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康华杯”新华社红楼人像摄影比赛评选结果揭晓

时间:2022-06-22 12:34:56

“新康华杯”新华社红楼人像摄影比赛评选结果揭晓

6月10日,经过北京电影学院教师刘灿国、人像摄影师刘明、本刊编辑洛瑶对参赛的38人(每人限投3张)113幅作品的多轮评选,在佳能(中国)有限公司专业市场部3位职员的监督下,“新康华杯”新华社红楼人像摄影比赛获奖作品出炉。一等奖,奖价值1500元的奖品;二等奖,各奖价值800元的奖品;三等奖,各奖价值300元的奖品;优秀奖,各奖价值50元的奖品。奖品由新康华有限公司和新康华影友俱乐部赞助,感谢佳能公司提供EOS 7D等拍摄器材。

“新康华杯”新华社红楼人像摄影比赛获奖名单

一等奖(1名)

洛路

二等奖(3名)

李睿 严大卫 刘昀

三等奖(6名)

蔡志勇 吴振英 杨狄

杨健翔 肖磊涛 徐振中

优秀奖(10名)

刘群 何剑秋 王新立

pat135 肖磊涛 包群

老骆驼 李波 李鸿文

宋秀峰

紧扣主题才是关键所在

――浅谈获奖体会

洛路(网名:识途老马)/文

“新康华杯”新华社红楼人像摄影比赛终于落下帷幕,我的作品《红楼、红裙、红颜》获得了一等奖,虽然感觉幸运,但其实这张片子并不是我最成功、最满意的作品。我认为获奖原因不在于技术如何,紧扣了主题才是关键所在。主办方组织这次比赛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宣传重新翻建、修旧如旧的百年文物――红楼,也是借助美女元素更好地烘托“红楼”的时代感。

在拍摄活动现场,大家情绪高涨,争先恐后,长枪短炮,快门声此起彼伏,唏嘘声不绝于耳,其场面蔚为壮观。拍摄后大家热情不减,认真选片,修片,积极发片,评片,观赏者赞美之声如雷贯耳,原创者窃喜之情溢于言表¨¨¨

等获奖信息公布后,突然感觉大家都变得沉默起来,是冷静的反思还是失望的感叹,不得而知。为什么自己用心拍摄的作品没有结局?为什么自己精心修饰的作品名落孙山?为什么曾经颇获好评的大作榜上无名?结论只有一个:您的作品没有紧扣主题。

什么是“新康华杯”新华社红楼人像摄影比赛的主题?“红楼、红衣、红颜”的融汇贯通,巧妙搭配,张弛有度,完美结合才是本次拍摄并决定名次的主题。

就摄影而言,环境、人像是两个不同的类别,可以分别表现,也可以合二为一。单独表现时,视点和视角是作品表达的核心,让别人看清楚,饱眼福,有美感,有意境是基本要素,让别人看懂、联想、深思、感悟,才是视觉表达的延伸。

记得我曾经在某个影友的帖子里发言:为了拍花而拍花,啥就是花;看见了啥就拍啥,是啥还是啥。言外之意就是把看到的东西记录下来只是照相,记录下的东西只能停留在那个瞬间;如果把想到的东西表达出来,表达的东西就有了内涵,引发了观看者的联想和启示,才可称为摄影。

红楼和美女本身没有内在和外在的联系,如果单纯地去展现红楼的外观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去表现,比如与红楼合影;如果仅仅被美女的容貌所吸引,则应在五官清晰、用光准确、背景虚化、表情自然、体态舒展等方面用心。但需要把二者完美结合融为一体时,简单的记录就会显得平淡和空虚,这时候需要的不是手法和技术,而是怎样赋予情节和故事了。只有当你的作品里面体现出一位美女在红楼上或红楼下、红楼边,表现出对红楼的依恋或失望或迷惑等情绪时,观赏者才会看着你的画面去思考,去想象,去认同。

实话说,我的这幅作品并没有完全表达我的初衷,技术上存在很多瑕疵和不足,客观上现场环境比较杂乱,主观上则是没有静下心来仔细构思,拍摄也比较仓促。写此文并不是为了标榜自己,只是把自己的一点感悟与大家分享。

上一篇:沿着铁路去旅行 下一篇:一样精彩 不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