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数学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探讨

时间:2022-06-21 08:14:41

关于中学数学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探讨

摘要:数学教学是师生交往、共同发现、思考、探索、创新、发展的互动过程,是教师的思维与学生的思维相互沟通的过程。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探讨了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师生互动,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学;师生互动

中图分类号:G623.5

1前言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长期以来都存在着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课堂上学生似乎听懂了,但在实际运用中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又无法解决,学生只是单方面地接受教师或书本的观点,却很少有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因此,学生的主动性就得不到积极的发挥,知识掌握的效果不明显,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师生关系是教学实践活动中最基本的关系,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已不再是教师独霸的舞台,也不再是学生等待灌注的知识回收站,它需要一种高效能的教学模式。高效能的教学就需要高效能的教师,教师应具有坚实的学科基础,更应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而这种素养的核心就在于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良好的师生交往互动是高效能教学的本质,师生之间的平等互动交往,是创造有活力课堂教学的关键。

2数学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理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互动“是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相互影响和相互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思维碰撞,发挥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美国教育学家杜威主张挖掘学生的智慧潜力,让学生在教学中扮演一种积极的角色,使学生的兴趣和才能得到自由的充分发展,这种观点值得我们借鉴。

新课程更加强调师生互动,即数学教学是一种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积极构建师生合作与对话交流互动的数学课堂教学平台,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解惑,启发学生思维,在教师组织和引导下师生互动,相互交流,不断作用,形成多元的、多情境的、多维度的、多形式的互动体,实现师生共同发展,让教师的有效教学与学生的有意义学习活动能真正落实到位。

3数学教学中加强师生互动的几点建议

针对目前中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效率不高的现象,笔者结合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和研究,提出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师生互动,营造良好课堂氛围,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建立平等民主、富有情感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互动的基础。如何建立师生间的良好关系,教师要做到:1)尊重学生。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和建议,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在传授数学知识时,教师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给予”,而是与学生一道去探索、去体验,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2)信任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允许各类不同水平的学生大胆发表意见,学生发表创造性的意见,教师要学会作创造性的评价。对学生在交互过程中表现出的不足,不能奚落嘲笑,要充分肯定学生想法中的合理成份,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交流的热情和信心。

3)投入情感。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教学之中,用自身的热情来感染学生,最终使学生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境界。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以充沛的感情、专注的精神、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出现在学生面前,从各个方面影响学生,使学生通过耳濡目染,激起学好数学的热情,这样才能形成适合进行情感教学的氛围。

3.2精心备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应该认真研究学生的这种心理倾向,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熟悉并优化教学内容,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并通过这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一知半解”的事物更容易产生探究的欲望。教师若能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让他们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新的问题并把此作为探究点,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探究思考。通过与学生真诚地交流,讲一些与数学相关的名人典故和身边先进的人物事迹,如:“以规、矩度天下之方圆”的故事,探索数学的神秘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3巧妙运用多种互动形式,增强互动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互动主体虽然只有教师和学生,但互动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既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既有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也有教师与学生集体之间、学生个体与学生集体之间的互动。所以,要使课堂教学互动有效,需要根据教学实际灵活选择互动形式,将各种形式的互动在一堂课中融合在一起。如可采用创设情境法,激发互动,或提出问题,促进互动等方式,最大限度地达到互动的积极效果。

3.4发挥学生在数学互动中的主体作用

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数学互动中主要体现为“乐学”。学生的“乐学”,是实施数学互动的重要因素和前提之一。“乐学”要求学生在教学中必须发挥能动性,展现创造力。发挥能动性,是学生主体性的基础,集中表现为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的充分发挥;展现创造力,是学生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形态。学生作为数学活动的主体,应在老师的引领与指导下,参与创新,学会创新,在“学”中“创”,在“创”中“学”。

4结语

在数学的互动式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好自身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好,就越能保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调节课堂气氛。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被激发出来,就能达到良好的数学教学效果,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就会进一步提高。因而,师生互动是中学数学课堂不可或缺的环节。

参考文献:

[1]姚平.新课程背景下师生互动教学之思考[J].中学数学月刊,2008

[2]袁维新.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

[3]殷伟康.构建动态生成式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J].数学教学通讯,2007

上一篇:双语能力对认知发展的影响 下一篇:化学教学应把好“四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