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昌奎:破空一啸飞天马

时间:2022-06-21 11:35:58

什么?要找汤昌奎?很容易啊!

为什么?因为他的脸上刻着贵州所有企业家中最独特的“LOGO”――下巴长着一片比头发还葳蕤茂盛的标志性胡须!

按“LOGO”索“人”。果然,我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一眼便认出了笑容灿烂的汤昌奎。在他那丰富的“微表情”里,作家的浪漫,经济师和注册建造师的严谨,企业家的精明,就像他的人生一样,流泻着精彩。

“奇瘦无人挂绳缰”

时间回溯到1994年7月11日。

盛夏的林城烈日当头,空旷的公路被炙烤得滚烫,路旁的花草树木耷拉着脑袋,一副无精打采的怏怏病态。炎热让很多人蛰伏在家里懒得出门,汤昌奎却顶着烈日,挥汗如雨一路小跑。在汗水的洗涤中,他的脸焕发出一种异样的光泽。

进入校园,对着水龙头牛饮一气后,汤昌奎喘着粗气、汗渍渍地闯进系主任的办公室。“你真不想留校工作?你小子狂啊,别人削尖脑袋都不得其门而入,你却拽,一口拒绝了。年轻人,多想想,别意气用事啊!”汤昌奎还没坐定,主任就劈头盖脸“教育”起他来。因为大学期间的出众表现,汤昌奎获得了十分难得的留校工作的机会,然而,他却出人意料地婉言谢绝了母校的美意。他给主任的理由只有简单的四个字:我想创业。

回忆起多年前的选择,汤昌奎禁不住感慨万千。他说,当时心里很纠结,一方面一份体面而又稳定的工作是很多亲友,尤其是乡下的父母心之所愿,况且自己从小就向往着有一天能从事教师这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然而,当每次回家不得不面对自己民族的文化日渐衰落的现实时,他的心中又感到十分难过。痛心疾首之余,一种从我做起,积极拯救民族文化的情结在心中疯长,最后,逐渐郁积的情感犹如火山爆发一般,喷涌出一句振聋发聩的呐喊:

――我要挣钱,挣成千上亿的钱,然后去发展壮大我们侗族的民族文化!

汤昌奎对侗族的建筑、服饰、歌舞、饮食、民俗等文化有着近乎狂热的痴迷。他能吼一嗓子地道的北侗民歌,是雄浑高亢、宛转悠扬的“地良歌”的传人之一。只要家乡举办民族节庆活动,汤昌奎都会千方百计地去参与:有时是选手,有时是观众,有时是赞助商,有时是评委。虽然参与的形式不同,但能参与他就感到很高兴了。用他的话来说,每次回去,就像是回到精神家园接受灵魂的洗礼一样神圣。

汤昌奎对民族文化日渐式微的忧虑不是没有道理。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外来流行文化的强势进入,侗族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汤昌奎还发现,导致这种危机局面出现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贫穷。“民工潮”的兴起,就是这一原因的直接体现。大量青少年的外出务工,虽然使古老的侗寨增加了一些砖房瓦檐,但却使侗族文化陷入了后继无人的窘境。

“很多人不是不想传承民族文化,而是为生计所逼而被迫割爱。我家乡的‘凸洞土王节’是百里侗乡久负盛名的歌节,前几年曾因种种原因无法正常举办。一方面是迫于没有启动资金――有时大家竟为凑不出几万块钱又找不到赞助而不得不放弃;另一方面是参加的选手大多是四、五十岁的中年人,甚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使歌节的魅力大大削弱。”汤昌奎无奈地笑了笑,继续说:“离开青少年的参与,任何节会都将失去其应有的生命力。”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汤昌奎放弃了成为教授的机会。怀着对未来不可预知的憧憬,他兴奋又忐忑地进了一家国营企业,准备在那里寻找发展的机会。

