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晓戈:《梨园春》的“当家花旦”

时间:2022-06-22 09:59:07

经常关注河南电视台的观众也许会发现,不管是河南卫视展示新形象的宣传片,还是河南电视台出版的各种出版物上,河南卫视名牌栏目《梨园春》主持人庞晓戈青春亮丽的形象总是出现在最显眼的位置。如果说《梨园春》是河南卫视的一个骄傲,庞晓戈则堪称是《梨园春》的形象代表。

“这个奖是给大家的”

毕业于郑州大学新闻系的庞晓戈在校期间就曾获得“韬奋新苗奖”。1996年进入河南电视台卫星频道,开始主持《文化博览》、《艺术空间》等栏目。1998年进入戏曲栏目《梨园春》做主持,她和搭档倪宝铎一老一少,一静一动的主持风格深受观众好评,曾两次获得全国“银话筒”百优主持称号。2003年庞晓戈荣获第21届金鹰奖优秀主持人称号,这是河南电视节目主持人中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也使她的主持人生涯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

记得当时记者采访她时,年轻的庞晓戈却显得十分平静:这个奖应该是属于大家的,它不是一个人的功劳,电视是门综合艺术,一个人有天大的能耐也不能包打天下。我的获奖是全国的电视专家、电视观众对《梨园春》栏目的认可,我个人只是在其中辛勤工作而已。没有大环境就没有小环境,我是在河南卫视营造的良好氛围中一步步走过来的;《梨园春》给了我一个展示的平台,没有优秀的节目不可能有优秀的主持人;我的搭档倪宝铎是我的良师益友,这个奖应该我们两个人共同获得;观众是我的最大的支持者,对于他们,我除了感谢还是感谢,除了努力工作还是努力工作。我的获奖可以看作是一个信号,河南卫视完全有实力打造自己的名牌栏目,可以推出更优秀的节目主持人。

“主持人也是新闻工作者”

庞晓戈如今已经成为了“明星”,《梨园春》每次下乡演出她身边总是围满了“追星族”。对此,她仍能保持着平常人的心态:“我不喜欢明星的做派,我喜欢做一个邻家女孩。我们下去演出,大爷大娘拉着我晓戈、晓戈地叫,我觉得特别幸福。”这种感觉可以在河南电视台主持人调查留言中得到印证,有一个农村女孩子这样说:“晓戈,我们全家都喜欢《梨园春》,奶奶还说我和你长得挺像的,真的想和你聊几句。”在她的眼里,庞晓戈不是明星,而是邻居家可以谈心的大姐姐。庞晓戈的主持真挚、本色、活泼而有灵气,也难怪她能在观众中有那样高的亲和力。晓戈说:“观众是大河,主持人要做一滴水,融在大河中,而不能是一滴油,浮在水面上。我的父母时常告诫我,你有什么呀,全是沾了电视的光。我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漂亮,也没有把自己当什么什么的,我就是一个普通的新闻工作者、一个普通的年轻女孩儿。”

看书就像吃馍喝汤过日子

我曾看过一篇关于主持人类型的论文,作者把撒贝宁当作“个性化主持人”的代表,把庞晓戈称作“专家型主持人”的典型。作者说:媒介产业化要求电视节目主持人要在自己的领域内成为专家和行家。河南电视台的名牌戏曲栏目《梨园春》的女主持人庞晓戈,她每天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学习有关戏曲方面的知识,使得她主持起节目来如一个“专家”,节目到高潮时,自己还能唱几句,拉近了和观众的距离。对于这一点,庞晓戈有她自己的体会和认识:主持人是个厚积薄发的过程,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主持人有没有东西他们一看就知道。对主持人来说,知识是最重要的,拼到最后就是拼文化修养。这几年工作很忙,不停地往外掏,补充的东西太少了。临时补充那是急就章,就像是输液,治的是急病,而看书就像吃馍喝汤过日子,看似没用,人却一点点长大了。

“树立主持人意识”

从当初的“报幕员”到后来的主持人,主持人在电视节目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庞晓戈说:作为《梨园春》节目的主持人,代表着栏目的形象,面对的是数以万计的观众。如今随着栏目知名度的不断提高,观众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作为主持人,站在栏目和观众之间,我深切感受到了观众的鼓励和支持,也更切身地体会到了自己肩上担子的重量。主持人要有“主持人意识”,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节目的全过程中去。

对于这一点,庞晓戈深有体会。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认真地参与到节目中去,做到心中有数。为了最大限度地把握晚会的结构,我们总是提前投入,参与策划,和导演共同讨论并亲自串词,还要注意与演员的沟通和交流。《梨园春》采取的是现场直播的形式,规定的时间一分不能多,一分也不能少,主持人也就成了橡皮筋,必须能伸能缩,也就是说要具备随机应变、临场发挥的能力。除了主持人的随机应变外,还应在控制观众情绪等上面随机应变,因此,“现挂”也是主持人必备的本事。同时,《梨园春》虽是一个戏曲节目,但它的娱乐性、知识性也是主持人必须注意的。

如今的庞晓戈已经是《梨园春》的“当家花旦”,而几年前认识她的时候,还是个刚出校门的小姑娘,经过6年的磨炼,如今的庞晓戈已经长大了,更为难得的是,她对自己对工作对成绩都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刚开始主持节目时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时间长了越来越觉得如履薄冰。我从来没有为自己设计过未来,只求踏踏实实地工作,把节目做好,有多大劲儿使多大劲儿。

上一篇:在“必听性”上下工夫 下一篇:开往春天的电子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