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书法与诗的关系

时间:2022-06-21 11:21:59

小议书法与诗的关系

内容提要:书法与诗同时贯穿着中国的文化史,从个中的概念来理解似乎离得很远,最多也只是众多的理解为“书法中蕴涵诗意”,而这经常只说成单一的“诗”而已。也正是这样的现象,从而出现了书法上的许多理解及误区,所以讨论“书法与诗的关系”是很重要的。但由于面太广了,而我太单一,所以在此用上“小议”来作为初探!

关键词:书法 诗 情感 语言

开头语

现今时期,中国书法进入了盲目时期——或有太多人美其名为“多元时期”——可能是由于社会的多元带来的吧?但总的有一点可以承认的,那肯定是现今的书法家都有了“表现自我”的个性。才会有这样的现象存在。但“个性”的表现明显了,却同时带来了误解太多,不管是理论上还是创作上都层出不穷。像那“理论”竟众多引用毫无书法知识的“进口”美术家理论观点来形容,搞得“蚊虫”太多而导致疙瘩太多;像那创作作品也在太多地靠近画的意思去了,——可能“书画同源”地缘故,但那只能说是他在作画而并不能“心画”。而这等等现象终归一点的,那就是没有把方向弄好,那就是没有理解到书法,即未能把书法与诗的关系处理好。

那么书法与诗的关系重要吗?这是肯定的!

吾言:议书法难,难其千古。议诗难,难其杂。

然而我现在却在议书法与诗两者之间的关系,似乎难上加难。于是我加“小”字,当为此两者之广的一次初探。

书法——中国书法,自古有之。从甲骨文算起,也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而甲骨文是否还有更早的“前身”?那就不在话内了。单从如此的“四、五千年”就让任何伟大的笔论者羞于横划了。

诗,就单中国诗。自“诗三百”到现时的年代也确实不必论长论短史了。而自先秦之百家的诗下来,各个朝代自是各有辉煌的。单唐朝就有“绝句”与“律诗”,单就绝句又有“古绝”与“今绝”之类,而各绝中又各有深含的蕴律——似那“五绝”与“七绝”自是各具色彩,各自妖媚——而五绝中的各家又何偿不是如此的变幻?简直是变幻想中各有千秋,千秋中又有年月。更不必提及“宋词”“元曲”了,如果再加上外文诗,再加上现代诗,那就单个“杂”字难以形容了。

书法,诗。如果加起来就更不知如何形容了,你想那抽象加抽象能具体吗?但书法之所以能显得独特,而且能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中独占巨头,是肯定有它的说法的。所以我在本文着重提及。于是进入正文。

第一 从“书”到书法

翻开古文之书论,不管是蔡笆《笔论》中的“书者,散也。”及《九势》中的“夫书肇于自然”,还是王羲之《书论》中的“夫书者,玄妙之伎也”,无不把“书”字当为“书法”来论的。

再看此“书”字,繁体即为“书”,而在篆字则作“ ”,于是“从聿者声”,“它的意义既表示出写动作,又表示所书的作品”。(沃兴华《中国书法》上海古籍出版社第5页)再看及“书”之本体——汉字,识得那本为“点”“横”“竖”“撇”“捺”的结构变化组合而来——或更具体点说本为“点”的每方面延伸变幻而得——当然也有众多书者论其为“线条的变化组合为特征”(同上),但笔者就只当为自已观点更有价值!——于是,“书”被人识得为是一种才能,一种道艺,于是有称为“书艺”像那有古书形容之文字“善书艺”也就是此说明了。

再涉及那老子与庄子的学说影响的广泛,开始就有了那书学中的一些作者用着他们的个人经验所得而化为文字,才成那“书论”的各方语言,而如此之语言也当然符了老庄之思想,从而得之“书”之名。像那王羲之《论白云先生书诀》云:“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及《书论》中云“夫书者,玄妙之伎也”再加上王僧虔《笔意赞》云:“书之妙道,神彩为上”,都是在说着他们对于书法的一种追求的,而这种追求本就是那“道”——难怪日本称“书法”为“书道”——其实卫铄的《笔阵图》就有了“王道毕矣”之说了。

再从那重求一“法”的突出个性之唐朝书法看。唐之为突出即为“楷”,而在此楷中的点划之变化就更为明显的,初唐有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而在看看那虞世南的《笔髓论· 契妙》,就有“故书道玄妙,必资神遇,不可以力求也。”又有《书旨述》说“书法产微,其难品绘。”把此内中之“书道”与“书法”之分析,似乎可以看见了说法。再加上欧阳询的《三十六法》(注①)就更可见其“法度”的强求了。中唐颜真卿除了在他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说过“书法当自悟耳”外更是用着他那独特的个性及丰富的经验把“法”显示在了他的书作中了。以及晚唐的柳公权,如果不求“法度”,又如何得有“柳骨”?——于是后世有“颜筋柳骨”之美谓。——又如何会有唐楷之辉煌?

