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扬个性健全人格的高中语文教学初探

时间:2022-06-22 12:45:16

张扬个性健全人格的高中语文教学初探

【摘 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健全学生人格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逐渐提高具有个性的教学能力,需要打造师生真正民主互动的课堂,需要通过阅读过程迅速建立起学生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语文教学 个性人格 民主课堂 精神家园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明确规定:“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那么,体现出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健全学生人格呢?我主张把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弘扬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培养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及健全人格的理念实施到语文教学当中。

一、教师要体现出个性和风格

语文教学不但要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字,而且要学习语言文字所承载的理、境、情、趣等。“课标”的实施,并不排斥教师教学个性化的发展。有教学个性的教师,他们的课往往体现着一种独立思考的精神,展现着自己的教学素养。如果教师的个性学生可以接受并喜欢,就能使师生关系融洽,课堂上就易形成生动活泼又宽松的气氛,学习效果也会事半功倍。教学个性可以促使教学风格的形成,而教学风格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语文教师一旦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就既能在教学中更好地传授规定的知识,又能不定期地向学生传递兴趣、理想、态度、情感等非智力因素。

语文教师的教育观念要有个性,要敢于否定,敢于挑战书本、挑战共识、挑战权威,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有了改革创新精神,才能谈得上播种个性精神。

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要有个性。教学应该因时、因地、因文、因人而异,要别具一格,丰富多彩。一味跟潮流、随大流的作法是不足取的。只追求所谓“共性教育”的教学是没有活力,缺乏顽强生命力的。语文教师的教学应在灵活学习别人经验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开辟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语文课堂的组织、实施要有个性。一堂课的思路、结构、过程等的设计和运作,只能根据活生生的课堂来安排,对于几“环节”几“步骤”等条条框框,如不假思索地“拿来”,其结果必然是钳制了自己的思想,套住了学生的手脚,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只要遵循教学规律,教师便可大胆在课堂教学中张扬个性。

总之,语文教师要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从自身实际出发研究教学艺术,努力做到扬长避短,在求同的基础上存异,逐渐提高具有个人特色的教学能力。通过自己的个性、自己的人格去影响学生、引导学生,使语文教学充满人文情怀。

二、要有创造性的民主互动课堂

许多老师上课主要是完成知识传授,学生就是掌握知识,学生学习过程中内在的精神因素得服从这一前提。我曾听过一个老师讲公开课《祝福》,这位老师想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运用了启发式教学,如分小组讨论,分角色朗读,播放《祝福》的电影片段等等。但这位老师所追求的是让学生行动起来,一堂课的教学活动是教师主导的戏。这堂课的重点与高潮放在讨论课文中祥林嫂嫁给贺老六时的闹与撞。作为高二的学生,应该有自己的见解,有说祥林嫂做惯了城里鲁四老爷家的佣人,当然不肯嫁到深山老林里的贺家;有说祥林嫂深受封建礼教的毒害,好女不嫁二男;也有说祥林嫂只是恨其婆婆贪钱把她卖了等等。但是,老师都不满意,因而拼命要大家动脑筋,在无可奈何情况下,他只得在电脑大屏幕上打出:反映了祥林嫂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反抗。老师归纳说,有压迫必然有反抗,祥林嫂死前问人死了以后有没有灵魂,也是这种意识的表现。下面同学一片肃静与茫然。

听到这里,我想,倒不是说老师这一“标准答案”毫无道理,问题是其教育理念的偏误。教师要千方百计把学生诱导到既定设想中去,忽视了学生本身对作品的体验,更不懂得学生得出的结论比引导学生达到教师确定的目的更有价值,而学生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创造精神完全被剥夺。这种“伪民主、伪学生”的互动课堂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是非常突出的。

作为新课程时代的课堂,要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要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课堂应是师生真正民主互动的课堂。课堂应是师生共享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而不仅仅是教师展示授课技巧的表演场所。课堂应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平等、民主、愉悦是它最显眼的标志。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能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怀抱好奇之心。即使是知识、技能的传授,也浸入了师生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也充满了美丽的想象,有时还不乏人生智慧的火花,就更不用说那些本身就富有人文气息和生命诗意的教学内容了。

三、引导学生建立精神家园,健全人格

高中语文课本中有大量的文学作品,文学是反映人生的。因此,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决不能庸俗地对人生、社会进行关注和思索,而应该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例如,在学习鲁迅的作品时,要让学生思考:闰土为什么会由一个活泼勇敢富有生命力的少年变成神情麻木寡言少语的“木偶人”?阿Q、祥林嫂、华老栓、孔乙己等人物形象为什么成为旧时代底层人民的典型代表?作者满腔热忱地关注他们的生存情况,更关注他们的精神状况,目的只有一个,即“拯救国人的灵魂”,“引起疗救的注意”。这正是我们倡导的人文精神不可缺少的内容。如果我们关注这些,引导学生得法,就可以帮助他们催化出更多的善心、良知和社会责任感,为他们将来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础。

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水准固然十分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过程要迅速建立起学生的精神家园。也就是说,不仅要求学生接受作品的美学意义,还要接受作品中的思想财富,使学生的头脑里产生出新的境界。例如,读屈原的作品,要让学生牢记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探索精神;读庄子的天人合一,要让学生的思想随之升华;读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要让学生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读《雷雨》,要让学生思考人性的复杂与多变,去追求真善美;读《守财奴》,要让学生批判葛朗台“为金钱而活”的人生观;读《简爱》要让学生知道人格尊严无价;读《老人与海》要让学生敬畏桑地亚哥永远也不能被打败的精神……总之,阅读应该是思想的阅读,思想的触动。久而久之,文学作品便会成为培养学生高尚人格的精神家园。

钱理群教授曾说:“中学语文教学落实到人文教育上,就是给人建立一种精神底子。”这“精神底子”我认为就是人文阅读的核心,这值得我们在教学中去印证去实践去追寻。

在语文教学中,张扬学生个性和健全学生人格需要的要素很多,不管运用哪些要素,我一直认为,让“教学个性、民主课堂、建立精神家园”的教学层次贯穿其中,通过教师的努力,让高中语文教学达到“深入浅出”的境界,这将是改变语文课堂高耗低效的良方,也是打造语文高效课堂的良策。

作者单位:湖北十堰市车城高中。

上一篇:由“静态结果”到“动态过程” 下一篇:初中语文阅读体验式教学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