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科学热流中聚焦

时间:2022-06-21 09:45:20

他们在科学热流中聚焦

科学,从来被认为是具有高深学问的知识分子的事情,常年累月同土坷垃打交道的农民,几千年来都是凭“老把式”的经验种地,同科学不沾边。如今却从祖国广阔的农村大地深处——八亿农民的心底,涌出一股势不可挡的“科学热流”,奔腾向前。山西省夏县青年农民业余技术学会,就是这股热流中激起的一个浪花。

小院一角的“秘密会议”

1980年农历除夕,千家万户都在举杯击盏,庆贺实行责任制后的第一个新春佳节。就在这欢乐之中,夏县南关大队一个农家院落的小屋里,有四个青年人在举行着“秘密会议”。这是南关大队青年毛平林的家,聚到这里来的是城关公社刘忠华、刘忠玉哥俩和从四十里外,赶来的县农大留校生郭永录。他们在酝酿、筹划成立“夏县青年农民业余技术学会”(以下简称“青年农学会”)。

是什么促使他们这样做呢?原来,前几年,人们吃的“大锅饭”,种的“混混田”,谁也不去操心把地种好。

还有一些老农认为,种田从来是凭经验,讲什么科学?那时,农业科学技术像浩瀚海洋上的小舟,飘浮不定,在生产中安不下家,在群众中落不了户。实行责任制后,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家家有了责任田,户户需要技术员”。他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些乡亲把炉灰和猪肥混到一起,施入责任田,指望多增产,万万没想到抵消了肥效,影响了产量;有的增产心切,用化肥量大,反而烧死了苗苗;有的种棉花怕起虫害,拌农药过多,却造成了药害……社员群众迫切需要全面指导,而“科学迷”们各自为战,即使用尽全身解数也难以做到“有问必懂”。若组织起来,互相交流,不仅出成果快,也能及时指导社员的农业技术,有利科学普及和推广。他们经过一番讨论,决定“不出成绩不亮旗”,分头再找搞太阳能育种实验的冯宏章和人称“土专家”的柴开业等七八个青年进一步商定。

经过四个月的组织工作,这个在科学热流的母体中孕育、骚动的婴儿诞生了。六月一日,青年农学会正式宣告成立,明确宣布:青年农学会的根本任务是团结农村热爱科学的青年,学习和探索农业生产的新技术、新成果,不断研究和解决当地生产中疑难问题,为建设文明富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青春。“会章”规定:“凡是热爱农村、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的青年,由本人申请,经青年农学会考核批准,都可以入会。”真没想到,牌子一亮,这些科学知识的“富有者”大受欢迎,在家有人请,出门有人敬。一位公社党委书记家刚包下20亩小麦,就来找他们讨经验,结果一下增产40%;群众碰上他们总是提出一大串生产上的问题,连母鸡不下蛋也要问问,好像他们是“万宝囊”,这更坚定了他们去寻求科学上翻身解放的信念。青年农学会很快壮大发展到43人。会员平均年龄23岁,分布在全县11个公社22个大队。民主选举产生了正、副理事长,秘书长和教务主任,并聘请了县农业局一位副局长、县农业技术推广站一位副站长当顾问,下设棉花、育种、植保、土化、果树修剪、栽培6个小组。

会员们的奇风异彩

一提起什么“学会”,人们就会联想起宽敞明亮的办公楼,层叠的组织机构,充足的经费……然而,凡是可以列入“客观物质条件”范畴的东西,青年农学会几乎一无所有。象老一代“农会”会员为了翻身求解放,揭竿而起,不惜牺牲性命,赴汤蹈火“打破旧世界”那样,他们为了富国裕民,追求科学上的翻身,也自强不息,勤奋刻苦,锐意进取,向落后的现实生产条件、手段和自己低下的文化科技素质挑战。

青年农学会里带“长”字号人物都不脱产。广袤的大地、秀丽的山川、迷人的田野,就是他们工作的场所。人们赞誉他们的办公室是“彩虹做椽、白云当瓦”的“自然大厦”。

青年农学会坚持按月组织业务学习,每季开展技术交流,年终进行理论培训。这些活动并不是靠坐在办公室里凭借现代化设备向会员们发出通知,主要是靠“提前预约”,或几个负责人骑着自行车,逐户通知。每次活动少则一天,多则几天,都是自带干粮喝凉水,不买车票靠双腿,到处借房“打游击”。这种特殊的活动方式,使会员们常引为自豪。

参加青年农学会的青年,并不希望从中得到物质上的享受,相反,为了使青年农学会在经费上有点基础,有利开展活动,一些会员入会时还每人捐了5元钱。以后,他们利用冬闲,承包社队果园的果树修剪任务,为青年农学会“创经费”。为了把科学知识和先进技术送给千家万户,两年来,他们自己动手编写出版了简报、刊物15种,共700余万字,每期都印上百份,无偿地分发到农村社队。

近两年,农村集市贸易开放,生意十分兴隆,在自由市场消磨时光的青年与日俱增。可是,青年农学会的会员,却大都对此不感兴趣。他们晚上钻书本,白天搞试验,小买卖不做,小副业不搞,有时甚至连家务活都顾不上有人把自留地当成“摇钱树”,醉心于经营“最能赚钱”的作物。但是,青年农学会的会员,却不赶这个“趟子”,他们不惜冒着减产减收的危险,积极说服家人,在自留地里搞试验。他们说:“要赚,就赚点知识。”

青年农学会成立后抓的第一件事,就是对全县土壤肥力状况进行义务普查。当时,正值初夏、晋南一带烈日炎炎。分工负责这项工作的秘书长刘忠华和另外10名会员,包括5名年方十六七岁的“女娃娃”,全然不顾工作条件的艰苦。人人背着干粮,扛上土钻,平地靠骑车,山区靠步行,一路风餐露宿,先后跑遍了全县12个公社、200多个大队,取回土样700多种。然后借用县土肥站的化验室进行化验,并将结果写成专题报告送交县委参考。

这一切多么感人肺腑!多么发人深思!

是他们“憨”吗?不。他们干的就是群众盼的,社员夸他们是“顺天应地”哩!

是他们“哗众取宠”吗?不。心灵上蒙染灰尘的人,怎么能在行动上闪光!?

那么,他们心灵深处的动力是什么呢?

青年农学会会员、全国新长征突击手、水头公社东张大队团总支副书记柴开业说得好:“巨大的动力,来源于远大的理想。”他坦率地告诉我们:他1973年初中毕业后回到农村,农村的生活令他心烦,他几乎把全部心思都用到外出找工作上,成了队里有名的“队长愁”。但是,生活使他的“理想”归于幻灭。他开始面对现实,决心在已学到的文化基础上起步。他就是这样在大队小农场度过了10个春秋,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农业科学事业。他在玉米制种中创造了“一窝双株,合理密植”的新技术,使玉米产种量提高了70%以上。他搞小麦杂交育种近20个组合,已形成了4个品系,其中“2113”——三交组合新品系已顺利进入第六代,比当地当家品种“泰山一号”增产18%,被吸收参加了省小麦研究所品系试验。他培育的棉花新品系“78—1号”伏铃重8.8克,三铃平均重6克,在全省是最高的。

上一篇:最佳批评方式的选择 下一篇:百万遗产与一枚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