进入公司没多久,汤昌奎热情的焰火很快就被浇灭了。这家公司体制僵化,管理混乱,完全不能为像他这样跃跃欲试、充满着激情的年轻人提供施展才能的平台。汤昌奎想出来自己干,又苦于当时没有启动资金,最终只得作罢。这一“作罢”就是五年,汤昌奎也足足压抑了五年。不得志的他由衷地发出了“愿得初嫁遇灵王,慰我十年成细腰”的浩叹――连楚灵王这个同性恋都不拒,他对“伯乐”的渴求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然而,那几年,他满面“饥色”,都快“饿死”了,“楚灵王”却一直没有从“章华宫”里出来。求伯乐而不遇,汤昌奎索性放空自己,蛰伏起来埋头读书,为未来的爆发作积累。

过了几年,公司的体制总算有所松动了,汤昌奎立刻和两个同事承包了公司的一个经营部来做油墨纸张生意,他担任经理。自己创业后,汤昌奎干劲十足,月收入是吃大锅饭时的好几倍。然而,正当经营部的业务蒸蒸日上时,两个合作伙伴却对他玩起了手段:两人背着他在外接私活赚钱,而供货方却来找他结账。一怒之下,汤昌奎退出了经营部,并从国营公司离职。

“破空一啸飞天马”

从原单位辞职后,正好碰上一家规模很大的房地产集团公司在招聘会计,拥有专业资格的汤昌奎也投了简历。由于这个岗位开出的待遇十分优厚,所以竞争非常激烈。虽然只招两名会计,但参加考试的却多达数百人。经过多轮筛选,最后参加面试的就只剩下三人――汤昌奎和另外两位专业技能非常出色的应聘者。

直到今天,汤昌奎仍清晰地记得他人生中的第一次面试场景:

那天,人事部主管把他带到该集团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办公室。

“昌奎你好,公司招聘的是两名会计,她们两位的专业技能和阅历都比你突出,你认为你还有机会吗?”

“有!”

“为什么?”

“没有的话您就不会通知我来面试了。”汤昌奎自信地回答。

“你的文笔很好,能到办公室去从一名月薪只有500元的普通文员做起吗?”

“ 能!”汤昌奎想都没有想就答应了。他看中的是这家集团公司市场化的用人机制:只要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就一定有用武之地。虽然工资相比承包经营部时的收入,落差很大,但他并太不在意。憋了五年也积累了五年的他,一直期待的就是这样一个宽大的平台。

机会很快来临:公司要开发一个市场,合同已经签了下来,但资金上存在缺口。一位副总带领物资部和办公室的人拿着合同去找到某银行行长谈贷款的事,汤昌奎作为办公室的工作人员,陪同参加这次洽谈。本以为施工合同都签了,贷款应该没有问题。然而在当时项目合同抵押贷款还没有盛行的时候,行长以种种借口拒绝贷款,洽谈陷入了僵局。快速分析行长的各种拒绝理由后,汤昌奎敏锐地发现:行长拒绝的主要一个原因是上面没说可以进行这样的贷款,也就是说行长很重视他们的“来头”。本来没有资格参加会谈的汤昌奎决定主动出击:

“行长,我们来之前曾经请示过一位省领导,这位领导说希望银行多支持企业的发展。”一干同事惊讶地看着他,因为根本就没这回事,但大家瞬间就明白了这是他的一种“策略”。

“你说的是哪位领导?我没有得到有关指示啊。”行长与汤昌奎拉开了攻防战。

“我们请示领导的时候,他一再强调别提他的名字,如果贷款有困难再说。”汤昌奎豁出去了,反正最坏的结果也不过就是失败。他镇定自若,话说得滴水不漏。

“那让我们研究研究吧。”行长说。见行长有松动的迹象,汤昌奎趁机把公司的这个项目的前景作了一番简明扼要但很到位的分析,本来是“配角”的他,成了这次洽谈的主角。末了,行长没说贷也没说不贷,还是丢了一句话:“这样吧,等我们研究一下,你们过两天再来。”