唐书重法。宋书重意,那是因为宋代更注重学书注贴学——于是有把《淳化阁贴》叫为“法帖”的。——其实换另说法,宋是在追求一种“技法”的表现。所以追求那份“意”,从那米芾的“刷”,以及黄庭坚能从木划而求得意法,再及坡的豪放表现都无不可见那份“技法”的高尚的。于是“书法”的名称日益普及。而它正是如此之普及的过程中见到了那唐法,到宋意的过程,其实也是见到了那唐诗到宋词的一种跨度表现。

或许“书法”之名根本是在无形中而得以从“书”改名过来的,但从其文化的本的根源看,却不得否认这点的。再及后来的“把笔八法”,“运笔八法”,“点画永字八法”等等的显示,“书”被化之有了“法”,于是“书法”在某种原由下被固定了其称谓。

从“书”到“书法”,有其历史的称谓演变,即:书——书艺——书道——书法。也许这“道”中本为更崇高?或许这“法”只讲皮毛?但我更认为的是因为其为“诗”在内质上的表现才如此的。那么诗呢?

第二 从《诗经》到诗

众人皆知那“诗歌是一门古老的艺术”,甚至“它的产生比文字还早,差不多与语言同龄。”(吴中杰主编《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论》第三卷门类卷P376,上海古籍出版社)居于它是古老的艺术,在中国是谁都能发现的,像那《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大家就可见其古老的了,更不必提及那总集之前是否还有更早的小集了。而如果说它“与语言同龄”也许会有人言之是否过早?——是的,如果单定为“诗歌”,我也觉得是更早了点,因为“诗歌”为作者的“言志”——或者说是作者在情感上的表达——只是作为一种趋于单一的形式了,像那后来的“曲”及“词”是不是要区分呢?——所以我不去只注重“诗歌”。于是我说“诗”才为更明白的称谓。——诗,是人以语言来表达自我情感或自然情感的形式。

《诗经》作为当时情况下的人们的各种感情的抒发的集合语言形式存在了,充分地表现出诗真为了抒情艺术,像那屈原《远游》:“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再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也都是表现出其抒情味儿。——虽说《诗经》没有明确的作者,但从内中的感情无不显示着当时有情人的那份表达!——“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国风·周南》 《诗经全集》)就是最好的证明,如果还觉得不到味,那么再看“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国风·王风》 《诗经全集》)

话说的《诗经》为第一部诗歌总集,那是因为当时孔子(据资料有可能是孔子)根据各国各地各时的人用着言语表达一种情感而搜集而收集在内的,这也就是从一种口语到文字的表达转换了,于是如此即为需要有文字上的音节以及词句上的节奏变化了,于是慢慢地又有了古诗,于是又有了近代诗,于是有了现代诗,其实内中无不有着那文字韵律节奏的关系,而这正是因为那口头上的语言转化到手上语言的必然。但并不因此而说那文字表现出来的文字有了情感表达就是诗,而用口头单为口语表达就不叫诗的。所以在大多的有关诗歌的论述中有了一定的文字概念了,只是处于诗的一方面形式而已。同样的,能用口语表达情感也是诗。所以那些“曲”“词”本也是诗,甚至是“散文”等体形式本也是诗,除了那没有情感;所以语言本为诗,除了那语言不具备情感。

像我一直在说的每个人都是诗人,也就是因为他能有表达他情感的方法。——而为何不是每个人都来写诗呢?那就真得引用林语堂的说 法了,诗人有经过训练,于是能每句话成诗,而平常人没有,所以出诗却不能句句。(林语堂着 《感悟人生》)那么诗自在了。它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自在于人内心当中,像那每字、每词、每句无不有它内质的表现形式。如果加上了曲谱的表现的话,充分了音乐的旋律,加上那词的节奏,加上那字的韵味儿,把所有能溶上情感的形式用上了,就是得了综合性的表达了。——而真“诗”了,就是需要这所有之内含的。谁叫她本在情感的表达呢?

