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精敏矶钓武器

时间:2022-06-21 10:18:56

超精敏矶钓武器

当目标鱼数量越来越少、体形越来越小、吃饵越来越小心时,除了运用更精细、更敏锐的钓组和技术之外,你别无选择。

可是,一般丹锥浮标水阻力较大,很难达到高灵敏度的要求,同时单靠一枚丹锥来控制水下钓组的状态,实在也嫌困难了点。

在日本钓界,浮游矶钓法的含义几乎就等同于FUKAS巨钓法,亦即“用轻巧的漂浮仕挂进行垂钓”,跟挂不挂铅并无直接关系。且那漂浮二字也不尽然代表浮在水面上,凡钓组轻巧、容易漂晃、不是打沉底的都算。所以了,这一等级浮标的载重量其实是因厂牌形式而异的,有些产品浮力大,有些产品浮力小,还有些根本就是负浮力。

双丹锥钓组

也就是在钓线上同时穿挂两枚丹锥来下竿。日本有几个玩双丹锥相当有心得的名人,如山元八郎、若松敬竿、高园满、秦成夫等,其中若松敬竿一般被认为是此种钓法的始作俑者,而山元八郎则是成绩最骄人的一个。

基本上日本人把这套功夫跟下一项一起归类为二段式钓法,而两者间的渊源也确实颇深,但论到使用面的产质特征,它们却有着明显差异,所以我将它们分开来叙述:

双丹锥钓组的最大用意有五:1、重量足,强风中抛投更方便;2、在需要同样载重的情况下,分散给两个浮体去承载则个别体积可以更轻巧,鱼讯感应更敏锐;3、当需要提高乘流性、抗风性时,下方丹锥可用过量咬铅压入水中,或干脆使用负浮力规格者,其效果比一般水中标更佳;4、因为有一前一后(或日一上一下)两颗浮标,操竿晃饵时不至于一拉母线就直接造成钓组的大幅度上扬;5、在二枚潮、三枚潮等情况下(即表层、中层、下层水流方向或速度不同时),双丹锥的稳定性很高,且观察水流与钓组动向较为方便。

当然也有人说这是一种生意经,因为使用普通丹锥钓组时,挂底顶多流失一颗浮标,用双丹锥可就损失加倍了!不过信不信由你,在日本不但玩双丹锥的大有人在,甚至搞三丹锥以上者也不算稀奇,还有人把丹锥换成助投浮标(即俗称猪公的多拔西浮标)造型,最先端挂一颗大号的,下面接上一长串小型者,活像母猪带小猪出游!只不过那些玩法被统称为连段钓组,以与只用两枚者区别,但无论如何,连段钓组跟以下所要介绍的钓组比起来,其轻巧、灵敏程度可是明显不足的。

连横钓组

常接触日式钓具的人,应该都知道目印这种东西,它是挂在线上用来标示钓组位置的小道具。在矶钓场合中所用的目印,多为具有些微浮力的圆形或椭圆形制品,体积甚小、水阻不大,加上色泽鲜艳醒目,中间在还有一道可供线系穿过的小孔,因此有人理所当然地将它看成咬况不佳时的浮标代用品。

典型的连横钓组就是将阿达利钓法之观念与目印浮子互相结合,先在母线上挂一枚助投浮标,然后接一段中继线,此线上有数枚平均分配位置的小目印,然后下方再接绑子线、钓钧。

由于那一串目印重量甚轻,因此要借助投浮标来帮助送出钓组,而各目印浮力又都相当微小,仅需相当少量的咬铅就会下沉,所以整套钓组就非常轻巧了。举例来说,假如一枚目印浮子只能承载一颗2号咬铅,而你在五枚目印组成的中继线组下方的子线上,加了一颗B号咬铅,则此时最下端目印将完全沉入水中,甚至可能连第二枚目印也跟没顶――别忘了转环、子线、钩子都是有重量、会沉的,此时如有鱼儿就饵,它只需花不到SB的力气就能拖沉整串目印,其敏感度当然十分惊人。

我不太确定有没有哪位名人是靠这招数扬名立万的,但它威力的确不小,兼有抛投方便、鱼讯敏锐、目视清楚等优点,而且日本几个著名浮标厂商都有推出套装商品贩卖,因此台湾也有少数钓友采用,并给它取了个诨名叫做“火车笼钓组”。

二段式钓组

相对于前述第二项玩法,这种组合虽然也用了两枚浮标,但通常却都不是丹锥,反而更像简化了的阿达利钓组――上方一颗可游动的助投浮标,下方固定一个侦测鱼讯的棒状浮标或小粒类似目印的浮子,两者均同时挂在母线上而没有中继线。

这是阿达利钓组的简化型或改良型吗?错!它其实比阿达利钓法还早出现,是若松敬竿老钓师几十年前创制。而日本名人村上雅昭撷取其容易抛投与反应灵敏的精华,加上自己发明的利用中继线、中继浮球来提高稳定性与控线晃钼机能的使用观念,在二十年前推出了阿达利钓组。

