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 19期

时间:2022-06-21 05:14:34

【作者简介】

电影《锦衣卫》剧照

如今更多的人们会选择去电影院看电影,一方面是因为电影院的银幕更大,视觉效果更好,而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是因为去电影院观影可以达到一种听觉的享受,立体声的效果,震撼的音效等。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曾经说过“好的观影感受百分之五十来自于画面,另外的百分之五十则来自于声音”。的确,如果没有这些经典的声音设计,一些经典的电影片段也不会被人们津津乐道。

一、影视作品中的声音

1.建构声音形象

声音是我们获取信息和感知事物的重要渠道,好的电影声音能使观众轻松地跨越纯视觉的理解障碍。声音与画面在不同时空交错融合,拓展了影片的艺术表现力,使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真实、有感染力。在影片《锦衣卫》中,青龙跟乔华的客栈大战不仅为我们展示了武术技击的精彩,也展现了声音艺术的独特魅力。青龙的刀大小各不相同,每种刀的声音也各不相同。在声音造型上刀比剑多了一种野性和霸气,声音质感比较浑厚,厚重。在声音设计上加大了音响比重和混响,表现了刀的厚重感和杀伤力,成功塑造出了青龙这个人物性格的粗线条和武器的质感,不像剑客那样的轻盈灵动,反而多了一份刚烈和血性。

声音艺术的最大魅力在于它进入了思维空间的创作,为了更加充分地发挥电影声音的艺术魅力,声音在创作方面需要表现出画面上看不到的或者不能表现的东西。它可以将现实或非现实生活中的声音加以扭曲,变形和夸张,以此来揭示人的心理世界,潜意识隐藏的情绪或者是对环境的营造等等。影片《谍影重重3》中有很多主观音响的应用。其中多次出现闪回镜头,当伯恩寻找自己过去回忆的画面时,声音在处理上多以语言形式存在,并且加入了混响或回声的处理,以表现伯恩的主观心理感受,与现实声音形成对比。《拆弹部队》中,当拆弹队员汤普森穿上厚重的拆弹服走在路上时响起了他沉重的呼吸声,这个主观音响的运用成功地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紧张同时暗示着主人公的危险处境。这些声音的艺术处理在叙事的基础上,渲染了气氛,丰富了影片的艺术表现。

2.解构声音形象

随着科技手段的发展,技术也越来越多的影响着艺术的创作,技术的发展确实给艺术家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但现在越来越多的电影运用各种高科技手段,过度地追求一种视听享受,忘记了电影最本质最纯粹的艺术感,只追求技术而非艺术,使得现在很多影片的艺术感染力衰退。如果一部影片的声音铺排的太满,不能给观众以缓冲和一定空间的想象的话,其实是对视听形象的一种消解,也必定是一种粗糙的视听感受,而不是视听艺术。

新世纪以来的影片尤其是好莱坞的类型片都大量地使用声音元素,大大地削弱了观众的参与度和演员的表现空间,当声音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只是听觉上的疲劳,那么影片的艺术魅力也就不复存在了。《虎胆龙威5》采用了杜比全景声的系统来进行声音制作,这是目前最先进的技术,突破了以往的5.1和7.1技术,可以使观众感受到更加逼真的声音环境,使声音更加真实自然,层次感分明,营造出动态的效果。虽然利用了如此先进的技术,可影片带给我们的听觉感受却是狂轰乱炸,从头到尾都是“轰轰轰,砰砰砰,哒哒哒”的无限循环,不给观众丝毫喘息的机会,声音设计上毫无新意,更像是好莱坞标准化生产线上的产品,加之剧情的薄弱,影片不仅给人带来疲劳感,更是一种听觉上的煎熬,大大降低了整部影片的水准。国内的影片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影片《同谋》在前半部分的声音设计过于凌乱,有故弄玄虚之感,总让人感觉影片此处有伏笔,可是接下来呈现的却是平平的场景,听觉上吊着观众的胃口,但在剧情上却无法与之匹配。

二、电影中“无声”的景象呈现

这种“无声”的表达与默片时期的无声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声音设计者有意创造的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这种“无声”的表达方式是在有声片前提下的特有的声音处理方式,这种“无声”需要有声的衬托,它比任何语言、音乐、音响的感染力和震慑力都强,是影片最有力的情感表达。

1.内心的恐惧

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的艺术效果,电影在声音的处理上往往会使用暂时性消音的艺术处理,突然的消音带来的寂静会使人产生一种紧张和恐惧感,“无声”传递的是一种内心巨大的恐惧。

《拯救大兵瑞恩》开场十分钟左右,当米勒中尉从一片血泊中爬上岸时,影片出现了长达一分钟多钟的“无声”画面,一声剧烈的爆炸瞬间切断了战争,进入了米勒的主观世界,他看到了被炸伤的士兵,被引着的士兵以及被炸断胳膊的士兵去捡起自己的另一只手,面对眼前的惨烈景象米勒不敢相信,不敢接受,他的眼中充满了惊恐,“无声”表达了米勒对战争和死亡的恐惧。这段“无声”的处理不仅表现了爆炸后米勒的短暂失聪,更是从米勒的视角和主观感受中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接触感应》中,深夜,女孩独自在去给父亲买酒的路上碰到变态杀手,并跑到后巷躲起来,这时影片出现了极度的静默,一点声音都没有,小女孩慢慢地移动脚步,小心地判断着变态杀手的位置和方向,生怕被发现。这种“无声”的声音处理,给观众也带来了极度的恐慌,使观众的参与感加强,甚至比小女孩更害怕。这一段声音的设计非常到位,这种极度的安静给观众带来的恐惧感往往比一段悬疑的音乐来得更彻底,因为在这种“无声”的状态下是最恐惧的,人们无法判断目标的位置和方向,极度缺乏安全感。