第三 书法与诗的联系

“书法”作为是用上毛笔(或刻刀)在纸上的符号表现形式,本就可见得从言语的表达进而到文字(或图)的表现的。当然,刚开始的书法会更趋于文字的实用而已的,想那“甲骨文”,无非只是要作为当时的一种记载或记录,而一旦它形成了一种格式而存在了,发展了,再经过一定的年月洗刷了,留下来的必定是一种文化形成,必定是一种艺术表现。再见那文字的发展,“甲骨文”到“金文”,从“金文”(大篆)到“篆”(小篆),由此经得汉魏的冲洗,“隶”体达到了多样的高峰,再经魏晋的大胆创新,“楷”出现了,发展了,再及其他的“行”“草”也及时跟上脚步,形成了有共声的“晋韵”、“唐法”、“宋意”书法时代。——对了,“韵”出现了。——宋范温《潜溪诗眼》所作“有余意之谓韵”及“必也备众善而自韬晦,行于闲谈之中,而有深远之穷之味”正是在诉说此“韵”之要旨的。——“意”乃以笔墨为表现手段,有浮浅,有深刻,而这在一般书作中也是常有之见。但“韵”乃“意之外而可供回味的内在蕴蓄”的,所以不是一般作品皆可见。于是形容得此“韵”为一种艺术的综合素质的感情表达。而正是书法所要追求的,所要表现的。否则谈不上情感是她的内在支调。

对的,书法也是在表现情感的手法的,但她是表现在纸与墨的关系上的,是表现在手与笔的作用上的,是表现在书作者的内心起伏的感情与手的传递的反应上的。而那书法作品的观赏者所能对书法的第一观就是那“线条的表现”了,由此让他开始有了想象,于是对此观者也会无形中结合自身的思考,结合自己的思想跟着波动起来,而后结合上了自身的感情去体会着书作者的情感。——而如果这位欣赏者懂得书法的内涵的话,他在赏到“线条的美”之后是自然进入书法点的多方个性的表现的,而后很细致的情感都能感应——而这之所以都能有情感在结合的,无非都是作者与赏者本身都找到了感情的波动交汇,而这正是“诗”的交汇。

为什么如此说呢?——正是因为“诗”本就着表达着情感,可用口直抒,可用文字抒发,而如此文字的抒发在先前无非的都是用着书写者的情感在与手与笔与纸的联系表现,虽然先前书者可能没能注重到书法的表现,但如此之文字本具备着它们之前的联系了。是的,文字作为这联系的“中介”。

谁都知道,单为一点一画是不能称为书法的,而正需要有文字(汉字)表现出来了人们才能看到如此之“点”的多姿多彩的变化——变幻——才能观其内在色彩,听其音色,闻其旋律。——而“诗”的表现虽说有可能与语言同时产生,但单从语言表现只是为“唱”而已,如此之表现无非情感太单一,而只有用上了文字表现了,才能作为作品传播着,长流着,在各人见着都有一份情感,在各时代也各有各时代的情感,于是充分了她诗的内在。

那么,“书法”与“诗”联系上了,作为有联系之两者她们又是如何的互为表现呢?

第四 “书法”与诗的互为关系

首先我们看看各级书协在举办各个书法展览的征稿要求,必是“内容积极向上”,那由此可见得如此之内涵的要求了。当然,也许也有一部分书作者在以着“不健康”的文词表达着书法作品,但我相信有众多的观赏者不得其意,这正是由于其内含“不健康”!而如此的“健康”要求无非是在求着书作内容的诗意的。——也许有人提出那些“少”字书法来问及了,——这是日本书道后起之秀,但在我个人认为中并不同意此为书法,至少不能称为中国书法。因为它总是追求着画的意境来表现“个性”。而我认为这如果是“个性”,那为何不把那些画家都拿来说“书法家”都是他们的兼职呢?或者为什么不说“书法”是“画”的另外表现形式呢?——所以我不赞成如此的“少”字书法。除了这内中真含中国之书法的情感,即具有诗作为其内在的形式。当然了,如果有存在一味追求着形式的吸引的个性,那就让他自我陶醉一番吧!

