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构建适应儿童的小学数学教学

时间:2022-06-22 03:27:47

谈谈构建适应儿童的小学数学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本文来源:轩辕文献网)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同时,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这就为我们的教学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即我们的数学教学要走进生活、走近儿童。

一、将课本中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课本是生活中数学的一种提取、概括和升华,它只是为我们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生活范例”,任何“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贴近儿童生活的素材,都可以成为数学学习的内容。例如,我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时,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百分数的资料,上课时采取小组交流的形式,说说数据的来源及百分数的具体意义。学生争先展示各自的资料:印花围巾商标上“成分比:100%山羊绒”;张裕干红葡萄酒商标上“酒精度:12%(v/v)”;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统计,“2002年我国粮食总产量448万吨,增产1.0%”;山东省人口中,汉族人口9017.30万人,占99.32%,少数民族人口为62.01万人,占0.68%…… 一大宗鲜活的数据走进了课堂。这样,把生活和数学结合起来,会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通过这些数据的展示,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百分数的意义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在接受书本知识的同时,又不断受到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的碰撞和冲击。不少课本中没有出现、课堂上没有接触到而生活中又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常常会成为他们学习、生活中新的困惑和难题。例如,学习了“千克和克”之后,我让学生到生活中观察并感受物品的重量,就有同学提出“净重”和“250±5克”等实际问题。关注并帮助他们解决这些困惑和难题,是对书本知识学习的一种印证、补充、拓展和超越,是对生活的一种积极应对,这样的内容也应成为数学教学的内容之一。

二、教学过程体现“以人为本”的数学教学思想

新课程标准强调:义务教育阶段应努力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获得必需的教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数学课程理念,这有利于确立“以人为本”的数学教学目标走向,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掌握数学工具、感受文化魅力、形成健全人格、获得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力量源泉。

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自己去经历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独立思考、大胆想象、勇于探索、合作交流,使他们在不断的再发现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整个精神世界都得到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当学生弄清了长方形表面积的定义后,我适时地提出:“怎样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呢?”同学们兴趣盎然,思想活跃, 提出了几种不同的方法:(1)一个面一个面地求面积,然后求出6个面面积的和;(2)先求出上、左、前三个面的面积之和,再乘以2;(3)把长方体剪开,发现上下面的面积加上前后左右面的面积,就等于长方体的表面积。这样,学生利用已有的平面图形的面积知识,很好地解决了立体图形表面积的计算问题。学生又在教师的引导下继续思考:“哪种方法最简便呢?”通过比较、评价,将探究活动推向较深层面。这样,学生通过“做数学”亲身体验了获取知识的乐趣,对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刻,同时,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创设乐学情境,使学生的认识与情感和谐发展

数学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识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现代教学要摆脱唯知主义的框框,进入认知与情意和谐统一的轨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要重视他们在数学学习中的情感投入,努力为他们创设一个情境,使他们体验到学习是一种乐趣,从而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例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一课的练习中,模仿“幸运52”中猜商品价格的环节,让学生猜分数。将全班学生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派2名选手,由一名同学背对屏幕猜这个分数是多少,另一个学生则根据屏幕上的分数判断他说大了还是说小了,然后猜分数的同学根据提醒不断调整,直到猜中为止。在规定的时间内猜的最多的小组获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热情高涨,气氛紧张激烈。这样,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投入了丰富的情感,轻松地掌握了新知,真正做到了“发展并快乐着”。

四、将数学教学和其他学科有机融合,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

数学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是人们生活、学习和劳动必不可少的工具,同时,它和其他的学科又有着密切的联系。新的课程改革强调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又较宽,因此,在数学课上,不应只引导学生学数学知识、练数学技能、进行数学思维训练,还应顺应学生的需要,用“大课程观的理念”将数学教学与其他学科有机融合起来,“跳出数学看数学”。例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时,先让同桌互相画正面像,展示各人的作品,同学之间相互评价,接着,介绍画人的正面像要按固定的比例去画,即美术上的“三庭五眼”(出示相应的头像图解);然后,通过众人喜爱的几位名人的正面像来印证;最后,形成几道比例式来引入比例的概念。这种从美术到数学的教学,给学生以美的启迪和享受,大大拓宽了数学学习的视野,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再如,结合数学教学讲一个小故事,放一段动画片,做一次实验,来一些表演,这样或描述、或演示、或体验,都能给学生以深刻的启迪。因此,如果能以开放的姿态展示数学与自然、数学与社会、数学与音乐、数学与儿童生活的联系,必定能从有限的教材中再生无限,于“滞后”的教材中开掘鲜活,在“片面”的教材中构建完整,从而激发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上一篇:环保教育从小抓起 下一篇:高校图书馆管理理念的发展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