2.生命的终止

“无声”可以强调画面内容,通过声音的静音或沉默来营造一种强烈的视听对比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推动影片的高潮,丰富影片的表现力。

《拆弹部队》中,肉店老板使用手机导致意外的爆炸,造成一名拆弹组成员的死亡,一声巨响之后一片静寂,没有了车声,人声。这里的音响处理表现了这次爆炸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也是在表现拆弹组其他成员深深的悲痛。这里的无声无疑是极具表现力的,极具张力的。《可可西里》的声音设计往往是在最激情澎湃的时刻,采用最压抑、静默的声音去表达。在结尾处,随着盗猎者的一声枪响,队长日泰倒在血泊中,此时的声音设计除了呼啸的风声外,没有任何声音。用这种静默的声音处理方式来呈现死亡,比任何语言、音乐都具震撼力,这种静默的力量远远超越撕心裂肺的呐喊,蕴含着无限的张力,产生了超出画面内容本身的深刻的含义。

3.无声的爆发

“无声”的范围并不是指单纯的画面声音全无,有时电影中声音的处理会把人物的说话声和呐喊声略去,只突出音乐的声音。 克拉考尔在《电影的本性》中写到:“添加音乐是为了把观众深深地吸引进无声的画面。音乐肯定了无声的合法性,而不是终止无声的状态。”

影片《雏菊》里,广场的那场枪战使惠英失去了声音,这恰恰是影片独具匠心的一种设计。当受伤后的正佑第一次鼓起勇气去惠英的家,惠英打开门,三个人相遇在一个空间里,惠英看着站在门外的她期盼已久的正佑,抑制不住自己的眼泪,她有点茫然失措,眼中既有埋怨也有欣喜,此时,画面陷入了长时间的无声,镜头在惠英和正佑间来回切换,惠英摸了摸自己受伤的脖子,然后迅速的跑到屋里拿自己早已写好的卡片,这时,画面的静默和惠英内心的呐喊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是一场有意的安排,她的“无声”是最响亮的呐喊。正佑无法面对自己内心的愧疚,在说了对不起之后,转身离开,惠英拼命地以敲打门的方式来挽留正佑,此时的“无声”却早已在观众心中激起了万丈波澜。影片最后,惠英认出了朴义才是每天送她雏菊的人,那一刻她情绪失控,站在广场中央,高举着那幅雏菊的画,紧张地四处张望,寻找朴义,音乐声和惠英的“无声”交相辉映,相互映衬,音乐更像是某种内心深处的声音在寂静的深处响起,在我们耳边回旋。

4.百感交集

当人们越是想平静地叙述或者回答一件事情的时候,之前的一大段时间都会是沉默不语,主人公将内心的澎湃亦或是失落,隐藏在心底,这时的沉默往往是最波澜壮阔的,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形成强烈的情节期待。

电影《在云端》中,当乔治·克鲁尼参加完妹妹的婚礼又一次回到台上演讲时,他的心境和以往都不一样,他开始厌倦了这种生活,憧憬家庭的生活,他的脑海中浮现的全是他和他的情人亚历克斯在一起开心的场景,于是他疯狂地开车去找她,一路上他面带笑容,抑制不住的兴奋,他以为见到她之后会是个无比浪漫的场景,可是,当她打开家门,他看到的却是他们一家人温馨的场景,这一切对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伤害。回到酒店,他静静地抽着烟失落地望向窗外,这一切都静得一点声音都没有。这对于他来讲是个很大的伤,此刻的“无声”或许是最好的声音效果,与他的内心相呼应。影片的最后,乔治·克鲁尼终于实现了他曾经的人生目标,得到了那张他曾经梦寐以求的一千万英里的会员卡,全球只有七个人获得了这张卡,可当这一切到来的时候,他却并不开心,他拿到卡的瞬间百感交集,甚至有些排斥,当机长问他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时间,从哪来的时候,他沉默了许久,最后回答:“I am from here.”这种处理有张有弛,表现了这种人在旅途的孤独,当他意识到家庭的重要性,想拥有一个家庭,改变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他发现他无力去改变,这种孤独和无奈或许只有用沉默才能得到更好的诠释。

三、“无声”的美学功能

在影片制作规模“全球化”的大环境的驱动下,人们对声音和视觉的要求也多元化,加之影院设备的更新换代,也使得人们对声音艺术的追求越来越高。技术的进步固然突飞猛进,但创作者不能在追求视听刺激和视听享受的同时忘却了激发观众的心里共鸣,虚实相生的声音设计才是最具生命力的。

“无声”不仅是一种特殊的声音处理方式,更是一种影片的表现技巧,具有独特的、巨大的美学价值。“无声”的艺术价值在默片时代被完全掩埋,只因为电影进入了有声时代,“无声”才成为了电影中的一种有利的表现手段,发挥了自身前所未有的潜能。“无声”在影视声音创作中的艺术效果呼应着中国画中的留白艺术,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和回味,是符合中国古代审美体系的。“无声”可以成功地塑造人物形象,进行人物心理的刻画,它所带来的独特的表现力和震慑力是任何声音形式都无法达到的,有着“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独特艺术效果。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无声”已经开始作为一种电影语言潜移默化的进入了观众的心中,它承担了其它表现形式不能替代的特殊作用,它已经成为电影声音艺术创作的一部分,并随着观众对电影审美情趣的提高,逐步的完善。

上一篇:《爸爸去哪儿》热播现象分析 下一篇: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女性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