡文化园,并于2006年在回乡文化园建立了大型回族博物馆,集中展示回族伊斯兰文物,宣传回族历史及其文化。另外,校园的传承保护工作也被提上政府日程,迄今为止,宁夏教育部门和文化部门已在宁夏的西吉、海原、盐池等县的农村小学课堂教唱濒临消失的“山花儿”,对50名音乐老师进行培训使其具备唱“花儿”的能力,而“花儿”专家编写的《简编花儿教程》也已下发到宁夏各农村中小学。

2 学者的努力。在抢救和保护回族口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学者们积极有为,记录和出版了大量相关资料。众所周知,对回族口承文化进行整理、研究工作肇始于20世纪初的北大歌谣运动,这时期主要体现在对回族花儿的关照。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受全国范围内第一次大规模的民间文学采风工作的影响,回族歌谣、叙事诗、传说、故事、谚语等口头传统的搜集和整理也初见成效,这为回族口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之后至今,回族口承传统的搜集、整理与选编获得了丰硕成果,宁夏在这方面作出了历史性的卓越贡献,编辑出版了大量回族民间故事集或作品选、叙事诗集以及回族民间文学概要等著作;编辑出版了“回族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为数不少的相关研究论文也发表在各类期刊。2005年,宁夏大学回族研究中心建立了全国第一家回族文物展馆,其中包括对回族口承文化遗产的收集与保存。

(二)回族口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面临的困境

虽然相关方面的工作成就明显,但毋庸讳言,回族口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仍然面临诸多困境。

1 回族口承文化面临现代经济发展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特定的社会和地理环境中产生和存在的,其区域属性往往会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改变,从而使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生存的土壤。回族口承文化是回族人民长期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其主要靠回族民众生活的需要而产生,靠回族民众口耳相传而生存,靠回族民众代代沿袭而传承发展。然而,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物质需求的不断高涨,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的不断变迁,尤其伴随着电视机、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化媒介传播产品的普及,回族群众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被淡忘、遗忘。在社会发展大潮中,人们对传统文化失去了热情和信心,从而使得口承传统的空间越来越窄,口承传统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2 回族传统口承文化面临社会转型的冲击。在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中国社会正经历着社会转型,城市化作为社会转型的一个表征,对回族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在此背景下,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回族年轻人甚至中年人到城市打工,另一方面现代交通和通信媒体的发达,缩短了回族民众与城市及城市文化间的距离。与城市的频繁接触使越来越多的回族年轻人强化了作为“农民”或“少数民族”的身份意识。他们认为城市生活或现代文化是先进的、有趣的,而乡村传统的文化则是落后的、土气的。在此认知心理中,传统口承文化已无多大吸引力。我们知道,以口传心授为主要传承方式的回族口承非物质文化,其生命力在于代际相传和人心所向的民间风俗,一旦失去具有文化认同的传人,一旦失去集体互动的民风,就可能迅速地消亡。

3 回族口承文化面临现代教育的冲击。现代的、标准的学校教育,对于回族文化的传承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其为回族民众获得更广阔的知识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另一方面,其又以新的知识体系将回族民众和本民族文化隔离开来。现代的学校教育,通过一套为适应现代生活的、权威的知识体系,将受教育者纳入到现代公民的身份认同中去,使得回族孩子在接受现代教育知识的同时远离了地方传统和本民族的日常生活经验知识。作为家长的回族民众在现代教育模式的影响下,认为将孩子送进学校接受现代教育,能够使孩子有更多的机会脱离农村进入城市,成为“有知识”的人。因此,回族口承非物质文化传承危机在所难免。

三、回族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对策

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工作的开展以及相关保护措施的出台,给回族口承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带来新的希望,采取进一步的措施正当其时。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回族口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是一项公益事业、公共事业,国家和政府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担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窃以为,在回族口承非物质文化传承、保护中政府应有以下作为:一是应该通过积极引导,把握保护工作的方向,进行指导和规范;二是应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的保护体系;三是应当从财政上予以支持,并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引进社会资金用于回族口承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四是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文化主体的地位,能够做到尊重文化主体,不能反客为主。

(二)对回族口承文化进行全面彻底的清查,进行科学认定、立档和保存

回族口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非再生性,一旦消失就会成为历史的遗憾。因此,面对口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式微,调查与摸底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普查过程中,可以邀请相关理论研究专家,进行普查方法的指导,开展人员的专业培训,培养专业的普查人员;在具体方法上,应当采取全面摸底式的清查,以乡为单位,在“踏查”基础上确立普点;采用基层逐级上报和学者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另外,需要对收集到的回族口承文化进行科学的认定、立档和保存,如建立完整科学的回族口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字档案;拍摄完整的关于回族口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类学纪录片,并制作成光盘,以方便长期保存和传承之用;建立“回族口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使各种口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物质化、文本化;发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机构的作用,在条件成熟时可设立专门的博物馆或展示厅。

(三)建立健全回族口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

传承人在回族口承非物质文化传承过程中至为重要,就如学者所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总是与人的活动息息相关,如果从事民间艺术和技艺的人日益减少,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出现断脉,甚至断绝。”因此,建立回族口承非物质文化传承机制首先要建立良好的传承人机制。这需要对传承人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鼓励,给他们发放资助金,鼓励他们继续进行创作和积极主动地招收传人。邀请传承人在学校、广场或其他公共场合进行口承文化的现场艺术表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回族民众保护非物质文化的文化自觉观念和意识;将回族口承非物质文化纳入到回族地区的中小学及高校课程中,让年轻一代参与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动中。

(四)加大对回族口承非物质文化的理论研究

学者对回族口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具有研究基础和理论优势,故此可聘请相关专家参与到抢救和保护工作中,为保护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在以下方面,学者可以有所作为:一是不断深化对回族口承文化传承与变迁规律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分析和总结口承文化遗产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积极探索保护与传承口承文化遗产的新方式和新手段;二是发挥专家学者在回族口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定、保护方案可行性分析以及在名录专业性程序方面的指导监督作用。无可否认,学者在遗产普查、名录申报和实时保护的具体工作中,有不言而喻的前瞻能力和学术优势。

上一篇:夏日炎炎,谨防热伤风 下一篇:鲜活龟的运输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