好笑的是,国内有人认为阿达利钓组钓棚深度最多只能到一根竿长,是个很应该“改良”的缺点,因此把中继线与中继浮球拿掉,仅在母线上放置可游动的助投浮标与固定的鱼讯浮标各一,然后宣称如此即可不再受钓棚深度限制,爱钓多深就钓多深。

真能这样搞吗?且不管孰先孰后、谁改良谁的问题,光是不再受钓棚深度限制这一点就十分可笑。因为第一,想玩阿达利钓法就要先确认应是由你来定出钓棚,运用诱饵将目标鱼引到钓棚中来上钩,而非试图叫钓组去找鱼的踪迹:第二,中继线和中继浮球在这套钓法中是有特殊意义的,它们能够提高钓组稳定性、让控线晃饵动作不致太过火(如同前述双丹锥钓组之特性),还兼有放大鱼讯和帮助目视方便的效果。假如拿掉它们,就根本不成其为阿达利钓法了,何来改良之有?第三,虽然那个助投浮标可以移动,但鱼讯浮标却是固定住的,请问要如何“爱钓多深就钓多深”?搞了半天还不是跟没改一样。而且勉强就算有改,也不过是改回人家日本钓友原始的老路数。

话说回来,二段式钓法尽管问市已久,却是最近几年才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原因想必就是本文开宗明义所说的那个道理。目前在这方面比较有名的日本高手为中岛五郎、常富正美、宫川明等人,其中尤以后两者更受推崇,且有人认为他们是下一项更精敏、更轻巧、最新进化的子线浮标钓法的创始人。

子线浮标钓组

宫川明和常富正美都以玩二段式钓法闻名。可是即使二段式钓法已经相当轻巧敏锐,也还是会遇到鱼讯浮标体积过大(较易受到风与流的影响)、承载力过高(影响鱼讯反应与钓组漂晃自然度)的困扰,因此他们越玩就把鱼讯浮标搞得越轻、越小,正如超轻量丹锥钓法当初的原理一样。

更相似之处是,子线浮标也鲜有承载到多少B的,其浮力多半仅达G2.0、00这样的等级。所不同者,这种东西体积一律非常迷你,比寻常丹锥要小巧可爱得多,造型也变化较大,有中通的、有外挂的、有短棒形的、有卵形的,更有些是乱七八糟说不出来什么形的。

在使用方便,此物既然极其轻巧,又跟二段式钓组有一段渊源,当然可知它也需要助投浮标来协助进入标点,然而这里用的助投浮标却很少是猪公型的,反倒多半为相当正常的丹锥浮标――只要其自重够、能担负抛投任务即可。另外,这东西通常是附在子线上而非母线上的(所以才叫子线浮标),子、母线之间也常不加转环而用电力结之类的绑法直接相连,并且在此浮标上还常常不加咬铅,使钓组呈完全自由飘荡状。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那些体积小、重量轻、阻力弱之类的性质就不多谈了,单就其比较特殊之处而言:

第一,为何用丹锥来当助投浮标?因为要它也保持若干表达鱼讯的功能,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是子线浮标太轻敏了,鱼儿常常会吃到丹锥浮标;二是子线浮标常会用到负浮力状态(也就是沉入水下),使得观察鱼讯必须借助子母线上那枚丹锥。

第二、为何把这枚浮标放在子线上而非母线上?因为这样浮标跟钓钩的互动才会更直接,且钓者可以任意移动它,从跟母相接之处到钩子上方都有可能成为浮标位置,使得攻击变化空间更宽广。

第三、为何不用转环而将子、母线直接相绑?因为这样可以减少额外重量(还记得浮标号数都小到不能再小吗?)可以降低水阻力干扰,更可以让线组在水中展开得更自然。

第四、为何子线浮标之下常常不加咬铅?当然很多时候还是会加的,不过当咬况真正非常差时, 以及当水流很缓慢――慢到难以推动咬铅――而你又需要制造子线斜度之际,不加咬铅就变成必要手段了。此时子线浮标能够适度将子线拉出一个斜度来,好让刁滑的鱼儿放心咬饵。

除了超轻量丹锥钓法之外,其它双丹锥钓组、连横钓组、二段式钓组、子线浮标钓组等等,在组合方式和使用观念上都有一些类似之处。很明显,它们都不是单一浮标的仕挂,而是把助投、反应鱼讯、乘流、搞风浪、打斜子线、显示钓组位置、显示潮流状况等等不同机能交给不同的浮标去担当,并且都具有提高敏感度、增加操控便利性、降低鱼儿就饵戒心等特质。

事实上,超轻量丹锥钓法也有若干要领是与上述各点符合的,若你在此钓组中加上一枚适当的水中标,那意义就更接近了。所以说,尽管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根本道理其实是相通的。

上一篇:全游动下沉法及全层本流法解析 下一篇:认识浮游矶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