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主线问题,提升课堂效率

时间:2022-06-22 10:19:09

巧设主线问题,提升课堂效率

一、主线问题的设计原则

一篇课文仿佛一个文学宝库,里面有无数值得人们挖掘的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备课时老师们精心准备,总觉得这个点好,要讲,那个点有用,不能丢下,导致课堂教学事无巨细,学生则贪多嚼不烂。课堂采取平推法,一问一答地毯式轰炸。一堂课缺少那么一个贯穿始终的主心骨,一篇课文学下来,老师们长舒一口气说:“总算都讲到了。”殊不知,学生们的脑海里存留的仅仅是一些碎片式的印象,对文本整体的写作方法和思想情感的把握欠缺。主线问题就是一根化零为整的金线,让课堂教学浑然一体,让一篇文章不再支离破碎。既然一篇课文如此精彩纷呈,那么如何取舍才能设计出一个统摄全篇的主线问题,就需要我们把握一些原则。

l_思想情感主线原则

古语有云:夫观文者,批文以人情。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当作者情之所至,不得不写时,一篇好文章便流淌自笔下。文以载道,当生活中的人事物触动作者心弦,心中有所感悟时,自然要记录成文留下当时的感触。因此思想情感,中心主旨就成为设计主线问题时要考虑的重要原则。例如《匆匆》,这是一篇经典的抒情散文,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散文较少,文章一会写八千日子,一会写饭碗水盆,一会写轻烟薄雾,句句经典却搞得学生摸不着头脑。但是当把主线问题设定为:文章写了时间的哪些特点,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不管学生找到了哪些特点,不管学生批注出哪些写作手法,其要表达的情感都是对时间匆匆一去不复返的无奈和惋惜。这样一堂课形散而神不散,学生每一次品味赏析都是一次触碰作者内心世界的机会,不知不觉中教学难点得以达成。

2.教学重点主线原则

小学人教版语文教材是以单元主题为核心,知识呈螺旋上升的结构编写的。每一个单元都会有单元训练重点,这个重点往往是教学上的重点。比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组单元教学重点是学习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因此《少年闰土》可以将主线问题设计为:少年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样同学们在阅读探究文本时,可以把力量全部用在描写闰土的语句上,从中感悟闰土形象,教师相机点拨人物描写方法。35分钟一节课,要想高效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规避非重点,甚至次重点,而直击重点难点。

二、主线问题的设计方法

根据上文的述,主线问题的设计一定要把握思想情感和写作方法,主线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写作方法的学习过程,就是思想情感的感悟过程。在设计主线问题时,是否有什么方法和技巧呢?

1.题目拓展法

题目,文章之眼目者也。通常很多文章的题目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文章思想情的深度表达。例如《山中访友》一课,山中访友的友就是全文的文眼。“山中的朋友们有什么特点,与作者关系如何?”特点就是引导学生从修辞手法赏析,关系就是引导学生感悟作者亲近自然,热爱自然,愿意和大自然交朋友的情感。当然这个主线问题的提出,需要一个铺垫即:作者去山中拜访了那些朋友?

2.关键词句法

许多文章中有一些关键词句,往往对文章思想情感和主要内容有着高度的概括。比如《怀念母亲》《詹天佑》等课文中的关键句,都是设计主线问题的捷径。在这里我想重点说说关键词对于设计主线问题的帮助。例如《第一次抱母亲》中的两个关键词“重担”和“愧疚”。主线问题可以设计为:母亲身上的重担是什么?我为什么愧疚?教师引导学生从文本内和生活中去感悟母亲的重担的含义,感悟越深,内疚自责越甚。不必面面俱到地平推,而要有针对性的挖坑、砸坑。

3.文章脉络法

以说明文、议论文为典型的许多文章在结构上都有一个特点就是脉络清晰。这类的文章通常是常识性的,其语文性似乎不强。因此这样的文章在设计主线问题的时候不需要化简为繁,不需要另辟蹊径,只需要简简单单引导学生树立文章脉络即可。比如《新型玻璃》《为人民服务》等等,主线问题设计为:文章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有什么特点,文章围绕为人民服务写了哪几个方面?在学生和老师一起梳理文章思路的同时就是学习文章谋篇布局,学习文章结构的过程。

4.写作手法和思想情感法

文章第一部分已经论述了在设计主线问题时必须有写作手法和思想情感的依据,许多文章的手法上训练重点是突出的,情感是单一的,因此可以从这个角度设计主线问题。例如《再见了亲人》主线问题为:从文章中的哪些描写可以体会到他们亲人间的情感?这样课堂教学从写法中感悟依依不舍的真情,一举两得,提高了课堂效率。

综上所述,主线问题是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能够改变满堂问、满堂灌的现象。从整体出发,到文章细节,在从细节回归到文章整体的教学思路。避免了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松散状态,教学有了主次,有了重点,有了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回归。

三、主线问题的铺垫

主线问题的设计通常需要一些其他问题的铺垫和支撑,从而更好地引出主线问题。举两

个例子,第一,《白杨》的教学主线问题,以抓关键字“秀”展开:白杨的“秀”体现在哪些地方?再结合“外秀”(树形的优美),“内秀”(借物喻人的品质)来展开教学。但是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前,需要让学生先找一找白杨的特点,把“秀”这个关键字提炼出来,这就是主线问题的铺陈。第二,还是以上文提到的《山中访友》为例,主线问题抛出之前应该先问学生:作者都拜访了哪几位老朋友?这是为了帮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之后,再深入到文章的局部,去探究每个朋友的特点,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与朋友的深情厚谊。

当然不单提出主线问题前需要有教师巧妙地预设和铺垫,主线问题抛出后,如何用支线问题去支撑主线问题,如何让学生发散出去的思维再回归文章整体,这些问题都是教师在研究主线问题式教学时需要继续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作者单位:营口市站前区建设小学 辽宁]

上一篇:高职3+2专本贯通冶金专业英语教学实践的探索 下一篇:利用心理学原理对小学生进行正确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