着名哲学家熊秉明用过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书法——“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注②)——那真是形容得到位了!——他说,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中国哲学——我想这样的话是谁都会相信的吧?如果谁还不相信,我真不能相信他对中国文化还能了解多少了。那么“中国哲学”又是什么呢?是孔孟?是老道?还是佛的禅?我想都有吧!而这些无非都太单方面了,那么单为一个字来形容吧!——那就是“诗”!因为哲学本是作为思想的情感表露,而“诗”就是如此的形式了——那么单个“诗”来形容真是再适合不过了!——或许有谁会太局限地看这“诗”了?——单从中国本为“诗国”就是可以毫不犹豫地重看诗的真正含义了。——而不是只当唐诗宋词之类的。那么书法之所以是中国所固有的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本就在于中国之文化如此之悠久而仍然是不衰的缘故的;正是在用着最简单的色调(黑与白)在表现着无穷的世界的;正是在表现着那份人类固有的情感内质的;正是“诗”的现实存在形式。

对的,书法是诗的现实存在形式。但为“情感的表达”,诗是不能用上“像”来具体的,而只能用上书法的表现。像那王羲之的《兰亭序》,像那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试问如果没有这“书法”的存在?谁又能理解到那当时王羲之与颜真卿的那份感情?——我看连联想都没有机会的——那王羲之与颜真卿在那情境所表现出来的诗意还会在吗?

常听一些从没有碰过毛笔的人在自谕着如何如何懂得欣赏书法——那真是不敢相信他如何如此的功能?或是对书法的理论有深入过?或是他内心的那份“诗”寻得了共鸣?——如果不是的话,我想他在看热闹吧!

因为单一幅书法作品摆挂在眼前,只有那份黑与白在相间着,如果再多就是有红印章而已,那么你能见到什么?诗又在哪?——除了黑还是黑,除了白也只是白!——还是因为它的内容是一首诗词就有“诗”了?——还是在找着“一波过三折”,“一画如列阵之排云”,“一点如高峰坠石”?(《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南宋 陈思)——还是带着“转笔”、“藏锋”等等的概念进而来比较呢?——其实单从哪处得来的理论拿来套只能说明你呆板;单见着是诗词说有了“诗”,也只能说明你的诗太单调了。——而正是得从你学来的理论知识,而后结合自己的理解放置到感情的支调里,从而用上感观在那存有的黑与白的相间寻找你的同感,那才说明你真体会到了,也才说明你理解到了这书法。——而这就是“诗”的自在了。节奏有节奏,旋律有旋律,音调也不缺,色调还在吸引……那融进去吧,没有关系,因为你们的心在对话!

结束语

其实看着书法谁都会说那太明显了,因为确实只是文字在存在而已的,也只是墨黑的表现而已,况且底版正好是洁白的宣纸,那么对比鲜明,又有谁看不见的呢?但“书法”确实是在诉说着她的情感的。广一点她真把中国整个文化史都说明了,狭一点她每点都渗出了她的那份气质。——而正是在于诗的真表露了。

你看那广的——“把中国整个文化史都说明了”——自从语言产生之始,也同时结合上了交流的手段,而这就显得其“传播”性质的明显,再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到现今,各时各代各有她的文化表现。而过去了的文化不管有否传播到我们现今,我们都有义务去理解她的史的,而这史从何而来?——相信谁都懂得了最直接的方法是从古文籍上的文字去考证,而这就很明确地说着“诗”在表现了。——再看那狭的,——“她(书法)地气质”,无非太明显了。——那是不是在说明着“书法”与“诗”地同等作用呢?或是不是在说着她们之间地关系有太多重?——其实我现在根本没有理由去把她们说得太清楚。因为我相信用再多的文字也不能到 味,再说我只是想用着“小议”来作为一个初探,作为一个思路而已,——或也可以说是作为“思路”上的一个“勾引”。不管是“勾引”自己的语言还是“勾引”众家的语言,反正是当为自己的那份希望“不要只局限于‘书法与诗的关系’只是‘书法中的诗韵’而已”!

注:①《三十六法》选自《佩文斋书画谱》,在题后注云:“诸本都附欧阳询后,今考篇中有高宗书法,东坡先生及学欧书者等语,必非唐人所撰,故附于宋代之末。”

②熊秉明 《书法与中国文化》 《书法导报》2002年3月12日

参考资料:

⑴李喜所 徐兆仁 主编 《历代琴棋书画论选译》 中国青年出版社

⑵沃兴华 着 《中国书法》 上海古籍出版社

⑶启功 《金石书画漫谈》(王力 等着 《这个古代文化史讲座》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⑷杨伯峻 《浅谈〈诗经〉》(王力 等着 《这个古代文化史讲座》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⑸吴中杰 主编 《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论》第三卷 门类卷 上海古籍出版社

⑹《书法导报》;《书法报》;《书法》;《中国书法》;《诗经

上一篇:停产、半停产、空壳、破产和关闭企业职工分流... 下一篇:书法教育培训活动学习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