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中相关问题的思考

时间:2022-06-21 06:53:16

关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中相关问题的思考

[摘 要]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充分利用自然之力,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植被恢复,促进水土流失治理的有效途径,也是新时期水土保持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探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概念的同时,深入分析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特点,提出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应该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水土保持 生态修复 退化生态系统 技术方法

中图分类号:F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9-0197-01

前言

水土流失是我国的头号环境问题。 据全国第二次遥感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有水土流失面积 356 万 km2,占国土面积的 37 %, 目前风蚀沙化面积每年仍以 2460万 km2的速度在扩大,此外,每年因生产建设还将造成 1 万 km2新的水土流失面积,因此,我国水土保持工作任务繁重。据分析,若依靠现有国力和传统治理措施, 将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初步治理一遍,需要近半个世纪时间,而且需要数千亿元资金。水利部提出了“加强封育保护,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的水土流失防治新思路, 这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领域的一次重大战略调整。

1.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概念

水利部生态修复规划给出的定义是: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指在水土流失区,通过一定的人工辅助措施,促使自然界本身固有的再生能力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促进植被的持续生长和演替,保护和改善受损生态系统的功能,加快水土流失防治的步伐,建立和维系与自然条件相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协调并良性发展的生态系统。

学者和研究人员从不同的角度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概念进行了探讨,杨爱民等认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中,广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指在特定的土壤侵蚀地区,通过解除生态系统所受的超负荷压力,根据生态学原理,依靠生态系统本身的自组织和自调控能力,使部分或完全受损的生态系统恢复到相对健康的状态;而狭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指在特定的土壤侵蚀地区,通过解除生态系统所受的超负荷压力,根据生态学原理,依靠生态系统本身的自组织和自调控能力,或辅以外界人工调控能力,使部分或完全受损的生态系统恢复到相对健康的状态。这里对狭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理解和水利部生态修复规划的定义是基本一致的。

2.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特点

传统的小流域治理主要是修梯田、筑拦砂坝、种树种草,合理配置林地、草地、牧场和农田,建立农林牧结合的生产体系,提高水土流失治理效益的行为。生态修复则是针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其突破了小流域综合治理保水、保土和保肥(主要指氮、磷、钾)的目标,把对构成生态系统的若干重要元素的治理扩大到对生态系统的全面保护、修复乃至重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主要做法概括起来是:封山禁牧或轮封轮牧,实行舍饲养畜;退耕还林(草), 25b以上斜坡坚决实施退耕;部分水土流失特别严重地区可实行生态移民,促进地方生态环境恢复;封、管、治、调相结合,即对封育区加强管理,部分地块辅以适当的水土保持工程治理,调整产业结构使封育区人民的生活不受影响并有所提高。

2.1 封育保护是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主要手段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主要是通过解除生态系统超负荷的压力,依靠自然的再生和调控能力,促进植被的恢复和水土流失治理,因此封山禁牧、舍饲养畜,停止人为干扰是它的重要手段之一,禁封是它的核心。大量的实践表明,通过禁封治理,林草覆盖率可以得到提高,土壤侵蚀模数明显降低,水土流失能得到有效遏制,当地的生态环境可以显著改善。

2.2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适宜地区的选择是有条件的,不同

地区的适宜程度和生态修复的难度差异很大。这些条件主要表现在:人口密度,人口越少,土地承载力越小越适宜;年降雨量,一般认为年降雨量至少要在300 mm以上;土层厚度最好不少10 cm,能够保障耐旱、耐贫瘠草、灌的生长;水土流失虽然严重,但还不至于寸草不生;林草覆盖度应大于10%;人均基本农田应多于0. 03 hm2;没有严重的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发生等等。理论上讲凡是对土地没有高效高产要求、不是寸草不生的区域均可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但修复的适宜程度和难度将有很大的差别。