精明的汤昌奎读懂了“过两天再来”潜台词:看来,还是要领导“打招呼”。

回到公司,汤昌奎马上和副总一起把情况向公司高层作了汇报,建议公司迅速找一位省领导打个招呼。后来,这笔贷款顺利地办了下来,汤昌奎也因此被委以重任并承接了一项更艰巨的任务:陪同建设厅领导到建设部去为集团下属的装修公司申请装饰工程施工一级资质。

当时,几乎所有的中高层领导都认为这根本就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申请国家一级资质最关键的两个要件――要有五位以上的一级资质项目经理(公司只有一位);要完成三个以上单位工程造价达到一千万的工程(公司只有两个千万以上的项目)――都不具备。但是,董事长为此已下达了死命令:没有任何借口,必须完成!

汤昌奎没有同事那么悲观,相反,他很享受“在绝境中创造奇迹”的刺激与快乐。很快,他制订了一套精密的策划案,并和这次一起去北京的同事反复进行沙盘推演,直到确认万无一失后,才风尘仆仆地飞赴北京。

到北京后,他们通过各种关系联系到在国务院工作的一位老乡宴请到了建设部分管资质审批工作的某领导。之前,汤昌奎已经将这位领导的爱好和所有著作研究个透。饭桌上,汤昌奎不着痕迹地实施着他事先制定的计划:他对该领导著作的精彩剖析得到了领导的赞许;他以激情飞扬的北侗民歌让客人大饱耳福。“节目”进行到高潮,同事按计划在已经几近沸腾的气氛中再添了一把火:“我们汤主任还有个绝技,他能在半小时内将在座各位写的任何一句话串成歌词,谱成曲并进行演唱。”北京的客人一听,来了兴趣――古人即席赋诗已是难得一见的场景,根据每人随意一句话串词、谱曲、演唱那还真是闻所未闻。于是,大家你写一句“今天天气不错”、他写一句“贵州你好”、甚至还有人还写道“一、二、三、四、五”。总之,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一些句子。半小时之后,浑然天成的歌词、曲调优美的旋律、激情飞扬的演唱给了见多识广的北京客人极大的震撼。领导举起酒杯感叹:“怎么说贵州没有人才呢?这就是企业难得的人才啊!”接着他示意将贵州报送的资料尽早上会。后来,建设部批示的大意是:贵州属于少边穷地区,应该予以大力扶持,拟建议将该公司作装饰工程施工一级资质考虑。

没有送礼,没有潜规则,汤昌奎凭着过人的才智与大家一起顺利为公司申请到了国家一级资质。也因此,他一跃成为总裁助理。

担任集团总裁助理没多久,汤昌奎又接到了新的任务:将某市电信大楼的装修业务竞争到手。这几乎又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竞争对手是来自深圳、沈阳等地的十多家全国有名的跨省大企业,而且早在一年以前,这些企业就陆续介入这个项目的争夺之中。另外,这家电信局刚刚上任的负责人系军人出身,水泼不进、针插无缝,糖衣炮弹对他无用。

这次,汤昌奎采取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术:从来没有去过该市的他,宴请了在该市医院工作的同学,然后通过同学不断请人吃饭,广交朋友。接连宴请了几天之后,他终于接触到了电信公司的员工,并和局长的司机成了朋友。从局长司机那儿,汤昌奎了解到局长正在读高三的儿子成绩不是太好。于是,他通过关系从贵阳一中和六中找来了大量资料和试卷,帮助局长的儿子学习和训练。和局长结识后,他又精心策划了很多巧合:获知局长到上海出差,他通过航空公司查到局长邻座的乘客,以高于原票价数倍的价格与该乘客换航班,将董事长安排与局长坐在一起;局长到北京出差,他打听到局长住的酒店,制造董事长和自己与局长在酒店“巧遇”的场景……功夫不负有心人,汤昌奎最终成功获得了这笔业务。后来,局长得知儿子考上大学的过程中得到汤昌奎的帮助后,在答谢宴上动情地对他说:“小汤,以你的用心和能力,你将来一定能做成一番大事业。”

