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丝巾 春孩子

时间:2022-06-22 06:06:46

火车车厢一节节地经过了隧道,风送来了木棉的味道。她抬起头,安静地望着窗外萧瑟苍凉的景象,眼睛像一泓绿水,脸仰成倔强的角度。她,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前程似锦,却毅然决然地选择来到大西北这个偏僻的小村庄,义务支教。

教室比她想象中还要破烂,昏暗的灯光是教室中唯一的光源。课桌由一条条干裂的木板无规则地拼凑在一起。墙壁四面透风,透过墙上的缝隙望出去,一片荒凉,没有一点绿色,一点生命的迹象。坐在教室里的学生,都穿着打有补丁的衣裳,但他们纯洁的眼睛都望着同一个地方――她的脖子上,一条鲜艳欲滴的绿丝巾在跳跃。她望着孩子们清澈羡慕的目光,绿池般的眼中泛起了涟漪。她想:一定要让这些孩子看到绿,感受到生命的颜色。

然而,干涸的大西北哪里来绿,只有漫天的沙和被火抚摩过的大地,仿佛这里永远是被春风遗忘的角落。她跑遍了整个村庄寻找绿,结果一无所获。正当她绝望时,在一个山崖边她发现了朝思暮想的颜色――绿。一个羸弱的身躯立在山崖上,哦,原来是芦荟。

她欣喜万分,小心翼翼地从崖边采下了它,下山时却意外地扭伤了脚。她心想幸好没有摔坏了那株芦荟,她忍着疼痛缓缓下山。这时几个孩子发现了她――戴着绿丝巾的漂亮老师。在这几个孩子的搀扶下,她回到了教室,将芦荟植在了教室门口的台阶边,孩子们围着它露出了灿烂的笑容,那是一种最耀眼的笑,明媚如二月的迎春花。她不禁想起:“孩子是春天的另一种形式。”在这株小小芦荟的掩映下,她仿佛看到了大漠里绿树成阴,孩子们穿着新衣裳,坐在明亮的教室里,朗读着朱自清的《春》。脖子上的绿丝巾被风吹拂到了她耳边,绿丝巾告诉她说:“这一切都会实现的。”

点评

作为中学生,或许他们的阅历还不够多,而这并不影响他们视野的广阔、思想的深刻。“西部支教”的生活并不为他们所熟悉,可是这篇文章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那是因为作者的切入点是情感――那份渴慕,那份爱。“跳跃的绿丝巾”唤醒了读者心灵深处并不陌生的情感。

【作者系福建省龙岩市第二中学虎岭文学社社员,指导并置评:陈黎雅】

上一篇:高考复习要对症下“药” 下一篇:迷人的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