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文艺年鉴》与四川文艺发展的关系和互动

时间:2022-06-22 07:58:53

《四川文艺年鉴》与四川文艺发展的关系和互动

2008年,四川第一部文艺年鉴出版了。《四川文艺年鉴》是由省委宣传部与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各有专长的专家联合编纂而成的,迄今已出版了四部。编纂专门的文艺年鉴在我省是第一次。《年鉴》设文学、音乐、美术、舞台活动、电影电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交流等7个专题。《年鉴》以与四川文学艺术发展紧密相关的问题为切入点,以文学艺术领域在本年度的重要实践和重大现象为收录对象,梳理本年度文学艺术发展脉络,力求编出一部资料翔实、具有充分的信息量和显著的前瞻性,能反映四川文艺真实面貌的文艺年鉴。

存史与资政

5年来,《年鉴》担当了四川文学的见证者和记录者,文化议题的设置者和文化建设践行者的角色。它既重视对经典作家作品的解读,也重视对文艺现场的跟踪及对当代文学前沿问题的研究。

目前,除《中国文艺年鉴》外,全国只有少数几个省市有单独的文艺年鉴。四川省能够推出文艺年鉴,标志着四川在文艺创作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上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与四川作为文化大省的地位是吻合的。几年下来,编撰四川文艺年鉴的意义逐渐显现出来。它反映在以下几方面:

1、《年鉴》的编辑出版及时反映了全省文艺创作信息,充分展示了全省文艺创作及研究动态,揭示并记录四川文学艺术的发展过程,已经成为了解四川文艺的一个重要“窗口”。2、记录历史,对积淀四川文化起了重要的史料作用。3、发挥了服务现实的文献作用,正在成为省委实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建设高品位文化大省举措的重要载体。

《年鉴》正在逐步成为四川文学艺术的新品牌、新标志。

编写原则

《四川文艺年鉴》的编写方针是全面、客观、系统地记录四川文艺发展的足迹。编排体例严格按照年鉴类工具书体例编排,力求规范化、注重创新性;按照文学艺术特殊规律,分门别类地记述当年度的文艺创作成果、学术研究与评论、文艺界的重要事件与活动、重要政策文献等内容,全面的进行梳理与概要的描述;每章著有“概述”,是对全省当年各艺术门类发展的宏观综述。年鉴要求文艺资讯翔实,学术提炼精到,集中展示四川文艺一年来的客观走向与基本风貌,认真分析四川文艺发展演进中的主要特点与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方便读者和研究者查阅,文艺年鉴除遵循一般的体例外,以时间为序精心排版,真实记录。

年鉴把文献的真实性系统性放在第一位,兼顾学术的权威性性、观点的多元性与资料的翔实。编撰《四川文艺年鉴》,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力图以文学研究、评论的原创性建设来抵御所谓文学“边缘化”,同时也注重在史料、研究方法等方面高度的自觉性,注重记载四川文学的真实风貌,发掘和建立当代文学的第一手史实。实际上也是原创性研究方向的一次“向外转”。

年鉴与四川文艺创作的类型化互动

《四川文艺年鉴》的编篆工作已经走过了五个年头。我们希望在编辑理念上不断创新,这就要关注年鉴编纂与四川文学艺术现场的互动。《四川文艺年鉴》每年出版一部,一年一个主题,形成了一条贯穿四川文艺发展脉络的轨道。

例如2008年的《四川文艺年鉴》。2008年很特殊,在这一年四川文艺年鉴贯穿了抗震救灾精神这条主线。年鉴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真实记录了抗震文学井喷爆发的文艺现象,记录了抗震救灾主题文艺活动的巨大成效,记载了四川抗震文艺呈现出的整体书写特质,即以从容直面灾难,以自信应对灾难,以理性反思灾难,以艺术审视灾难。在文学观念上,年鉴提出汶川大地震后勃兴的“地震文学”是当代中国一次大规模的灾难叙事视野呈现,提出灾难是文学的永恒母题等理论观点;认为从文学书写来看,灾难考验民族意志,考验四川人的精神品质。抗击灾难同样能够锤炼升华民族精神,形成民族精神新结晶。年鉴认为,“抗震文艺”将以其独特的精神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成为新中国文艺的绚烂奇葩!

同时,2008年年鉴也记录了我省文学创作对中国现代性与现代化问题的思索;反映了“底层写作”更加注重文学性的创作现象。认为四川作家群正在赢得独立的艺术生命和品格。

2009的主题是秉承审美意识形态性,注重文学艺术对精神的引领作用。

“5·12”汶川特大地震过去一年了,但四川文艺工作者没有停止思考和写作。2009年年鉴着力于总结四川文艺家以“铭记·感恩·重建”为主题进行的重量级文艺创作,分析灾后我省的文艺创作开始由先前的井喷状态逐渐沉淀,进入文化精品孕育期这一重要现象,归纳出三个特征:第一,震后一周年的文学作品呈现出书写形式的多样性与立体感,书写倾向的宏大化与个体化;书写主体的全民性与民间性。第二,“抗震文艺”成为2009年四川文艺创作的主旋律,精品迭出。第三,抗震救灾文艺创作理论思考引向纵深。思考“抗震文艺”的审美超越观念与精神家园的审美需求,思考“抗震文艺”理性精神与文化自信,同时思考地方文化传统的复兴对精神家园重建的意义。这些理论探索,为推动抗震文艺的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从年鉴的丰富记录与总结可以看出,“抗震文艺”已成为四川文艺工作的重要成果,成为四川文艺在当代中国社会进程中留下的宝贵而独特的精神成果。同时2009年鉴也总结了四川文艺在具有优势的文学、戏剧、影视、美术、书法、摄影等门类方面的不俗表现,认为2009年四川文学创作在写作的深度和广度方面都有不小的收获。这样,年鉴以事实说话,得出2009文艺创作正在向精品迈进,“四川制造”能够叫响全国的结论。

2010的主题是:以“文艺川军”为标志,四川文艺的品牌战略开始提速。

2010年,年鉴收录了四川文艺界实施精品战略,地域联合,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等重要举措;总结了四川文艺界围绕灾后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这一重大事件开展的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记录、总结感恩奋进的进取精神和丰富成果。年鉴围绕抓文学艺术的精品力作这一最核心的命题与最紧迫的任务,分析了2010年度四川文艺的新变:一,文艺创作向纵深发展,创作主题向多元化扩展,创作视野开阔,切入视点更独特,对社会与文化现象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二,文艺队伍向高端集聚,本土重量级艺术家首次吹响了“集结号”;三,四川文艺面临的文化环境更为繁复,文学艺术的创作与传播、文学艺术的审美与市场都面临许多新课题、新挑战;四,开创文学艺术新的体验方式和新文化商业模式,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崛起。五,纪念汶川地震两周年,感恩奋进,观照人文。六,四川文艺的制度建设也开始提速。

五年来,年鉴着力于通过这一存史、资政的年度写作载体,为四川文化大发展作贡献。我们希望把更多具有巴蜀风格与四川特色的文艺精品写入历史,为今后撰写《四川文学艺术史》搭建基础。

上一篇:论《孝经》之孝道观在伦理社会的正面意义 下一篇:杨学宁和他的芙蓉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