机会永远都会青睐于有准备的人。“破空一啸飞天马”,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汤昌奎从公司的一名普通文员,迅速做到总裁助理,最终进入了公司核心层。他终于迎来了自己事业的第一个高峰。

然而,正当汤昌奎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场时,2002年,庞大的集团公司因故一夜之间轰然坍塌,曾经炙手可热的汤昌奎一下子从人生的巅峰跌落到谷底,曾经簇拥在他身旁的人,也一个个对他避之唯恐不及。炎凉的世态让汤昌奎唏嘘不已。

蛰伏了一段时间后,汤昌奎重新出山:他利用几年间积累的资源,把原公司那些被遣散的专业设计人员与技术精湛的施工队伍集中起来,于2003年4月成立了一家装饰公司,主要从事家居、写字楼、商铺、酒店等的设计和施工。由于公司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市场方针,积极为客户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装修产品和服务,并能给客户带来全新的高品位享受,使公司一跃成为了当时贵阳市装饰行业中的佼佼者。

顺利的创业之路让年轻气盛的汤昌奎的野心开始膨胀起来。从2003年到2006年短短3年的时间里,他开了八家分公司,但人才的培养和公司的管理远远跟不上盲目扩张的脚步,就连一些刚进入公司的大学生也被盲目地委以重任。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不仅没有促进公司的发展,而且还被那些阳奉阴违的人利用无限授权的管理模式钻了空子――他们打着公司的招牌接私活;有的人甚至趁乱直接结算工程款后消失了。于是,公司出现了危机。经过一段时间的闭门反思后,他果断做出决定:将所有公司全部关闭,并退出装修市场。汤昌奎再一次败走麦城。

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汤昌奎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直面过去的“失误”,自我检讨:“我之前还不够成熟,跑得太急了。”为此,他调整了发展策略,不再追求高冲刺、高回报,而是要做一个持续、稳定、健康的事业。

“春风得意马蹄疾”

2011年2月14日,一个“怀春”的日子。袭面而来的风虽然还很冷峻,却已隐隐散发出了春天的气息。天柱的大街上,热恋中的少女们俏脸含春。此时,在便桥头项目投资签约仪式的汤昌奎,内心也像情人节中的少男少女们一样,春意盎然,激情充盈――

“尊敬的少华书记、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当我们满怀美好的期望,迎来崭新的2011年之际,我为能参加天柱县委、县政府组织的2011年第一期招商引资项目签约会感到十分的高兴,为贵州琦石文化投资有限公司成为天柱‘便桥头’文化街投资者而倍感荣幸……”

汤昌奎一边致辞,一边向父老乡亲频频致意。历历往事,一幕幕在眼前浮现……

退出装修市场后,虽然又找了一些钱,但汤昌奎总觉得很茫然。他一直想寻找一个突破口,想寻找一个能让自己长久从事的事业,好倾注一生的心力去培育它。

2007年6月,荔波“申遗”成功后兴起了一股旅游文化的热潮。由于汤昌奎能词曲能演唱,能策划能管理,能写一手漂亮的文章,而且性格沉稳,加上多年来在商业圈和文艺圈里累积下的声誉,他再次以北京黔诚鼎世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和黔南州民族艺术学校校长的身份出征了。这期间,他与著名编导、北京奥运会副总导演陈维亚和著名音乐家卞留念等大师共事,成就了轰动一时、被人们认为可与“印象刘三姐”和“印象丽江”相媲美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荔波荡漾”。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次经历启发了汤昌奎。他重新站在更高的角度,重新审视起心中挚爱的侗族文化。他的目标已经不仅仅是成立一个基金会来发展侗族文化了,而是要将侗族文化与时代结合起来,做成一项后继者人才辈出的产业,进而发展壮大侗族文化。

