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奇,亲爹要给女儿征“再生父母”

时间:2022-06-21 11:49:39

稀奇,亲爹要给女儿征“再生父母”

他网上“寻情”,不为征婚,只求将女儿另托他人;他饱受质疑,却振振有词,说是要“开创新教育的先河”。他,将如何上演这出“寻情记”?

事件回放

2009年3月1日,彭永林在红网发帖,称自己和老婆的文化水平低、思想观念落后,而女儿天资聪颖、极有发展潜质,为了不耽误女儿的前途,有意为女儿寻找“再生父母”―一个“高知识、高水平”的家庭来培养她。

稀奇事儿多了,还从来没有听说过亲生父亲替孩子找“再生父母”的。彭永林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怎么会冒出如此奇怪的想法?是吸引眼球、娱乐大众?还是爱女深切、另有隐情?

出生于1970年的彭永林,现在湖南常宁市宜阳小学任教,曾获发明专利和见义勇为奖。妻子蒋玉兰贤惠体贴,独生女彭萱萱聪明懂事,一家人互相关爱,其乐融融。在同事眼中,彭永林的性格豪爽、正直,看事物有独特的视角,独特到有时感觉他“脑子搭错了线”。

比如,彭永林以前的家是142平方米,但地处街道旁边,过往的车辆很多。全家人经常在半夜12点过后才能入睡,由于睡眠严重不足,萱萱每天都晕乎乎的。为了给女儿创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彭永林曾不辞辛苦地搬过一回家,付出的代价便是住房面积比原先小了近一半。

女儿的教育问题一直是压在老彭心头的一块石头。但他常常自责:自己只能给女儿换一所安静的房子,却不能全方位地换环境。说到底,自己给女儿的整体教育环境不够好。

无意中看了电视节目“变形计”后,彭永林突发奇想:如果一对夫妻代表一种文化,那么女儿接受的只能是父母的单一文化。如果女儿还能有另一对父母,给她交叉式教育,是不是她就能得到更丰富的教育?

与此同时,女儿上到小学四年级后,彭永林对女儿的学习辅导愈发显得力不从心,尤其是电脑和英文。看到萱萱的学习成绩有所下降,彭永林只能干着急。女儿现在只是上小学,自己就要踮着脚尖来帮她,以后她上中学、上大学怎么办?

百般思索之后,彭永林坚定了此前朦胧的想法:一定要给女儿找个“再生父母”。只有这样,女儿才不会被自己耽误,才会有更好的前程。

经不住彭永林的反复劝说,妻子同意了。接着,彭永林又试着询问女儿,萱萱似懂非懂地同意了。

谁知,彭永林替女征“再生父母”的帖子发出后,引来网友一片哗然。大多数人怀疑此举纯粹是为了炒作(彭永林称目前正忙于创作新书《二十三论》,总结其多年的教育经验,预计2010年6月完稿),甚至有人直接骂他是个神经病。对此,彭永林回应:“有谁会拿自己的亲生女儿来炒作?我是为女儿好,是大爱。谩骂和诽谤,对我来说都无所谓,我只想为女儿好。”彭永林依旧沉浸在自己的独特想法中,他甚至表示要打破传统,开创新教育的先河。

还有人提出建议,彭永林可以把萱萱托付给他的亲哥哥抚养(其哥哥毕业于湘潭大学,在衡阳师范学院工作),对此,彭永林做了一个比喻:“我和哥哥是同一个环境里出来的,这就好比是一个大染缸,如果我们的颜色是大红的话,那我女儿只能变成深红。而我想让女儿在此基础上变成大紫、大白、大黄……”

姑且不管彭永林能不能自圆其说,据了解,目前已有4个家庭有回应,表示愿意培养彭萱萱,彭永林则表示会亲自过去考察一下再做决定。

事态的发展我们会进一步关注,那么对这件事,我们到底应该怎样看?请听听网友及专家的意见。

专家观点

教育的关键靠父母的“德性”

点评专家:司晶

这是一个让人“敢想也敢说”的自由时代,也是一个丢掉了“坦荡和真实”的浮躁时代,更是一个容易让人变着法子找“机会”且有可能得逞的时代!

