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艺术设计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模式

时间:2022-06-22 11:06:57

试论艺术设计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模式

摘要:本文针对艺术设计类本科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这样的人”的问题,提出了该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以及此类人才应具备的素质、能力结构方案,并且提出以“课内外一体化”和“校内外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来实现所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介绍了按照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所进行的一些教育教学实践情况。

关键词:艺术设计 素质 能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艺术设计已扩展到人类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在产品的使用功能和制造质量无明显差别的情况下,创新设计已成为决定其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为此,许多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已由技术优先逐步转向设计优先。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创新型现代化设计人才,已成为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类本科专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本文拟针对这个问题做一初步探讨。

一、关于艺术设计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1 国内外相关现状分析。国外的艺术设计教育发展较早,创办于1919年的德国建筑与实用美术学校一包豪斯(Bauhaus),作为一所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专门学校,提出了“艺术与技术统一”的现代设计教育理念,在培养学生方面既注重艺术教育又注重技术教育。该校建立的“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被西方国家的现代设计教育所广泛采纳。现在,包豪斯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其教育思想的深远影响一直延续至今。时至今日,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设计院校还在参照包豪斯模式组织教学。同时,为了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欧美、日本等国家的艺术设计教育也在不断进行新的改革探索,进行学科的改造、课程体系的改革以及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等,以适应二十一世纪对现代设计人才的需求。

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始于二十世纪80年代初(此前仅有工艺美术教育)。当时。中国的现代艺术设计刚刚从传统的美术中分离出来,还很不成熟。而艺术设计教育则更是落后于现代艺术设计的实践,对于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仍未完全脱离传统的美术人才培养模式。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外先进的艺术设计教育理念和教学体系逐步被引进,促进了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经过二十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为满足社会对于现代设计人才的需求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然而。从总的情况来看。高等学校培养的艺术设计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仍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创新型现代设计人才的培养方面。还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正如有的业内专家所说:“仅仅有二十几年历史的中国现代艺术设计,还拿不出一个自己满意、社会满意、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因此,明确艺术设计类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探索有效的培养模式。以建立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是中国艺术设计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之一。

近年来,虽然国内也有不少学者、专家就相关问题做过一些探索,发表过一些见解。但就艺术设计本科教育究竟应“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这样的人”等根本性问题,却仍鲜见全面、系统的理论研究成果。目前设有艺术设计类本科专业的高等学校,具体情况和办学条件不尽相同。尽管也有一些学校在此类专业的教学改革方面做过一些探索,但从人才培养目标的顶层设计人手,探索建立相应的教育体系的比较完整、系统的研究与改革成果尚属罕见。鉴于这种情况。本文就此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与探讨,敬请同行专家批评指正。

2 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为了培养适应时展需要的艺术设计类本科专业人才,首先,应当使此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符合时展的需要。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6月13日)》提出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要求,结合艺术设计类专业特点,综合考虑相关行业对创新型现代设计人才的具体要求,首先,我们明确了艺术设计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坚持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培养方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既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又具有较强工程能力的现代艺术设计人才。

根据上述总体目标。结合各专业方向的具体情况,我们对此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进行了顶层设计,进一步明确了具有“中国文化底蕴”、“国际文化视野”、“市场经济视角”的应用型本科层次艺术设计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结构。(1)素质结构。艺术设计类本科专业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应当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艺术素质、科学素质、工程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等方面。该素质结构设计方案的特点是,不像传统的艺术教育那样仅侧重强调文化、艺术素质。而是注重提高学生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核心素质。不断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作为创新型设计人才还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特别是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具备崇高的道德修养。科学素质与工程素质作为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充分体现了现代艺术设计的特点及其最新发展趋势。德国著名建筑家“包豪斯”(Bauhaus)的创始人瓦尔特,格罗皮厄斯(Waltergropius)早在二十世纪初期就曾指出。现代设计是“艺术和技术,一个新的统一”。近一个世纪以来,现代设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快速的发展。一方面艺术与工程(材料、技术、工艺)的结合日趋紧密;另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断给艺术设计注入新的活力:作为一名具有创新精神的现代设计人员,必须及时了解相关领域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努力掌握有关新材料、新工艺、新媒体手段的应用情况,从而为创新设计奠定基础。因此。作为一名成功的现代设计人员不但要具备较高的艺术素养,而且必须具备一定的工程素质。(2)能力结构。艺术设计类本科专业人才的能力结构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由设计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构成的核心能力。二是与人合作共事能力、经营管理能力、表达与沟通能力、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等基本能力。该能力结构设计方案既突出强调了本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明确了能力养成教育的主要目标和重点内容:又为适应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基本能力指明了方向。设计创新引领产品的创新。是产品形成竞争力的基础和前提。设计创新能力是创新型现代设计人才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之一。设计创新的实现途径可以有多种,既可以通过设计上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的运用。也可以通过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来实现