2009年3月,祖籍湖北的汤昌奎进入融华集团担任副总。接着,他和总裁曹壮均一起,协助董事长、贵州省湖北商会拟任会长谢美华先生创建了贵州省湖北商会,并负责具体的筹建工作。商会成立后不久,他又出任贵州省湖北商会秘书长,殚精竭虑地为黔、鄂两地经济文化交流积极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2010年春天,贵州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汤昌奎在省委大礼堂策划了贵州省湖北商会主办的“同在蓝天下・共享阳关雨露”赈灾活动。商会会员单位累计向灾区捐赠钱物折合人民币630万元,表达了在黔楚商界与贵州人民共克时艰的无疆大爱。

2010年夏天,天柱县拟举办“首届贵州・天柱奇石文化节”,以向人们推广世界最漂亮的绿石“贵州青”,因为这项活动还存在几十万元的资金缺口,县政府与包括香港商人在内的很多商家谈过赞助之事,但都因对方的赞助条件太苛刻而作罢。眼看举办文化节的日期越来越临近,而这笔资金迟迟不能落实,主办单位心急如焚。紧急时刻,天柱县再一次想到了一直热心于家乡事业的汤昌奎。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汤昌奎二话不说,自己掏出30万元无偿赞助这次文化节,并提出不挂名,不致辞,不在前排就坐等条件,让家乡人深为感动。

“首届贵州・天柱奇石文化节”圆满结束后,天柱县在寻找合作伙伴共同发展天柱特色文化旅游时,首先想到了“家乡人”汤昌奎。在此背景下,汤昌奎用自己的笔名“琦石”成立贵州琦石文化投资有限公司,再一次将文化与经济相结合起来,以挖掘、整合、抢救、保护清水江流域的文化资源。“琦石公司”成立后,首个项目就是打造天柱“便桥头”文化街。汤昌奎的目标是力争把“便桥头”文化街打造成一个精品工程,使之成为天柱的民间博物馆、形象窗口和新的城市名片。建成后的便桥头文化街,将充分体现苗侗及清水江流域文化、农耕文化、家祠文化、夜郎文化和奇石文化的意蕴和精髓,将尽情展示原汁原味的苗侗及清水江流域民居建筑风格,力争成为黔东南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完美结合的典型代表。

为了最大化地提升“便桥头”文化街的价值及其影响力,汤昌奎还结合国家“十二五”规划,为“便桥头”文化街量身定做一系列常态和动态的活动方案,如:“天柱浪漫之夜・便桥头情歌对唱”、“品鉴贵州青・天柱奇石文化体验式营销”等;逐步建设“清水江文化博物馆”、“鉴江沿岸天柱名人雕塑群”;同时拟创建“当代中国清水江文化论坛”等长期推动天柱旅游文化发展和民族文化传承的实际体系。这些项目,总投资高达1.2亿元。值得一提的是,便桥头项目建成后,可为当地居民提供上千人次的就业机会,从而带动当地青年创业致富。

2011年3月23日,首期投资3000万元的“便桥头”文化街开工奠基仪式在天柱县举行。汤昌奎的新的人生征程,从“便桥头”鸣笛起航!

以“便桥头”文化街为核心的系列事业,既满足了汤昌奎做实业的野心、做文化的梦想,也将他30年来积累的文艺功底、20年来积累的商业经验、10年来积累的旅游文化策划能力发挥到了一个极致。

“我终于找到可以奋斗一生的事业了。”沐浴在春日的暖阳里,汤昌奎意气风发,笑声朗朗。

上一篇:“平民王妃”凯特:勇敢去爱,奇迹就会出现 下一篇:七大创业金点子让你赚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