这位父亲有着让闻者哗然的“Idea”,能那么敏感地发现女儿的不一般,不把女儿送给哥哥教育,还做出了“染缸”那么形象的比喻,可见绝非像他自己说的“是一个没有能力教育女儿的父亲”。想让女儿变成“大紫”或许才是他的最终目的,他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初步的“众所周知”的目的。试想,一个从婚姻到教育都有自己“独特视角”并能著书立说的人,怎么可能不会教育自己的孩子?他煞费苦心地推销了女儿,同时也成功推销了自己,还给自己想要出的书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广告效应。所以,“为女征父母”事件,即便别人有一百种说法和评论,都未必是这位父亲最真实的目的,而真实的目的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作为父母,孩子既然是你生的,你就天然具有对孩子保护、抚养和教育的责任。父母没有理由推给社会或者任何人。另外,出于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良知,我很担心彭萱萱在这种非正常的“关注”下,心理会不会受到负面的影响和伤害?谁又能保证她的人身安全,去了新家后,萱萱的监护权如何归属?再生父母是否合格?发生意外由谁来负责?这一切,彭永林是否考虑过?

在我们生活周围,有很多成功人士的父母只是普通农民,学历和富有都不等于教育成功。教育的关键是靠父母的“德性”,以及如何让孩子产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作为父母,应该调动孩子产生动力去学知识,同时也学做人,这些才是父母教育的真正目的。

再生父母,可遇不可求

点评专家:董丽燕

我们不能责怪彭永林对女儿的爱,为了孩子,他宁可牺牲亲情,忍受分离的痛苦。但问题是,这一决策真的正确吗?

首先,有着“父母”和“教师”双重身份的彭永林应该明白,学校和老师才是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主要场所。如果以能否辅导孩子功课作为“父母资格”的标准,那么世界上将会有多少父母要亲手把孩子送给别人!

因此,彭永林替女征“再生父母”,既推脱了自己的责任,又武断地把学校的责任转嫁给“再生父母”。在遇到孩子不会做的作业时,作为父母应该引导孩子向老师、同学请教,独立思考,而不是“踮着脚尖”变成每个学科的辅导“老师”。但是他舍本逐末,视自己的教育优势于不顾,要给孩子找一个有文化的家庭教育,这使得本来清爽的教育关系,就这样被彭永林头脑简单地理成一团乱麻。

其次,彭永林忽视了女儿的情感发育、人格培养和心理健康。让尚在童年的女儿远离亲生父母,跟“再生父母”生活,会不会产生分离焦虑?再生父母与女儿的心理接纳度又有多高?女儿如何忍耐对父母、“旧家”及同伴的思念?与旧的环境“断了根”的这棵小苗,移植到“有文化”的新土壤会不会因此水土不服而“枯萎”?这些心理都会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甚至最终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

再次,彭永林替女承诺:要赡养“再生父母”。这样一来,彭萱萱凭空多了一份赡养责任,在今后必须努力“负重”前行,这会不会对正在成长的女儿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和后果?

再说了,为了获得优秀的家庭教育而认“再生父母”,这会带给孩子强烈的心理暗示,谁敢保证她将来会不会为考研究生而认导师为“干爹”,为工作升迁而认领导为“干妈”呢?

网友声音

支持派:

支持,但即使找到了“再生父母”,他也必须要与孩子保持联系,继续履行做父母的责任。

可怜天下父母心,其意真切,其行可叹,出发点确实不错。如果真的有效,可以推广。

反对派:

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是在利用孩子让自己出名,这样的教师谁还敢把孩子交给他?可笑可悲!

身家千万,不代表就能幸福;再多学位,不代表孩子就能成功!你把她当成机器了吗?你是父亲,你要做的是引导而非决定,子不教,父之过!

太可笑了,难道你的女儿是生活在孤岛之上,只能接触到父母,只能从父母一个来源接受文化影响吗?别忘了,人是社会的人,你的女儿在社会上学到的东西也一样会很丰富!

小鸭子不会因为天鹅会飞、脖子更美就跑去认天鹅做父母,小鸭子只关心妈妈是不是爱它,这是动物的本能。而我们的孩子原本也像那只小鸭子,对父母充满了无条件的爱,他们不会在意父母的身份学识,职业背景,只要有爱,在他们看来,生活就是美好而充盈的。而作为父母,也根本没有必要担心因为自己的条件有限,不能给予孩子更多的教导,因为一个孩子能否成才,最重要的是他自己是否去努力去奋斗。父母所能给予孩子的最重要的东西,不是知识,而是爱与安全感。

(文中的彭萱萱为化名)

E-mail:zgfn@vip.省略

网址:www.省略

上一篇:幸福家庭怎么也想让人逃等 下一篇:春暖花开,小心色狼出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