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化学教师如何写教后记

时间:2022-06-22 12:27:36

浅谈化学教师如何写教后记

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需要高素质的教师。要使化学教师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除了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提高综合素质以外,还要认真写好教后记。教后记是提高化学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试从五个方面谈谈化学教后记的写法。

一 教后记要记失败原因

化学教师仅有经验的积累是不够的,还必须对自己的这些经验进行批判性的剖析反思。任何教师上完一节课后,总会感到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的课甚至是以失败而告终,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课后没有及时总结、冷静思考,以及没有仔细查找不足甚至失败的原因,没有寻求解决的办法,那么下次的教学过程中就有可能“故态重演”,重蹈覆辙。事业成功道路上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的满足和不求上进,只有不断战胜自我才能走向成功。“教然后知困”,通过写教后记,教师就能达到吃一堑长一智,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的效果。

二 教后记要记教材教法

对教材的教法不仅要着眼于本节内容的处理,还要放眼于本节后面的内容,以便找到迁移点、落脚点和深化点,为学习后面的知识奠定基础,扫清障碍。在着眼于本节内容外,还要回头去复习前面的相关知识或衔接,对本节内容做铺垫,有助于理解本节内容。教材内容的编排是否合理适度;教材体系的安排是否合适;是否考虑到教材的科学性、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和育人性;教材重点的问题和错误,特别是对教材编写、安排的建议;教学设计哪些符合学生实际,哪些不受学生欢迎;学法指导是否到位,是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等。教无定法,贵在有法。日常教学过程中,随时会有创新,只要及时记录并整理就能积水成渊、积土成山。

三 教后记要记教学探究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进行科学探究,认识未知世界,需要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例如,第三单元“分子的运动”。这个探究可以完整地包含探究的各个步骤,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要求并不高,学生完全有能力自主进行“猜想”和“验证”环节的活动。因此,本人利用这个探究活动,对学生进行了探究步骤的展示。

第一,演示实验。A和B两只小烧杯,A烧杯中装有浓氨水,B烧杯中装有蒸馏水和酚酞,用一个大烧杯罩住两个小烧杯一段时间后,B烧杯中的溶液变红。

第二,提出问题。“为什么B烧杯中的溶液会变红呢?”

第三,提出假设猜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提出假设,假设一,B烧杯中的物质在空气中放置的过程中本身会自然变红;假设二,大烧杯罩住B烧杯后,会有某种物质进入B烧杯,使其变红;假设三,A烧杯中有某种物质进入B烧杯中,使其变红。

第四,设计方案验证:要得到正确的结论,必须让学生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方案一:取少量蒸馏水,滴入几滴酚酞,久置不变色;方案二:将蒸馏水和酚酞的溶液用大烧杯罩住,无变化;方案三:取少量酚酞,向其中滴加氨水,溶液变红。

第五,获取结论:如何对验证实验做出解释,得出结论?学生很快就得出假设三是成立的,是A烧杯中的氨分子不断运动,挥发到大烧杯的空气中,再进入B烧杯中的结果。最后,探究的结论要直接对以下问题:探究的实效性、实用性如何,是否适合本年级的章节内容或适用于某个知识点的处理;主要优点有哪些,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如何;成果和得意之处在哪里;有利于学生哪些方面的发展,还存在哪些方面的不足;今后应如何改进等进行记录小结。这种教后记非常有助于对新理论、新思想的消化、吸收、应用,使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不断更新,始终处在教学探究的最前沿。

四 教后记要记学生反馈

采用问卷法与访谈法,让学生和教师能够畅所欲言,从而收到很好的信息交流效果。学生对教学的反馈情况,包括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兴趣爱好,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的评价,学生对教材的接受程度,所提出的意见、建议、希望和要求,学生在某个问题上发表的独特见解等。这是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真实感受,并且对这些问题做好记录和小结,必将为以后的教学设计、教学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学生的反馈对减轻学生负担、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五 教后记要记学生的思维特点

初中生的化学思维往往受到思维离散性的影响,从而在化学概念与原理、化学性质与变化、实验操作与手段的本质理解呈孤立、间断的状态或停留在机械记忆的水平上,影响了思维能力的提高。初中生化学思维品质的培养,离不开化学实验与化学直观教学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化学实验与化学直观教学。针对中学生这个年龄段思维的特点,对事物认知的程度、观点,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等,如实地把这些情况记录下来,为教师以后的教学参考做好第一手借鉴材料,对启发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写教后记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贵在重视、贵在落实、贵在及时、贵在坚持,长期以往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一篇:关注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 下一篇:大学物理教学中更应渗透人文精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