设计上的创新:还可以在学习借鉴传统或外来的精神文明成果的过程中加以改造和创新,或者将不同领域的成熟技术(或成果)组合在一起实现“集成创新”。由此可见,设计创新能力的养成,不但需要加强和提高艺术素养,而且需要以必要的科学素质和文化素质为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了“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概念。后来,马克思又在《经济学手稿》中进一步提出“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概念。显然,艺术设计和科学技术等精神产品的生产皆属于精神生产,从这个角度来讲,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艺术设计也是生产力。因此,如何将艺术设计的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既是艺术设计人员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也是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能力。正因如此,将工程实践能力(亦即。将设计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列为艺术设计类本科专业人才的核心能力之一。

无论是要实现设计创新,还是要将设计成果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都需要设计者针对不同的具体情况,对于相关的要素和条件进行分析与综合,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与决策。此时。设计者所具备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应当指出的是,这种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依赖于设计者的知识和经验,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者的思维方式。对于创新型现代设计人才而言。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增强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提高设计创新水平的重要前提。

高等教育不能仅仅是一种就业教育,而且应当是一种创业教育。这是历史赋予高等教育的职责和使命。无论是作为就业者还是创业者,艺术设计类本科专业人才都必须具备设计管理、产品规划、成本核算、市场调查、消费心理研究等方面的经营管理能力,具备推销自己的设计方案以被客户接受的表达与沟通能力,具备以团队精神和宽容、共赢意识为核心的与人合作共事能力。此外,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跨文化交流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无疑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对于现代设计人员而言既是构成其设计表现能力的要素之一,也是其实现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因此同样是不可或缺的。

二、关于艺术设计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1 理论联系实际的课内教学。课内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如:实验、实习等),都必须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进行必要的整合与改革。例如:《设计构成》课程,将二维构成和三维构成的教学内容相整合,既注重课程内容的基础性、系统性,又注重案例教学和实践性环节,构成了理论讲授、个性化辅导、教学互动、课题设计、汇报展示等多个环节综合而成的课程教学体系,使学生在学习该课程的过程中,既掌握了有关的理论知识,又在创新设计思维和实践能力方面得到了锻炼和提高。目前,该课程已被评为天津市的市级精品课程。

2 产学研相结合的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本科教育阶段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为了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我校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特点,制定了毕业设计方面的指导性文件和工作规范,并且大力推行产学研相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式,要求毕业设计的选题必须来自企业生产实际或教师的科研课题。亦即:从毕业设计的选题开始,即:为原创性的设计奠定基础,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

近年来,我校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设计选题,已有98%以上来自企业生产实际或教师科研课题。在选题时,注重了学生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并要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实际需要,且具有一定的前沿应用价值。实践表明,这种产学研相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收到了明显成效。仅以2007年的毕业设计为例,不但毕业设计选题全部来自企业生产实际或教师科研课题,而且有18件毕业设计作品被企业采用。有8件作品参加国内设计大赛并获奖。还有10件作品申报了实用新型专利。近年来。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毕业设计作品,如:《儿童电吉他》、《可视对讲系统》、《“青花摇曳”电吉他》等一系列设计作品都受到广泛好评,并很快被企业采用和转化成产品。几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产学研相结合的毕业设计,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而且有利于促进毕业生就业。如:设计《儿童电吉他》的同学,不但其本人被采用该方案的企业所录用,而且还促成该企业另外录用了其他几位同学。

3 讲求实效的课外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包括校内的第二课堂活动和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应当与课内教学活动一起构成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完整的教学体系。因此,我们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宗旨,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框架内,对课外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了总体设计。一方面,努力强化课外实践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以更好地发挥其在实施素质教育和能力养成教育方面的作用。为此,不但将学生社团活动、校内外专家的专题报告、学术讲座等课外活动列入第二课堂的培养计划,而且将组织学生参加每年一度的中国北方自行车创意设计大赛等社会实践活动列入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另一方面,努力实行开门办学,尽量组织尽可能多的学生。积极承担企业委托的设计任务或参与各种高水平的设计大赛。近年来,我们先后组织学生参与了天津市出租车标志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日本大阪国际设计大赛等许多重要的设计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例如:我校组织学生参加天津市建城600周年纪念标志设计大赛,共提供了220幅作品,在由市民投票产生的30件优秀作品中,就有我校提供的14件作品,占4617%。通过组织学生参加高水平的设计大赛等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收到了一般课内教学难以收到的成效:这种实践经历不但使所有参与活动的学生终身受益,而且涌现出不少优秀学生和优秀作品。例如:以作品《健康风扇》获得第12届日本大阪国际设计大赛银奖的曹大伟同学,在与国际上众多高水平的专业设计师的激烈角逐中脱颖而出,为自己的祖国赢得了荣誉,也向国际设计界展示了中国大学生的水平和实力。

三、结束语

“教育目的”是教育实践活动的第一要素和重要前提,“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这样的人”的问题是所有学校、任何学科都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首要问题。在中国,艺术设计作为一种生产活动的历史还比较短。艺术设计教育作为高等教育领域起步较晚的一个分支,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还很多。对于本科高校而言,明确艺术设计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为实现这样的目标而须采取的人才培养模式,显然是十分必要和十分重要的。本文针对这一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提出了一些初步的看法,希望能够对业内同行在相关领域的研讨有所裨益。

[基金项目:天津市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建设研究计划(项目编号58)。]

苗延荣、钟蕾:天津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上一篇:发展体育文化产业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分析 下一篇:浅议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