2.3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周期比较长

植被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时间,相对于工程措施,生态修复需要较长的时间,它的效益一般要在3~5年后才会缓慢发挥出来。它不像坡改梯和小型水保工程那样,当年实施,当年就见效;也不像经果林那样, 3~5年即可大见成效。当地的自然条件不同,植被恢复的速度会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成功是缓慢的,完善功能的发挥则需要更长的时间。

3.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类型及相关技术

3.1 自然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技术

根据不同自然因素导致的生态退化,应因地制宜的治理。例如盐碱地可采取以稻治碱、种碱茅、植柽柳、挖沟排涝、施用化学制剂等方法。通过围栏封育,浅翻、深松、挖沟。水资源较好的地方,还可以修建水利工程、引地表水或打井进行节水灌溉。实行全年或季节性禁牧、舍饲或半舍饲等配套措施,形成有利恢复植被的综合环境,划分若干区块进行修复。

3.2 过度垦殖、樵采生态系统修复技术

可实行坡地生态脆弱带退耕还林(灌、草)与修筑梯田相结合的技术。按照国家退耕还林(草)有关政策方针,25°以上的坡耕地一律严格退耕发展生态林草;严格限制开垦农田,封山育林育草,保护生态植被,15°以下的坡地,按照近村、近水、近路的原则,实施坡改梯,进行水土保持耕作,保证人均基本农田,以此确保粮食安全与提高水土保持安全意识。可采取少施化肥,增施农家肥料;种植绿肥植物,增加固氮作物品种;实行轮作、套作,间种、混种相结合的种植方法。减少化学防治,增加生物防治对退化耕地进行生态修复。

对于因樵采导致退化的林地、草地等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可实行封山育林,封禁时间的长短因生态系统类型、受损程度、气候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一般来说,乔木林为 8 年以上、灌木林 5年以上、草地生态系统为 3 年以上。在封禁的基础上,补种树种、草种,同时改变薪柴能源利用方式与生活能源结构。在农户家庭中大力推广节柴灶,提高能源利用率。

对不同的经济发展地区, 可依照自然资源程度和技术程度,鼓励发展沼气、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推广“以沼代薪”“以电代薪”“以气代薪”等新技术。

3.3 沿河生态修复技术

生态修复手段最重要的是减轻或解除导致河流生态系统退化的驱动力,让河流休养生息,可人为的创造河流形态多样性,通过恢复河流纵向连续性和横向连通性,尽可能多的保持河流弯曲度。构建主河槽和护堤地在内的复合断面形态,设置必要的马道,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季节性河道。在需要护岸的地段,宜采用鱼巢、生态混凝土等岸坡防护结构,充分利用乱石、木桩、芦苇、柳树、水葱等天然材料与植物护坡。在避免河流岸坡的硬质化的同时,使河流生态环境恢复多样性,还有助于增加水生植物群落和生物群落的种类。可在河流两岸种植生物隔离带,既防治了面源污染,又为河流水生生物增加了营养源。通过工程结构使河流的生态系统冲击最小化,争取对水流的流量、流速、冲淤平衡、环境外观等影响最小,为动物栖息及植物生长创造多样性的生活空间。

3.4 经济林过度开发生态修复技术

通过建立立体开发、循环利用经济的方式。实行粮果、林果的立体间套种植,利用山地自然坡度进行开发。实行土地轮作化来提高土地利用率、产出率和物质转化率。模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结构,建立循环经济型模式, 实行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和多级利用。利用产业链间组合效应,走种、养、加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发展路子, 探索建立水土保持型生态村、生态沟、生态小流域建设模式。

参考文献

[1] 闫丽娟.天时、地利、人和促进水土保持生态修复[N].中国水利报,2004-09-25.

[2] 郑顺安.渭北黄土高原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质量演变[D].西北农村科技大学,2006.

[3] 纪万斌.塌陷与生态[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上一篇:浅谈房建桩基础工程的施工技术与施工管理 下一篇:试析预制T梁的施工工艺和存在问题